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八年级整理知识点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2909046 上传时间:2020-08-2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七、八年级整理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七、八年级整理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七、八年级整理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七、八年级整理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七、八年级整理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七、八年级整理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七、八年级整理知识点(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一记叙文阅读综合能力提升训练一、解答记叙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

2、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

3、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二、考点解析之具体知识点大纲中有一条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词句的考查历来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个句子组成的,句子又是由一个个词语组成的,因此考查对加点词语的理解是记叙文阅读

4、中逢考必出的热点也是难点。(一)、理解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实际上对于词语含义的考查,重点考查的是语境义。对于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使用。这是对中学生理解能力、思考能力、概括能力的综合考察。而词语的本义也就是字典义,是大家几乎都知道的,如果考察了一个常见词语,那么就是要求我们结合文章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换句话说,语境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由作者自己创造的意思,是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分析语境义就是分析出关键词写了什么内容,因此要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必须从语句所在的环境出发。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句出现的段落,一是文章的整体意思。过程一:我们的具体解题步骤如下:(1)解释词的本

5、义。本义就是最常见的意义。视情况而定,灵活添加。(2)结合上下文,分析语境义。这是答题的关键。(3)联系中心。一般都需要回答对中心主题的作用。关键词饱含作者的情感,是为文章的主题服务的。因此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最后要落到这个词表达了什么,说出该词语对表现主题的作用。过程二:下面结合具体事例来进一步说明。【例1】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解析】“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小孩子用独属于孩童的心灵体会到老师并非要真的打他,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

6、孩子的爱。【例2】老北京的小胡同(2005年北京题)(9)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几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用秫秸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结合上下文,解释第(9)段中“大摇大摆”一词,说说这个词都写出了什么。【解析】这道题目就属于关键词理解题。由文章的整体意思我们可以发现,正因为那时作者是一个穷孩子,所以他的自尊心格外强,不管做什么,他都不能让自己显得比别人差。所以看到不花什么钱的屁股帘儿也能飞起,衬

7、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一点也不比阔孩子花钱买的精致的沙雁风筝差,心里自然十分满足,大摇大摆的本义是走路时身子摇摇摆摆。形容走路神气的样子。在文中指的是风筝在空中的样子,作者用这个词来形容风筝,含有自己的情感。因此答案应为:写出“屁股帘儿”飞起时摇摇晃晃的样子,表达了“我”兴奋与满足的心情。过程三:下面我们就来概括一下题型。(别管怎么问,无非就是以下几种问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万变不离其宗,记住本义、语境义、作用。)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或体会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加点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义,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分析词语

8、的作用这个词的意思是_,生动形象地表现了_(主语)_的特点。3.把句子中的“”词改成“”词好不好?为什么?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4.联系全文(或上下文),体会(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或把它换成另外一个词好不好?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过程四:再来分析

9、两道小题:(1)只需花少许钱,就能买到季节的容颜和气味,以及秋来的诗兴,何乐不为?“容颜”原来指的是人的容貌和脸色,这里用来形容季节的颜色。(2)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隐身”原来是指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看见;这里指读书时不需考虑作者或书中人物的感受,自己可以随意翻阅。从两题答案来看,在答题格式或者方法上有什么发现?格式相似:“”一词原指,这里用来指,起到了的作用。方法相同:分析本义,看语境,推因语境产生的临时义。(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答案中,写出了本义和语境中临时义后,最好答上起什么作用,而写出语境义的方法:看位置,先往前找,如果找不到才往后找。自己概括。)过程五:我们从试题中得出

10、方法,方法还要运用到习题中才能加以巩固。下面请同学们看文章幸福的坡度,完成后面的两题作业。幸福的坡度 我们经常喜欢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到别人身上,认为自己体会到的也一定是他人体会到的。其实,这在许多进修都有偏差,至少我从那位坐在轮椅上的中年男子身上看到了这一点。 那时,我们警队正和一所小学搞警民共建活动,小学生们每到周末就要自发地到警队来打扫卫生,这让我们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几年领导一商量,也应该为学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法制教育课是一个方面,但不够。后来一个民警说,学校距离马路挺近的,小学生每天上学放学过马路,家长都很担心。于是我们就有了主意,设个助学岗,一来可以保证学生过马路时的安全;二来,对

11、那些在学校外抢小学生钱的大孩子也是个警示。 每天护送孩子们过马路,时间长了,与孩子家长也熟悉起来,基本上能认清哪个小孩子是谁的。其中一个坐着残疾人手摇车的中年男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神情有些落寞,只有在见到自己的孩子跑过来时,才豁然一笑。后来,我知道他的孩子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有一次我问他,那个坐着轮椅的是你爸爸吗?他点点头。我说,他行动不方便,你放学不可以自己回家吗? 男孩儿欲言又止,嘟着嘴道:他就在前边的福利厂工作呢。 我心里说,这小孩子,不知大人的难处。 初秋的雨总会在不经意间落下来。那天我们又提前到助学岗上执勤,在树下,我见到了那位中年男子,披着雨衣,头露在外面,都淋湿了。见到我后,笑

12、笑,说:“警察同志,麻烦您一件事可以吗?” 我说:“您尽管说。” 他说:“孩子上学时没带雨具,你能帮我把这把伞送给他吗?你知道,家长不让过止步线的,不然孩子会生气。” 我点点头道:“没问题。” 转身时,我想到一个问题,对他说:“孩子这么大了,你行动又不方便,不用每天来接他了吧。” 男子有些不好意思,但又有些自豪地说:“哪里是我接他,是他接我了。”我有些疑惑了。他接着解释道:“我回家的路上有个大上坡,每次走那里很费力气的,孩子上学后,就对我说,爸爸,学校离你的工厂这么近,每天放学的时候,咱们俩一起走吧,上坡时我推你。这一推就是三年。其实上一年级的时候,他那么小,又怎么推得动?可孩子心里是怕累着爸

13、爸呀。我怎么劝也劝不住,孩子在后面红着脸,喘着粗气地推,我在前面用力地摇着,却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可你知道,其实我心里真是幸福极了。” 我的心里一酸,转过头去,说:“我去接他了。” 到那小男孩,我蹲下身说,“今天叔叔和你一起推你爸爸回家,行不行?” 小男孩儿笑起来,“叔叔你开玩笑?” 我说:“警察不说假话,试试叔叔的力气吧。” 初秋的雨幕里,一个警察和一个打着鲜黄色雨伞的男孩,推着一辆手摇车在爬坡。 那是一个幸福的坡度。1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的加点词语“自豪”的表达效果。(3分)2.体悟文中画曲线语句的内涵,想想“泪流满面”和“幸福极了”是否矛盾,为什么?(4 分)(二)、赏析重点句子在文中的含

14、义及作用在现代文阅读中,重点句的赏析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训练之一。正确理解句意,有助于文意的把握,有助于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理解。于是,句子赏析就成了语文考试中考查学生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那么,赏析句子的角度有哪些呢?(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答题样式:方法(修辞手法)+规范化(生动、形象、细腻、强调、突出等) +具体化(写出了内容、心理)+表达效果(感情、性格、主题等)1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2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一幅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3排比:使句式更

15、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4夸张: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读、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5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6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7借代:用(什么)代(什么),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情感或特点。8引用:(1)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2)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9对偶: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过程一:详细见识一下比喻(见七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第67页,对比喻的详细讲解)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