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十八大以来“新提法”苏州三中王明德教学材料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43332413 上传时间:2020-08-28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5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盘点十八大以来“新提法”苏州三中王明德教学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盘点十八大以来“新提法”苏州三中王明德教学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盘点十八大以来“新提法”苏州三中王明德教学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盘点十八大以来“新提法”苏州三中王明德教学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盘点十八大以来“新提法”苏州三中王明德教学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盘点十八大以来“新提法”苏州三中王明德教学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盘点十八大以来“新提法”苏州三中王明德教学材料(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盘点十八大以来 “新提法”,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 王德明,2013年3月29日,提纲,建成全面小康,二,党建主线保洁,四,实现收入倍增,三,布局美丽中国,一,三,八,七,六,五,实干促中国梦,整治奢侈浪费,保护海洋资源,世界和平发展, 热点综述,2010年胡锦涛三次提出包容性增长,促成了2011年江苏高考主观性试题的命题。十八大以来一些新提法在高考政治命题危险系数大增。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一些新提法、新观点、新思想等,如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首次“提出美丽中国”、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

2、主线”、首次提出“党代表制度”等等。我们从这些新提法中,找寻着未来中国的发展密码,这也为寻觅2013年高考命题重点提供了方向。,教材链接:,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财政税收调节、国家的宏观调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治生活:,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政府宗旨和原则、党的性质宗旨、党的地位、党的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我国维护世界人民共同利益。,文化生活:,文化的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文化的交流与借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坚持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统一。,生活与哲学:,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实践决

3、定认识和认识深化发展原理、联系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相关原理。,热点设疑:,例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对生态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民意的呼唤。试分析中国共产党如此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和政治学依据。,分析:哲学依据:,规律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这要求我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4、相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价值判断和选择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分析:政治学依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领导核心,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例2.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建设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现在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得到丰富。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5、论的角度分析之,并分析这个过程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分析:我们党对“五位一体”探索过程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了认识的发展。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实践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探索和追求真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和上升性。我们党对生态文明认识的过程体现了探索和追求真理的过程。,发展具有普遍性,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首先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认识的过程就是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中

6、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认识的过程就体现了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例3.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试分别运用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建设美丽中国政府和公民责无旁贷。,分析:政府:,政治生活:,我国政府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政府具有组织经济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我国政府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自觉接受监督,是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经济生活:,市场调节具有局限性;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需要充分发挥财政和税收的调节作用。,公民:,政治生活:,人

7、民是国家的主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群众积极行使公民权利与履行公民义务;需要群众积极参与民主决策,加强对政府的监督。,经济生活:,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消费者树立正确消费观,坚持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勤俭节约;需要企业经营者积极承担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需要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关注国家生态建设投入的使用。,例4.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分析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和党的执政理念的。,分析:中国共

8、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上升到战略层面,体现了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了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体现了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生态文明建设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体现了党的科学执政;生态文明建设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党为人民执政,反映了民主执政;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表明党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热点综述: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

9、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在上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成全面小康,教材链接:,经济生活:,财政在保障民生方面的作用、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社会主义本质以及共同富裕的目标、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目标等。,政治生活:,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地位、党的执政方式中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文化生活:,文

10、化与经济政治关系、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塑造人生、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关系。,生活与哲学:,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社会发展规律、群众观和价值观。,热点设疑:,例5.小康社会从“总体”到“全面”,从“建设”到“建成”。试分别从经济生活和哲学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伟大目标依据。,分析:经济生活:,我国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

11、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分析:生活与哲学:,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经过长期的积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曙光已经呈现,我们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促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分析: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例6.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分别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把全面建成的美好前景

12、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必将极大激发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试分别从经济生活和哲学角度分析如何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完善国家的宏观调控;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完善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缩小贫富差距,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表明,不断改革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表明,改革是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必然要求,又会不断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

1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不断改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解决人民的现实利益问题,才能更好的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建成全面小康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热点综述: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 实现收入倍增,教材链接:,经济生活:,影响消费的因素、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实现充分就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14、举措、影响制约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税收作用、社会主义本质、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目标。,政治生活:,我国的国家性质、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地位以及党的执政方式。,生活与哲学:,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规律客观性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群众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热点设疑:,例7.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试分析党的十八大提出收入倍增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

15、依据。,分析:经济生活:,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因此,财政发挥着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物质保障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目标包括增加就业、稳定物价;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分析:政治生活:,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民主执政。,例8.有人认为,收入倍增也意味着“差距倍增”。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分析如何防止这种状况的出现。,分析:大力发展经济

16、是物质保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经济是我国的根本任务,能提供物质基础,保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另一重要举措,调动广大人民积极性。,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促进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缩小收入差距。,例9.试运用消费和分配的相关知识,分析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意义。,分析: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能够刺激消费,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有利于提高两个比重,促进社会公平。,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还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有利于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热点综述:十八大报告对党的建设主线作了新概括。谈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时,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