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4 聆听 可爱的家 人音版(五线谱)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143135547 上传时间:2020-08-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84.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4 聆听 可爱的家 人音版(五线谱)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4 聆听 可爱的家 人音版(五线谱)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4 聆听 可爱的家 人音版(五线谱)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4 聆听 可爱的家 人音版(五线谱)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4 聆听 可爱的家 人音版(五线谱)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4 聆听 可爱的家 人音版(五线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4 聆听 可爱的家 人音版(五线谱)(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个人信息 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教学基本信息课题可爱的家学科音乐学段第三学段年级五年级教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指导思想: 听觉入手,根据授课班级已有能力和认知特点,从音乐要素深入歌曲的内在情感,在不同音乐表现形式所带来的情感表达中,体验对家的喜爱和眷恋之情,从而激发学生基于本作品进行表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理论依据: 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 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进音乐素养。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与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课程性

2、质: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 2011年版课标2.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 可爱的家这首歌曲是人音版五年级9册第五课的一首欣赏曲目。以感受与欣赏领域为核心内容,辅以表现领域中的演唱、识读乐谱等相关内容。可爱的家旋律优美动人,情感朴实真挚,具抒情性及感人的魅力。 歌曲学生们熟悉,所以本次教学中,学生们要对自己的演唱进行情感体验和理性分析。本欣赏教学既区别于新歌教学,又区别于其他器乐、歌曲欣赏教学,以学生们自己演唱,自主分析为主。 来源:学。科。网可爱的家(Home, Sweet home)这首歌曲是由英国作曲家比肖普(1786-1855),为他的歌剧米兰的少女克拉丽创作的一首插曲,因为歌曲

3、表达了人们对家真挚的情感,所以后来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歌词是由英国诗人培 恩(1791-1852)创作,因为在他一生中,除了童年时,在那个长满常春藤的老屋享受过家庭的甜蜜生活的外,其余时间都孤身在外漂流。所以他把对家的思念和依恋,对家人的爱,都写进了这首歌。他在写此歌词之前给哥哥的信中说到:“离家在外面的日子越久,我对家的怀念就越深。我真想听到亲人们的声音,看到那,童年时我们曾一起度过欢乐时光的老屋!”写完信,他执笔写下了“可爱的家”这首短诗。歌曲由两个乐段及尾声组成:第一乐段:包含两个平行乐句,安详亲切,描述可爱的家。第二乐段:包含两个平行乐句,音区提高,抒发了对家的喜爱之情。尾声:强拍弱唱

4、感叹似的音调,然后再现了第二乐段最后一个乐句,突出了内心深处对家的眷恋与感恩。 (2)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对可爱的家这首歌曲都比较熟悉。经过前四年音乐课的学习,具备了初步的感受与欣赏能力:具备良好的聆听习惯;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欣赏曲目;初步掌握教材内聆听作品的基本曲式结构、演奏形式、作家作品等内容;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听辨并记忆主题旋律、辨别音乐基本要素的变化(如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课前对本班学生进行了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了解与分析发现:30%的学生竟然没有注意到自己对家的情感;会演唱歌曲,并课前进行复习;不了解歌曲的结构和力度 ;没有通过分析自己的演唱来欣赏歌曲的经验;希望

5、聆听对比不同音乐表现形式表现的本作品;没有过主动演唱或演奏本作品的想法。 (3)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学生接触过许多弱起小节弱唱的作品,对于强拍弱唱没有过接触。 学生前期欣赏音乐作品时,基本以着重聆听同一作品的同一音响为主。没有通过多种音乐表现形式去欣赏作品的经验。 对策:通过对比分析,情感体验、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欣赏童声、女声、钢琴、 等不同音乐表现形式的可爱的家。 (4)教学方式与手段:在教师合理创设的教学情境下,采用情感体验和理性分析相结合的欣赏教学方式,使学生较深刻领悟音乐的内蕴;并采用对比鉴听的方法,让学生在不同表现形式可爱的家的音响对比中,感受音乐,丰富情感

6、体验,提高鉴赏能力。 (5)技术准备:用coolpro2编辑声音文件;用PPT制作课件。收集整理八段音响并用数码钢琴录制三段伴奏支持本课教学。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不同版本的欣赏,体会人们及自身对家庭的喜爱与眷恋之情,激发学生用这首歌曲去表达自己对家的喜爱之情。过程与方法: 用情感体验和理性分析相结合、对比鉴听等方法,体会不同音乐表现形式所带来的不同的感受。知识与技能:(1)了解歌曲音乐要素、三段式结构。(2)了解本作品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 。(3)能用自己所擅长的音乐表现形式,去表现歌曲。教学重点:分析童声齐唱版、感受女声独唱版可爱的家。 教学难点:(1)强拍弱唱的

7、内在情感体验。 (2)通过感知音乐要素及其他表现形式,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一)情感体验 导入课题环节目标:让学生们在可爱的家的旋律,及对自己家温馨的情感中导入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聆听同时观看,配以本班学生全家福照片的管弦乐版可爱的家,让学生体会自己对家的情感,感知管弦乐版可爱的家,从音乐与情感上,为本课教学铺垫。活动1.播放管弦乐版,并配以学生全家福照片。活动2.回忆歌曲名称与说出演奏形式。活动3.与大家分享自己家庭温馨、温暖的时刻(二)童声齐唱 分析歌曲环节目标:能从音乐要素、结构去分析,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去欣赏和了解歌曲。设计意图:通过跟唱、

8、画旋律线唱谱、加歌词演唱,使学生感受音乐要素在歌曲情感表达中的作用,突破强拍弱唱教学难点。活动1. 第一遍聆听跟唱童声齐唱版 可爱的家。(1) 感受歌曲的情绪与情感。(2) 了解歌曲中对“可爱的家”的描述及所表达的情感。活动2. 第二遍用画旋律线的方式唱谱。感知旋律、节奏、速度等,分析歌曲的结 构特征。 (1)看拍号及表情术语。(2)画旋律线感知旋律优美、节奏舒展、速度中速。(3)分辨歌曲的结构。活动3. 第三遍加歌词演唱歌曲。(1) 感受歌曲力度变化带来的情感体验 (2) 感受第五乐句弱唱的内在情感。(三)女声独唱 追根溯源环节目标:知道歌曲的创作背景,了解歌剧中的女声独唱,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9、。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回到这首歌的源头,从作者的创作动机及歌剧中的女声英文演唱,去体会歌曲更深的情感表达。活动1. 介绍歌曲可爱的家的词作者佩恩和曲作者比肖普,了解歌曲的出处和创作动机。活动2. 教师英文演唱Home,sweet home。,再现歌剧片段。活动3.学生谈情感体验, 对比欣赏。(四)聆听分辨 表现形式环节目标:记忆旋律,能分辨同时感受不同音乐表现形式所表现的可爱的家。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钢片琴独奏,使全班同学记忆旋律,回忆童年幸福的家,再聆听其他四种表现形式的片段,开阔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活动1. 通过钢片琴独奏带领全班同学记忆乐谱,回忆童年幸福的家。活动2. 聆听分辨钢琴

10、、吉他、童声独唱、男女声三重唱版可爱的家。(五)多种形式 激发表现环节目标:激发学生借助可爱的家这首作品,结合自身所擅长的音乐表现形式,向家人诉说自己的爱与感恩之情。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本次课所涉及的八种演奏形式,及教师启发性的提问,使学生明白,人们喜爱用各种演奏形式表现可爱的家这首作品的真正原因,自身的情感世界得以升华,并积极去表现这首作品,突破教学难点2。活动1.课堂小结,启发学生明白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对家的爱与依恋之情。活动2.学生运用自身所喜爱的音乐表现形式表现可爱的家,师生共同表现。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本课中教师主要运用了是形成性评价,其中既包括师对生的评价,也包括了生对生的评价。在学

11、生学习的过程中(自评,互评,师评)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评价更客观、更有实效,真正的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课堂上的教学反馈环节,体现评价方式设计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工具性和适用性。1学生自我评价:(1)我了解了歌曲,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2)我感受到不同音乐表现表现的可爱的家。(3)我有用自己所擅长的音乐表现形式去表现歌曲的愿望。2学生互相评价:(1)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2)能在合作学习中听取不同意见并改正自身认知。来源:Z_xx_k.Com(3)能运用课上所学的知识评价其他同学。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来源:学科网(1)是否对歌曲有了解和感知。(2)是否能主动聆听、感受歌曲,及各种演奏形式。(3)是否能运用自身所喜爱的音乐表现形式表现可爱的家。6.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1.音乐要素 感受鉴赏 通过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运用,以情感为主线,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设计欣赏教学。 2.追根溯源 深入作品 回到作品诞生的歌剧中去感受作品。 3.音乐表现 产生共鸣 让作品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以此激发学生音乐表现。 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我力求突出课的音乐性,始终用音响“说话”。将教师过多的讲解改为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相结合。除回答问题、谈话外,还有聆听分辨、视唱旋律、试奏钢片琴、演奏、演唱等多种活动,在活动中感受音乐。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不是只“说”,更多的是表现音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