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版)高二语文通用版 综合测试含解析

上传人:五****心 文档编号:143299 上传时间:2016-11-2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版)高二语文通用版 综合测试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6版)高二语文通用版 综合测试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6版)高二语文通用版 综合测试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6版)高二语文通用版 综合测试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6版)高二语文通用版 综合测试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版)高二语文通用版 综合测试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版)高二语文通用版 综合测试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课尽在金锄头文库综合测试本试卷分为第 读题)和第 达题)两部分。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第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6 分,每小题 2分)【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

2、,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

3、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

4、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课尽在金锄头文库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

5、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

6、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

7、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课尽在金锄头文库2、古代诗文阅读(30 分)(一)文言文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8 题。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

8、。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贞元九年

9、,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山且,必究知之。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分)A治凡七年 凡:一共 B乃规旄钺 乃:却,竟然C冀有以逞 逞:夸耀 D不喜臧否人物 臧否:评价 5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

10、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课尽在金锄头文库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

11、名。B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C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

12、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C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8 【小题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3 分)(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4 分)(二)古代

13、诗歌阅读(7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910 题。虞美人寄公度【宋】舒 亶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9请简析上片中“独”字的表达效果。(3 分)10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4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 最新学习考试资料试卷件及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课尽在金锄头文库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 分,每空 1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 , ”既交代了秋天的背景,又蕴含了离别的伤感。(2)韩愈师说中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 。 ”(3)杜

14、甫登高中用“ , ”形象地反映了其生活的窘迫和仕途的坎坷。(4)四十三年, ,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 )【结束】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12 分)我的文学生涯陈忠实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一位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1962 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和区的干部,整整 16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

15、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1982 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 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有“作家”和“小说” 。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 ,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 ,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