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江西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424428 上传时间:2017-06-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江西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3江西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3江西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3江西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3江西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江西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江西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1 页江西 2013 申论(满分 100 分 时限 150 分钟)1、给定资料材料 1 流动,是一个社会和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所在,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2011 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1.27%,城市人口历史性的超过农村人口,流动人口规模为 2.3 亿,流动不只改变乡村,正在全面深刻的改变着中国。流动岂止在减少?事实上,不仅仅是广大农民工,许多中国人的命运都在流动中得到了改变,跳槽求职的大学生群体,寻求投资之地的民营企业家群体,享受生活的旅游群体,异国圆梦的留学群体流动大军的主体愈发多元,规模愈发壮观,范围愈发广阔。给交通带来的巨大压力的春运大迁徙,像一面

2、镜子映照出中国的流动愿景,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春运人数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年度增长 5.6%,近几年接近 10%,2012 年,春运人数首次完 30 亿人次,今年已超过 34 亿人次。在流动中,中国人尤其是广大农民工获得了财富与改变命运的机会,2013 年 1 月 18 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2012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7917 元,扣除价格国家实际增长 10.7%,连续三年增收超过城市居民,农民收入增量源于三个因素,摆在第一位的就是打工收入增加。流动,催生出“人口红利”效应,流动人口作为城市的劳动人口创造了中国 GDP 的 20%左右,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展规划与信息

3、司司长于学军说流动人口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餐饮等服务业中已占从业人员人数以上,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统计局对农民工的调查监测报告指出,2011 年跨省外出的农民工数量减少,首次改变了多年来跨省外出农民工比重大于省内务工比重的格局,报告显示,东部地区仍然是农民工流向的主要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吸纳能力在增加。随着在中、西部务工收入增幅高于东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务工收入差距缩小。2012 年初,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江西九江市考察时指出发展最大的差距是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这也是现代化建设最大的难题,从城乡看,

4、6 亿多农民与 6 亿多城镇人口的收入差距超过 3 倍,从区域看,东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超过 8000 美元.中西部最低的地方只有 1000 多美元,差距是巨大的,逐步缩小这两大差距,是发展的潜力和富民的动力。城乡分隔,城乡联系、城乡融合到城乡一体这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城乡关系经理的四个阶段。当城市化水平超过 30%时,城市文明开始加速向乡村辐射,达到 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有望达 70%,当第 2 页 共 11 页城市化达到 7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达 100%,换言之,城乡一体化基本实现。材料 2“流动的中国”是怎样形成的?“推拉理论”对人口流动的原因进行了解释。 “推拉理论”首先由巴格

5、内提出,他认为,人口流动的目的是改善生活条件,流入地的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成为促使人口流动的推力,而流出地不利的生活条件成为了促使人口流动的推力,人口流动就由这两股力量前拉后推所决定。之后,李(E.S,Lee)在移民人口学之理论一文中对“推拉理论”进行发展,他在巴格内理论上又补充了第三个因素-中间障碍因素,认为人口流动是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以来,坚持了几十年的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逐步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替代,农民摆脱了集体劳动的禁锢,成了自主经营的劳动者。1984 年 10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规定在城镇有

6、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经商、办理物业的农民和家属可以在城镇落户,由此开启了农村人口流动的闸门,人口流动数量迅速高涨。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加快了户籍制度的改革,国家逐渐允许农民在中小城市里定居。同时,国家也出台了多项户籍改革办法,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流动。地方各级政府也制定了一些户籍制度改革的新政策,如“蓝印户口” ,取消“农转非”指标,对高质量的人才采取较宽松的政策等。进入 21 世纪,国家又逐步取消一些针对流动人口的不合理制度,如收费制度、遣送制度等。并不断推动与之配套的保障、住房、教育等政策的改革。这些制度性改革,不但为人口流动提供了体制 保障,而且降低了

7、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和寻找工作的成本与风险。我国虽然实现了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仍高达 1300 万。而农村土地资源有限,不会随人口的增长而增多,相反,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耕地还存在减少的趋势。国土资源部的资料显示,在 1994 年至 2001 年七年间,中国耕地,面积已由 19.5 亿亩减少到 18.5 亿亩,七年间减少了一亿亩,平均每年约减少 1429 万亩,这样一来,使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于土地资源的过程。以四川省为例,全省人均耕地已不足 0.9 亩,全省 8300 多万劳动力一年中均有一半时间没活干。据统计,中国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有 3 亿,人地紧张关系

8、十分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重生产、快流通、轻要素”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与城镇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发展迅速。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以上海为例,随着长三角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的逐步深化,特别是 1990 年浦东开发开放,大量境内外资本流入上海,促进了上海经济的高速发展,由此形成了巨大的劳动力市场。而上海自1964 年起咋全国率先实行计划生育,80 年代末率先实行一孩化政策,使上海成为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负增长的城市。人口普查数据表明,1982-1990 年期间,上海市、 、劳动力人口比重从 68.15%下降到 63.19%。而 2

9、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国劳动力适龄人口增加了 291.20 万,增长了 24.12%,达到 1143.32 万。第 3 页 共 11 页占总人口的比重降至 63.15%。基于上海户籍人口负增长的背景,适龄劳动力人口增量的形成主要来自于流动人口 补充。从劳动力市场角度看,风险较高的建筑业、收入较低的制造业、住宿条件较差的餐饮业,工作时间较长的批发零售业等劳动力市场,本地劳动人口不愿流入,需要外来劳动力来补充。资料 3城乡收入差距从 1994 年开始出现了下降趋势,但是从 1997 年起,又逐年扩大。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这一指标与农村居民的收入指标并无完全可比性。前者往往由于一

10、些不计作收入的住房、医疗、教育等福利待遇而使数据被低估。如果将两者调整到完全可比状态,则差距会更大。据专家测算,若按可支配收入计算,城乡差距约为 31,若只考虑货币收入,差距扩大为 41,若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到 561。清华大学李强教授的一项调查显示,96.1%的农民进城务工的年收入比在家乡时有了显著上升。平均比进城前多收入 8738.3 元。其中,約 20%的人高出 10000 元及以上,52.4%的人高出 5000 元及以上。安徽肥西县的一位农民和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去年他家第一季度去年种子费 420 元,复混肥 750元,尿素 450 元,收割费 900 元,

11、旋耕费 900 元,人工费 1125 元,水费 1275 元,农药费 2250 元,承包费 2370 元,共支出 10440 元;一季稻收获粮食 7500 公斤,按每 50 千克 100 元计算,共收入 15000 元,刨去成本后,净收入约 4500 元。以一年两季计算,种地年总收入为 9120 元,而他在西安读大学的儿子一年学费与生活费支出就要 15000 元,缺口十分明显,关于农民工外出打工原因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务农挣钱太少,挣钱补贴家用,挣钱盖房成亲等与经济相关的选项所占比重之和高达 61.8%,远高于其他类型的选项。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在农村工业化战略与小城镇等宏观政策的推动下

12、,大量的乡办,村办企业依凭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迅速崛起,并一度占据工业发展的半壁江山,为农业人口进入非农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粗放经营的乡镇企业不仅原有的经营优势减退。也开始遭遇到资金短缺、管理落后和市场约束增强等挑战性的冲击。乡镇企业除少数成功转型外,大部分无力维持并逐步破产消失,原有被乡镇企业吸纳的劳动力重新被释放出来。同时,由于农村经济长期以来发展缓慢,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远远没有达到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的程度。有学者指出,劳动力流出最多的往往是当地非农产业并不发达的地区,而非农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其农村劳动力往往更趋向于就地转移

13、。与农村相比,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阔平直的道路,琳琅满目的商品,各式各样的休闲娱乐设施以及优质的教育、医疗、与公共服务构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生活环境。同时资本高度聚集的城市比农村更多的机会,更好的条件,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城市工作也能及时的感受现代化的思想与观念,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还能结识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丰富社会关系,扩大生活圈子。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第 4 页 共 11 页与发展机会对那些比较年轻,文化水平较高且不安于现状,有较高追求的农村劳动者来说,尤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材料 4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2011显示,流动人口生存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流动人口收入较低,限制了他们的社会保险参

14、保率。家庭人均收入低于 1000 元的农业流动人口中,11.6%的人参加了养老保险,收入在 1000-1500 元的流动人口中,养老保险参保比例为 13.9%在 2500 以上收入的流动人口中,养老保险参保率上升到 25.9%。流动人口对劳动保障政策知晓程度较低,受雇流动人口中,12.7%的人不知道“老板与员工双方应签订劳动合同” ,12.1%的人不知道签订劳动合同后,企业/老板应当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37.7%的人不知道有关签订劳动合同后和缴纳保险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约三成流动人口劳动时间偏长,流动人口平均每周工作 58.2 小时,其中每周工作时间多于劳动法规定的 44 小时的占 75

15、.2%,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的平均工作时间分别为 52.1 小时、68.9 小时和 58.6 小时。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现状不容乐观,仍有 39.0%的流动人口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保,各类社保中出医疗保险外,农业流动人口参保率均低于非农流动人口,其中工伤保险低于 13%,养老低于 32%,失业低于17%,2003 年国务院发布工伤保险案例要求作为用人单位必须及时为职工办理工伤保险手续,并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调查显示只有 51.1%的流动人口办理了工伤保险,77.3%的流动人口没有参加养老保险,流动人口保险统筹层次低,地区间政策不统一,保险关系难以转移、接续等是影响流动人口参保积极性的

16、主要原因。流动人口医疗卫生供应不足异动报销困难,农业户口流动妇女住院分娩率仅为 89.5%,远低于卫生部公布的 2008 年城镇居民的 97.5%的水平,有 17.7%的农业流动人口子女未能在流入地得到免疫接种,患病时,只有不到 70%的农业流动人口表示会去流入地县级以上医院就医,有将近 10%的农业流动人口选择回老家治疗,在参加了医疗保险的流动人口中,如果在流入地就医,仅有 26.8%的流动人口表示医疗费可以部分报销,64.9%仍需全部自己支付。正在上学的流动儿童中,在流入地读公立学校的比例仅仅为 69%,流动儿童读初中的比例比小学低 6.5个百分点。流动儿童在流入地接受初中教育存在困难,学籍管理制度是影响流动儿童在流入地接受初中教育的主要原因。根据学籍管理规定,流动儿童必须回到户籍地参加中考。部分流动人口只能把子女送回户口所在地上初中,流动人口子女能否在流入地就学是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43%的流动人口把孩子入托和上学问题列为最需要流入地政府提供的服务之一。社会资源大量汇聚大城市使得流动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