高中语文人教外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墙上的斑点Word含答案2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3407039 上传时间:2020-08-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外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墙上的斑点Word含答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人教外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墙上的斑点Word含答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人教外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墙上的斑点Word含答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人教外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墙上的斑点Word含答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人教外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墙上的斑点Word含答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外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墙上的斑点Word含答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外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墙上的斑点Word含答案2(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墙上的斑点做个自尊自爱的人自爱是叫人严于律己,爱护自己的人格、名誉、地位,从而使自己自觉、自制、自尊、自重、自强,直至达到人生的崇高境界。但是自尊自爱应杜绝“过度”,不要忘记了尊重别人和爱别人,尤其不要把自尊自爱与“自私”混同了。自尊自爱不是要你把自己看得比谁都高贵,比谁都完美,比谁都有功劳,比谁都了不起。一个真正懂得自尊自爱的人,也必然懂得尊重人和爱人。爱自己的人首先是那些战胜自己的人,战胜自己的私心,用爱心的甘泉去灌溉所有焦渴的土地。“爱我”与“忘我”是辩证的统一。一个人只有在忘却自我的时候,才可能全心全意地服务于社会,有益于人民。这种“服务”和“有益”自然会赢得社会与人民对你的尊重和

2、爱戴。所以说想让别人尊重你,必须先尊重别人;想让别人爱你,必须先爱别人。相关链接一、作者介绍伍尔芙(18821941),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文学世家。她自幼深受父亲的影响,虽然因身体原因从未上过正规学校,却从父亲的藏书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运用“意识流”技巧探索文学表现的新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41年3月投水自尽。她是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女权运动的先驱人物。主要作品有海浪到灯塔去雅各的房间达洛维夫人,散文集普通读者等。二、写作背景20世纪前期,西方社会开始动荡不安,传统的社会结构趋于瓦解。与此同时,西方文学也是空前活跃,流派众多。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批先锋作家能够

3、主动打破传统小说的束缚,进行大胆的革新;锁定人们纷乱复杂的意识,并由此为基点,着力表现和发掘人类深层次的内心世界以及潜藏其后的暗流涌动又瞬息万变的意识活动,进而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意识流小说。发表于1917年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芙的第一部意识流作品。尽管带有些许“探索”的性质,但作者在其中运用的意识流创作技巧都在其后续的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与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墙上的斑点堪称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自主学习一、字音辨识1生难字别墅()古冢()芜菁()箭镞() 茎干() 怂恿()鳍翅() 碗橱() 铁裙箍()呆滞() 赝品() 合拢()答案shzhnjnzjnsnqchzhynln2多音字量闷

4、当扎答案lin/linmn/mndn/dnzh/z/zh二、词语辨析1原型原形都有“原来的、本来的”之意。“原型”是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原形”是原来的形状,本来的面目,含贬义。(1)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大打击和惩治力度,或许能把“野鸡大学”打回_,遏制其野蛮生长;然而,若要把它消灭得无影无踪,还高等教育一片晴朗天空,则需久久为功,在培养正确教育观、人才观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2)该剧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上海,顾家四兄弟携手进军影视界,辗转南洋、香港,最终成为华语影视大亨的故事。不难分辨,剧中人物的_就是邵逸夫。答案(1)原形(2

5、)原型2掩饰掩盖表示把真相遮蔽起来不让人知道。“掩盖”指遮盖,是个中性词,而“掩饰”是个贬义词;“掩盖”适用对象既可以是具体事物,如大雪掩盖着田地;也可以用于好的或坏的思想行为,如掩盖罪行、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掩饰”指通过某种手段掩盖真实情况,如掩饰错误、掩饰险恶用心等。(1)众所周知,偏见和误解会_真相、误导行为。特别是对于供给侧改革这样的国家大战略,错误认知更需要及时澄清,以免产生或扩大负面影响。(2)以色列并没有遭到伊拉克生化武器的袭击,相反在美军攻入巴格达之后,摘下防毒面具的以色列人_不住自己的喜悦,欢呼“中东从此不再是昨日的中东”。答案(1)掩盖(2)掩饰三、成语积累1一哄而上:_

6、2悬而不决:_3从容不迫:_4转瞬即逝:_答案1.指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同“一哄而起”。2悬,高悬,悬立;决,决定、解决。一直拖在那里,没有得到解决。3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不慌不忙,沉着镇定。4一转眼就消逝。形容时间过得飞快。主旨归纳作者要写的不是有关“墙上的斑点”的故事,而是借“墙上的斑点”说明一个道理:客观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意识的活动;客观的显现是短暂的,只有人的意识流动,存在于记忆中的生命体验才是永恒的。表现的主题:对妇女问题的关注,深刻地揭示了男权社会中人不可能真正感受到自由的存在。伍尔芙呼吁妇女应当毫不畏惧地摆脱这种男权的束缚,打破这

7、种尊卑序列。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才能放飞自己的思想。表现出作者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的向往。文本探究1“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_答案本篇小说是以一个原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的,这是伍尔芙小说独特的艺术形式。(1)课文中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在结构上是作者引导读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支点或触发点,它起的只是一种支撑或触发作用。(2)作者的所有线索都从“斑点”出发,进而产生出许多联想,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3)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好似一朵由多层花瓣围着花蕊的鲜花。在这里,

8、小说的结构与作者、人物的活动浑然一体,形式与内容难以区分。2请找出文本中具有哲理成分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答:_答案弗吉尼亚伍尔芙经常借助一种闪烁其词的风格,努力描绘那些在意识中不断跳跃流动的物象,使文本具有一种诡谲神秘、散漫不羁的特征。但由于时时处处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顿悟,却使这些平常而又奇特、琐屑而又稍纵即逝的无数个意象显出了一种强劲的穿透力。在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笔下,那些惊人的哲理,常有以下的作用:作用承转点例句具体功能引导过滤对斑点展开联想前“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句说明人的思维特点,为后面联想奠定基础概括总结从斑点想到木板,想到树及树倒后“即使到了这种地步”句对前面一次连续意识

9、流的提炼,揭示生命的本质凸现提升主题文章整体所表现的生命的神秘,追求生活的自由流畅等“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句:“这里是多么宁静啊”句明确文本的意义,清楚文中所出现的意象3.小说后半部分联系树的生长特点和生长环境,作者突出了树自身的什么特点?有没有深层含义?答:_答案树自身木质紧密干燥,凸显其坚定刚强的内在品质;树液缓慢舒畅地流下,仿若汗水,意味着经历艰辛之后的执着和坦然;夏日遭受雷雨的摧残,冬夜应对“月亮射出的铁弹,什么弱点也不暴露”象征了生命的意志,承受压力和磨难的抗争精神(不必深究“铁弹”的象征义);鸟儿和小昆虫的栖息,表明树还能给别的生命带来一丝宽慰和依靠。深层的含义在于作者把树比作是

10、自我追求的生命状态,表达了对独立自由的渴望,象征了生命的意志和尊严。4作者对墙上的斑点最初的猜测是钉子,而最终告诉我们的是蜗牛,在英文里,钉子(nail)和蜗牛(snail)只有一个字母“s”的差别,作者这样设计有何用意?答:_答案这是作者为小说预设的一个讽喻,是作者美学思想与人生观的反映。在作者看来,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联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与意识反应。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5通过学习墙上的斑点,请你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答:_答案(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

11、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2)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写作特色1内心独白本文通篇使用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

12、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2联想墙上的一个斑点引发了“我”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飞蛾之死伍尔芙白昼出没的飞蛾,准确地说,不叫飞蛾;它们激发不起关于沉沉秋夜和青藤小花的欣快意念,而藏在帷幕幽暗处沉睡的最普通的“翼底黄”飞蛾却总会唤醒这样的联想。“翼底黄”是杂交的产物,既不像蝴蝶一般色彩鲜艳,也不像飞蛾类那样全身灰暗。尽管如此,眼前这只蛾子,狭狭的双翼显现着枯灰色。翼梢缀有同样颜色的一圈流苏,看上去似乎活得心满意足。这是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早晨。时届九月中旬,气温舒适宜人,而吹过来的风已比夏季清凉。窗户对面,犁耕已经开始。铧片过处,泥土被翻了起来,显得湿漉漉又乌油油。从田野以及更远处的丘陵,一股勃勃生机扑面而来,使双眼难以完全专注于书本。还有那些白嘴鸦,像是正在欢庆某一次年会,绕着树梢盘旋,远远望去仿佛有一张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