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思维导图

上传人:随**** 文档编号:142724391 上传时间:2020-08-22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568.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思维导图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思维导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思维导图(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治则 防治原则 预防 未病先防 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顺应自然 调摄精神 劳逸适度 锻炼身体 调摄饮食 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防止病邪侵害 防避邪气 药物预防 既病防变 早期诊治 防止传变 截断病传途径 先安未受邪之地 治疗 正治反治 正治(逆治)-是指逆症候的性质及其临床表现而治的一种治疗原 则,即采用与症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适用于症候本质与现象 相一致的病症。 寒者热之(以热治寒)-寒症表现出寒象,用温热性质的药物进行治 疗 热者寒之(以寒治热)-热症表现出热象,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治疗 虚则补之-虚证表现出虚象,用具有补益功效的方药治疗 实则泻之-实证表现出实象,用具

2、有祛邪功效的方药治疗 反治(从治)-是指顺从症候某些表面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表 面上是顺从症候的假象,实质是逆证候的性质而治的 热因热用(以热治热)-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治 法。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以寒治寒)-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治 法,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以补开塞)-指用补益的方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假象的治 法,适用于正气虚弱,运化无力所致的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以通治通)-指用通利的方药治疗具有通泄假象的治法, 适用于邪实阻滞,传化失司所致的真实假虚证。 标本缓急 急则治标-只是权

3、宜之计,待标证缓解后,当转为治本,才不违背“治 病求本”的原则 缓则治本 标本兼治-适用于标本具急或具缓 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 补其偏衰 阴阳互制治法(根据阴阳相互对立的关系) 阳病治阴-用滋阴的方法补益阴液,以抑制阳盛偏亢,即“壮水之主, 以治阳光” 阴病治阳-用温阳的方法温养阳气,抑制阴寒偏盛,即“益火之源,以 消阴翳” 阴阳互济治法(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 阳中求阴-以补阴的药物为主适当配合补阳药,以促进阴液生成 阴中求阳-以补阳的药物为主适当配合补阴药,以促进阳气生化 损其偏盛 热者寒之-治热以寒,以泄其阳热 寒者热之-治寒以热,以散其阴寒 调理精气血津液 调理脏腑 三因制宜 是因时、

4、因人、因地制宜的统称,指临床治病应根据时令、地理、个 体等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因地制宜-地域不同,可能证候不同,治则不同 因人制宜 年龄 性别 体质 病机 发病原理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正气的含义 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 自我调控、适应环境、抗病驱邪和康复自愈的能力 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 若正气盛,则能驱邪出外,一般不发病,发病只在表浅部位 若正气弱,则正气无力抗邪,感邪后不能祛邪,也无力修复受伤的机 能 正气抗邪机理 抵御邪侵 驱邪外出 调节修复 维持脏腑经络功能协调 邪气是发病

5、的重要条件 邪气的含义 泛指各类致病因素,包括存在于外界和人体内产生的种种具有致病作 用的因素 邪气在发病中的条件作用 3 邪气伤正的机理 直接造成形质损伤 干扰人体的功能活动 导致人的抗病、愈病和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改变个体体质特点 邪正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胜邪负则不发病 邪胜正负则发病 影响发病的其他因素 外环境 主要指自然和社会环境 内环境 主要指个体体质、情志因素、心理特质、生理性变异因素等 发病的类型 卒发 机体感受病邪,随即发病 伏发 机体感受病邪后,经过一段时期潜伏,然后在诱因或其他因素下,或 在机体抵抗力下降,病邪在体内繁殖发展的情况下,才出现明显的临 床症状和体征 徐发

6、徐缓发病 继发 在原始疾病的基础上,继续发生新的病症 合病 两经或三经的病症同时出现 并病 一经病症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症 复发 即将痊愈或已经痊愈的疾病再度发生 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 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虚实病机 邪气盛则实 即实性病机,指以邪气盛实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变化;虽邪气 盛实,但正气未衰,从而形成了正邪激烈搏斗,反应明显的病理特 征,临床表现为亢奋、有余、不通等证候特点。 精气夺则虚 即虚性病机,指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变化,是机体 精气血津液等亏少或功能衰弱,抗病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激烈,临 床上表现出虚弱、衰退、不足等证候特点。 虚实夹杂 虚中

7、夹实 以正气虚为主,兼夹邪实阻滞于内 实中夹虚 以邪实为主,兼夹正气虚损不足 虚实真假 真虚假实 病机是虚,表征为实 真实假虚 病机是实,表征为虚 虚实转化 由实转虚 由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转化为以正气虚损为主要矛盾,虽然此时邪气已 退,但正气已经衰弱由实性病机转为虚性病机。 因虚致实 正气虚损,人体机能失常,引发一些内在病邪,如淤血、痰饮。因虚 致实并不意味着正气归来,而是意味着新的邪实出现,病情加重 邪正盛衰与病势的趋向和转归 正胜邪退 正气日益强盛,邪气被驱除,疾病好转或痊愈 邪去正虚 邪气被驱除,但正气虚损,有待恢复 邪盛正衰 邪气盛实,正气衰弱,机体无力抵抗病邪,是疾病加重甚至出现死亡

8、的一种转归 正虚邪恋 正气虚损,余邪未尽,正气一时无力驱邪出外,邪气留恋,使病情缠 绵不断。 阴阳失调 阴阳偏盛 由阳邪或阴邪侵入机体引发 阳偏盛 阴偏盛 阴阳互损 由阴阳各自一方虚损不足引发 阳偏衰 阴偏衰 当阴阳互损到达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阴阳俱虚,因为阴阳互根 阴阳格拒 指阴阳双方力量盛衰悬殊较大,盛者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 外,迫使阴阳间不互相联系的一种病理变化。 阴盛格阳 临床表现:畏寒蜷卧、精神萎靡、四肢逆冷、下利清谷、面色恍白、 脉微欲绝等阴寒壅盛于内的症状;面红如妆、言语较多、烦热口渴、 脉大无根等假热症状。 阳盛格阴 临床表现:状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无力等

9、邪热内盛 的症状;四肢逆冷,脉象沉伏等假寒症状。 阴阳亡失 亡阳 阳气大量流失,温煦、推动、兴奋、卫外等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面色苍白、心悸气喘、精神萎 靡、畏寒嗜卧和脉微欲绝等 亡阴 阴液大量流失,宁静、滋润、内守等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大汗不止、汗粘稠如油、烦躁不安,心悸气喘、体倦无 力、面色红紫、脉数急燥动等 亡阴后可迅速导致亡阳,亡阳后也可迅速导致亡阴,两者皆为生命垂 危的现象 阴阳转化 阳转阴 热极转寒 阴转阳 寒极转热 精气血津液失常 精的失常 精亏 精淤 气的失常 气虚 气机失调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闭 气脱 血的失常 血虚 血运失常 血瘀 出血 子主题

10、6 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不足 津液输布、排泄不畅 精气血津液关系失常 精气亏损 精血两虚 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 气血两虚 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 津停气阻 气随津脱 津枯血燥 津亏血瘀 血瘀津停 内生无邪 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的功能 失常,而产生类似于风寒湿燥火五种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 变化。 风气内动 即肝风内动,因为阳气亢逆,阴虚不制阳 肝阳化风 机理 多为情志所伤,郁火伤阴,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使 肝肾之阴亏于下,肝之阳气亢于上,久则阴不制阳,肝之 阳气升动无制,浮阳不潜,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 临床表现 轻则筋惕肉润、眩晕欲仆、肢麻震颤、口眼歪斜;重则血 随气逆于上

11、,出现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发为闭厥、脱 厥,醒后口眼斜歪、半身不遂 热极生风 机理 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筋脉失 养,阳热亢盛而化风。 临床表现 惊厥,四肢抽搐,目睛上吊,角弓反张为主,伴有高热、 神昏谵语。 阴虚风动 机理 热病后期,阴精亏损;或久病耗伤,阴液大亏所致 临床表现 低热起伏,潮热盗汗,口干舌燥,筋孪肉潤,手足蠕动, 舌红脉细。 血虚风动 机理 失血过多或血液化生不足或久病耗伤阴血或年老精亏血 少,以致肝血不足,导致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所致。 临川表现 肢体麻木,筋肉跳动,或时有手足拘挛不伸,此为虚证, 病情较轻。 血燥生风 机理 久病精血暗耗,年老精亏血少

12、,或长期营养不良,营血生 成不足;或瘀血内结,血液化生、濡养障碍等所致。 临床表现 形体消瘦,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皮肤瘙痒脱屑。 寒从中生 即“内寒”,指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衰退,虚寒内生, 阴寒之气弥漫的病理状态。与脾肾关系最密切。 阳虚阴盛,阴胜则寒 阳气虚衰,气化失司 湿浊内生 即“内湿”,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 从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 由于湿性重浊粘滞 湿为阴寒性病理产物 津伤化燥 即“内燥”,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 濡润,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火热内生 即“内热”、“内火”,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 由于气血郁滞,或由于

13、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 亢奋的病理状态。 阳气过盛化火 “少火”:人身的阳气在正常情况下,有养身柔筋,温煦脏 腑组织的作用 “状火”:在病理状态下,若脏腑阳气过于亢盛,可能使机 体活动异常,这种病理性的阳气耗散阴液。 邪郁化火 机理:邪气阻滞阳气,郁久而从阳化火生热。 1.外感六淫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郁久化热化火。 2.体内病理性产物郁久化火。 五志过极化火 由于精神情志刺激,影响脏腑气血阴阳,导致脏腑阳盛, 或气机郁结,气郁日久而从阳化火。 阴虚火旺 属虚火,指阴液打伤,阴不制阳,阴虚阳亢,虚热内生的 病理状态。 病机是阳偏盛,实火。 病机是阴偏虚,虚火。 病因 外感病因 六气与六淫 六

14、气 指自然界气候在一年四季的运行变化中,呈现出风寒暑湿 燥火六中外在征象。 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致病邪气的总称。 共同特点 外感性 多从口鼻或机表,或同时从两种途径侵犯人体 季节性 六淫邪气侵犯人体具有明显季节性 地域性 六淫邪气侵犯人体,常与人的工作、生活的地域以及环境 密切相关。不同地域环境,发病不同。 相兼性 六淫致病邪气即可单独侵袭人体,又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 相兼夹同时侵犯人体致病。 转化性 六淫邪气致病过程中,不仅相互影响,并且导致疾病证候 的病理属性也发生转化。 各自特点 风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为百病之长 风为首要致病邪气 风邪常兼夹其他邪气,成为六淫致病邪

15、气的先导。 风善行数变 善行:致病后表现为病变部位游走、移行、无定处 数变:发病急,病理变化无常,传变快。 风性主动 指风邪侵袭致病后,其临床症候具有动摇、抽搐、拘急痉 挛的特点 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侵犯人体,使阴寒过盛,阳气不仅不能驱逐阴寒,反 而被阴寒所侮而伤 寒性凝滞 寒邪侵袭人体容易使气血精津液等运行凝结,经络涩滞不 通。 寒性收引 寒邪可以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孪急 湿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湿邪侵袭人体,留滞与脏腑经络,使气机失常,生化减 弱,耗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邪致病会出现沉重下沉的临床表现 湿性黏滞 湿邪致病具有胶着黏腻和停滞不爽的特性 体现在两个方面 1.湿邪致病后症状多黏滞不爽 2.湿邪致病后,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暑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暑邪致病趋于耗散,易于耗散津液,损伤正气,使得气泄 而神散。 数多夹湿 夏天气候炎热时,常多雨潮湿,故暑邪常兼夹湿邪侵犯人 体 燥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侵犯人体,耗伤人体津液,使阴液亏损失去濡养功 能,出现各种干燥、艰涩阻滞不流利的病症。 燥易伤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述职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