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训练卷 A卷 教师专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3144615 上传时间:2020-08-2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32.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训练卷 A卷 教师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高考)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训练卷 A卷 教师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高考)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训练卷 A卷 教师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训练卷 A卷 教师专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新高考)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第卷卷(选择题)(选择题) 本卷共本卷共 2424 个小题,每小题个小题,每小题 4 4 分,共分,共 4

2、8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符合题目要求的。 1.咸丰年间,清廷默许统兵大员和各省疆臣便宜行事,地方督抚不但获得了原先中央所有的筹饷权、 募兵权,即连设立藩司之外财政机构的事实也得到清廷默许。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外来侵略威胁清廷统治B清政府君主专制面临危机 C内外危机影响权力结构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咸丰年间,地方督抚获得筹饷权和募兵权,使得地方督抚的自主性 增强,这主要跟当时西方列强侵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有关,反映出当时的内外部危机影响了晚 清的政局和权力结构,因此

3、 C 选项正确。A 选项表述不全面,并未体现内部危机对清廷统治的威胁; B 选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清政府中央集权的削弱,并不是君主专制面临危机;D 选项错误,材 料反映了清政府地方权力的扩大,但并不表明当时地方势力就能与朝廷分庭抗礼。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2.甲午战败后,梁启超感叹:“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 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 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B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 C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 【答案

4、】B 【解析】依据材料“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结合所学可知, 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民众的民族意识觉醒,民众忧患意识产生,故 B 项正确; 中体西用思想与“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不符,应排除 A 项;材料主要说明民众的民族 意识觉醒,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材料信息不涉及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故 D 项错误。 3.1945 年,由鲁迅艺术学院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公演。它描写了遭受地主家庭剥制压迫的 婢女喜儿逃入荒野,变成幽灵似的白毛仙姑,后被八路军搭救和讨还血债的故事。喜儿的故事是 () A对当时中国广大农村社会百态的原始记录 B白毛

5、女作者个人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 C当时农民苦难命运与反抗精神的艺术再现 D重现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最直接的证据 【答案】C 【解析】喜儿由婢女变成白毛仙姑体现了农民的苦难命运,被八路军搭救和讨还血债体现了反抗 精神,故 C 项符合题意;白毛女仅仅是当时农民苦难生活的典型反映,“社会百态”的说法过 于夸大,排除 A 项;白毛女是由鲁迅艺术学院创作的歌剧,并不是作者个人生活经历的真实写 照,排除 B 项;白毛女反映的是阶级矛盾,不是中日民族矛盾,排除 D 项。故选 C。 4.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对多党制议会政治从推崇走向失望,在护法运动失败之后,重新思考中国 的政治走向,由此孙中山() A支持新文化

6、运动,思想启蒙B振兴实业,壮大民族资本 C以俄为师,筹划改组国民党D创建广东革命根据地,武装北伐 【答案】C 【解析】1917 年和 1921 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两次护法运动,是为维护 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结果护法运动失败, 孙中山总结失败教训,认识到国民党组织涣散,并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决定以俄为 师,筹划改组国民党,故 C 正确;1915 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A;护法运动失 败之后,孙中山认识到国民党组织涣散,决定改组国民党,护法运动失败并非孙中山决定振兴实业 的原因,排除 B;1926

7、 年北伐开始,1925 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去世,D 错误。 5.1938 年 4 月,毛泽东等致电八路军前方将领:“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广大地发展抗日游击战争 是可能的,而且坚持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争也是可能的。”这种判断主要是基于()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壮大B正面战场牵制着大量日军 C抗日斗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抗日武装熟悉地理环境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毛泽东指出发动并坚持游击战是可能的,主要基于游击战要广泛发动人民群 众,而抗战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故 C 项正确;中共领导的武装只是一个重要部分,不是其判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 2 断的主要

8、依据,排除 A 项;正面战场对日军的牵制作用有限,并不能成为坚持游击战的依据,排除 B 项;并不是所有抗日武装都熟悉地理环境,排除 D 项。 6.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史学界对下列历史人物研究最为集中的一组是() A严复康有为梁启超B洪秀全李秀成孙中山 C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D卢梭华盛顿拿破仑 【答案】B 【解析】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主要是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也要反封建主义,故研 究最多的应该是洪秀全、李秀成、孙中山,他们都反对封建的清王朝,主张革命,故 B 项正确;A 项的人物主张改良,C 项的人物是维护清王朝的,故不符合题意,排除;D 项的人物是西方的,鉴于 当时西方国家对中

9、国的封锁,不可能研究这些西方的人物,排除 D 项。 7.1902 年,江南乡试有一考题为:“中外刑律互有异同,自各口通商日繁交涉、应如何参酌损益, 妥定章程,令收回治外法权策?”浙江乡试有一考题为:“西国法律原于罗马,沿革如何?今法 律之学,为科凡几?自治外法权行于通商口岸,受病甚深,规复主权,宜有良策?”这些考题反 映出() A各地力图通过科举为新政造势B清末科举考试致力于践行西学 C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增强D变法修律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902 年江南浙江考题明确使用“治外法权”概念,可见当时朝野上下 积极从事政治知识传播和法律近代化的改革导向,反映了时

10、论呼应新政改革诉求,故 A 项正确;题 干不能说明清末科举考试以西学为重点,排除 B 项;材料并未突出当下的民族意识,排除 C 项;材 料不能说明变法修律成为共识,排除 D 项。故选 A。 8.民歌骂蒋匪“一骂蒋中正,全国下通令,进攻鄂豫皖,围剿我红军。二骂蒋匪军,勾结土豪 和乡绅,血腥残杀我红军,手段真残忍”该民歌反映了() A国民大革命面临失败危机B革命根据地受到严重冲击 C红军主力转战于江南各省D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背景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红军”的称谓,可知这是 1927 年到 1937 年的国共对峙时期,此时国民党 正在围剿红军,材料表现的就是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同时

11、国民党勾结土豪和乡绅残害红军, 这些都反映了革命根据地受到国民党的严重冲击,故 B 项符合题意;材料是国民大革命以后的国共 十年对峙时期,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红军主力的信息,C 项错误;材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不是解放战争时期,D 项错误。故选 B。 9.1864 年,户部因财力匮乏,向两江总督曾国藩索要淮南盐税,曾国藩以诸种理由拒绝。次年,户 部又令江苏巡抚李鸿章匀拨两淮盐税, 以解中央燃眉之急, 李鸿章仅答应略增该省财政上缴数额, 而盐厘征收、使用则不容户部染指。这反映了当时() A盐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异常尖锐 C洋务运动的资金匮乏问题严重D中央政府的权威出

12、现了弱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曾国藩以诸种理由拒绝”“而盐厘征收、使用则不容户部染指”可知,晚清时 期地方财政为地方汉族官僚把持,中央难以调度地方财政资金,反映了中央政府权威下降,故 D 项 正确;题干不能反映盐税是当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 A 选项错误;B 项中“异常尖锐”说法过 于夸大,故 B 选项错误;题干不能明显体现洋务运动资金匮乏问题,故 C 选项错误。 10英国泰晤士报曾如此评论某件中国时事:“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 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 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该

13、期报纸应出版于() A1911 年 10 月B1911 年 11 月C1912 年 1 月D1912 年 2 月 【答案】D 【解析】题干中“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清帝退位,故选 D 项;1911 年 10 月发生了武昌起义,清朝还存在,排除 A 项;题干中“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 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即中华民国成立,时间为 1912 年元旦,排除 B 项;清帝退位于 1912 年 2 月 12 日,排除 C 项。 11袁世凯在谋划帝制时所操弄的各种团体请愿和地方请愿,都意在营造多数之相,使洪宪皇帝在 外观上更像是一个被选举出来的皇帝; 继起的宣统复辟也以 “虚

14、君共和” 为宗旨。 这说明当时 () A帝制复辟具有一定的宪政色彩B传统纲常伦教的统治地位动摇 C社会观念受革命影响渐次嬗变D君主立宪政体更合乎民众需求 【答案】C 【解析】根据“使洪宪皇帝在外观上更像是一个被选举出来的皇帝”“继起的宣统复辟也以虚 君共和为宗旨”可知,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帝制也要打着“选举”和“共和”的形式,这说明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选 C 项;帝制复辟本质上是恢复君主专制,不具有宪政 色彩,排除 A 项;传统纲常伦教的统治地位动摇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 B 项;题干反映的是当 时民众的思想受到民主观念影响,但没有具体说明君主立宪政体更合乎民众需求,排除

15、 D 项。 12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主流媒体最初主张不干涉,后来态度发生逆转,甚至希望日本政府“加 以堵塞”。这些媒体的态度() A导致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B旨在维护日本的在华利益 3 C反映出美日在华竞争加剧D说明日本已单独控制中国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主要述及了日本主流媒体对辛亥革命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先是 “主张不干涉” , 后来发生大逆转,“甚至希望日本政府加以堵塞”,说明日本主流媒体不论采取何种态度,其 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日本在中国的利益,故选 B 项;日本媒体的态度变化不会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 其主要原因是从中国内部来分析,排除 A 项;题干中没有涉及美国的任何信息,仅是述

16、及日本媒体 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排除 C 项;在近代中国,它仍然没有摆脱被诸多列强所共同支配的局面,即日 本没有单独控制中国,排除 D 项。 131919 年美国哲学家杜威在上海讲演时倡导:学生自主自治,注重平民教育,实行社会服务,遭 到不少教师和官员的消极抵制。1920 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在长沙讲演时认为:改革中国政治最好 是采用苏俄方法, 不宜用西洋民主政治, 一时大受欢迎。 两人演讲的遭际不同, 原因不包括 () A杜威学生自治的主张挑战了教师的权威地位 B罗素的演讲契合了当时中国的思想传播趋势 C中国外交失败使国人对西方的民主深感失望 D国人尚未意识到平民教育是救国的当务之急 【答案】D 【解析】新文化运动后,国人意识到平民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两人的遭遇不同不是国人尚未意识 到平民教育是救国的当务之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D 项;杜威学生自治的主张与中国传统 的师道尊严相违背,因此遭到教师和官员的消极抵制,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罗素的 演讲认为最好采用苏俄方法,大受欢迎,与当时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相契合,说法正确,不 符合题意,排除 B 项;1919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