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142919507 上传时间:2020-08-2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82.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历史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 、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 ( 1 ) 、 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 2 ) 、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二)大典盛况 ( 1 ) 、时间: 1949 年 10 月 1 日 ( 1 1 ) ( 2 ) 、 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 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注: (毛泽东词句 “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 有于阗 ”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新中国成立 ) 2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08 ; 1 1 ) 新中国的成立

2、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 经取得伟大胜利 , 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从 此 , 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 真正成为独立自 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 成为国家的主人。 3 、 1950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结果; ( 09 ) 到 1952 年底,全国大陆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三亿多 无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理解: 土改重要意义: 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 削制度, 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 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

3、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 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注: (“ 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 。 对联中的两次 “ 分田” 分别指的是 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 、一五计划: ( 1 1 ; 1 2 ) ( 1 )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 2 )时间: 1953-1957 年 ; ( 3 )内容: 重点发展 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 基础;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 4 )成就 : 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

4、路 (三公路、三铁路)。 2 、 1954 年 9 月 ;地点: 北京 ; 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 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 0 ) 注: ( 1954 年,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 萧瑟秋风今 又是,换了人间 ” 。这里 “ 换了人间 ” 主要是指 制定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3 、 三大改造 ( 1953-1956 年底 ) ( 1 0 ) 改动的内容改造的途径结果及历史意 义 存在的主要问 题 农业农业生产合作 社 到 1956 年底 基本完成三大 改造,社会主 义公有制形式 在国民经济中 占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制度 在我国基本建 立起来,我国 进入社会

5、主义 初级阶段。 由于发展速度 迅猛,工作过 于急促和粗 糙,在实际工 作中出现了一 些偏差。 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 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 业 加工订货到公 私合营, 在改 造过程中对资 本家占有的生 产资料实行 赎 买政策。 4 、 了解 “ 大跃进 ”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 的严重失误; ( 1 2 ) ( 1 )、 1958 年 5 月, 中国共产党召开 八大二次会议 ,会议通过了 “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 大跃进 运动主要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注: ( 大炼钢铁运动。 );( “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

6、产”. “ 没有万斤的思 想,就没有万斤的收获” );(“ 稻米赶黄豆,黄豆像地瓜;芝麻赛玉 米,玉米有人大;花生像山芋,山芋超冬瓜。” );( 肥猪赛大象,就 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 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钢产量)走上英国不发愁” 。 ); ( “ 稻堆脚儿摆得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吃 袋烟 ” ) ( 2 )、 人民公社的特点:一大二公 。一大是规模大,二公是公有化 程度高。 注: ( “ 每个生产队办一个食堂,社员家里不开伙,铁锅铜勺都献出 去大炼钢铁,只管到时候到食堂打饭打菜。” ) 经验教训: 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

7、客观规律;立足本国国情,保持稳定 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 、 知道 “ 文化大革命 ( 1966 1976 ) ” 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 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了解“ 文化大革命 ” 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 重灾难。 ( 08 ; 09 ) 一、发动 1 、开始标志: 1966 年 5 月 16 日,五一六通知。 2 、毛泽东炮打司令部 - 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 小平 。 二、经过 1 、红卫兵运动 - 造反派夺权到武斗; 2 、最大冤案: 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 “ 叛徒、内奸、工贼 ” ,开除出党 并被迫害至死,这是 “ 文革” 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三

8、、结束: 1976 年 10 月粉碎 江青反革命集团 。 四、评价 1 、性质: “ 文化大革命 ” 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 、危害: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 发展缓慢,生产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 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 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 发展需要的基本原理 (1) 、经济体制改革 首先在农村 进行,在土地公有制基础

9、上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 。(包产到户)( 08 ; 1 1 ; 1 2 ) (2) 、最早实行的地区: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3)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好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 了农业大发展 注: 。 ( “ 小岗村头,土地承包,石破天惊。看天南地 北,春风到处,人欢马跃,妇孺躬耕” );( “ 吃不愁,穿不愁,腰 里剩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 ); (“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 下都是自己的。 ” ) 2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与重要的历史意义。( 08 ; 09 ; 11 ; 12 ) ( 1978 年 12 月,北京)

10、 改革开放的开始(否定 “ 两个凡是 ” 的方 针;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 内容: 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 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和实行改革开放; 形成以邓小平 (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 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意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联系歌春天 的故事) 注:( 邓小平说: “ 在经济政策上 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 一部分工人农民 生活先好起来。 ” 下列举措不是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

11、业) 3 、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例,知道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 作用和影响; ( 1 )、 1980 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建立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 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 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被誉为 “ 一夜崛起之城)( 09 ; 1 0 ) ( 2 )、作用和影响 a. 经济特区以国家给予的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国 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我国同国外的经济技术的交流, 培养了大批现代化建设人才,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与发 展。 b. 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c. 深圳等经济特

12、区创建的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 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 3 )、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最早的通商口岸之 一)、海南(最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形成的对外开 放新格局 是: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14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1 2 ) ( 4 ) 、经济开放区: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 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 4 、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共十 五大) 注: ( “ 毛泽东让我们站起来,邓小平使我们富起来” 。把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分别是 中共七

13、 大中共十五 大 ) (四)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09 ) 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 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 有重大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的政治制 度。 2 、香港、澳门回归时间。( 09 ; 10 ) 1997 年 7 月 1 日收回香港; 1999 年 12 月 20 日收回澳门 。( “ 紫 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 篇。 ” 诗歌中的 “ 喜事 ” 指 香港 , 澳门回归 ) “ 一国两制 ” 的

14、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前提 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一国两制 ” 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 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 制” 最初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但“ 一国两制 ” 构想的成功 实现首先是在香港地区。 3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目前海峡两岸交往的原则 :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大陆与台湾的交流主要是经济与文化交流 (五)外交成就 1 、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提出: 1953 年周恩来与印度代表就中印在西藏地区关系问题谈判 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 年周恩来访问

15、印度、缅甸时,分 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这一 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基本原则。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 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世界上越 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注: (国际社会曾高度评价中国倡导了“ 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 的外交概念 ” ,这应该是评价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 、 知道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 ” 的方针。( 1955 年) 注:(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 1955 年的一次国际会 议上, “ 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 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 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求同存异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