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宣言》 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

上传人:大宝 文档编号:142187783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造宣言》 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创造宣言》 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创造宣言》 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创造宣言》 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创造宣言》 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造宣言》 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造宣言》 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造宣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的设计核心要围绕“论证要合理”进行,要把让学生从阅读中梳理论证线索、分析作者使用的材料,找到并能正确表述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作为教学侧重点,在课堂讨论和作业设计中都要关注。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2.找到作者论证观点使用的材料,找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3.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自信心。教学重难点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2.找到作者论证观点使用的材料,找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课前准备自学有关陶行知的资料,阅读小故事。陶行知

2、的教育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

3、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有的同学在学习生活中缺乏自信,更有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丧失自信心,怀疑人生。如何重树自信,扬帆起航?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角度。 1.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平民教

4、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设计意图】引出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二、初读感知1.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

5、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2.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是: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3.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设计意图】通过初读

6、,把握文章最明显的特点。三、梳理思路第一部分():由艺术家造石像谈起,引出教育家的创造不同于前两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第二部分():作者罗列出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以一连串的不可争辩的实例,一一予以反驳,从中确立起“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第一层():批驳了“平凡”“单调”不能创造的观点。第二层():批驳了“年纪太小”“太无能”“陷入绝境”不能创造的观点。第三部分():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第四部分():作者以排比的手法,鲜明地指出“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你是一个“活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

7、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这样的结尾富有感召力。本部分可以以“作者就创作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样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让学生梳理出本文的论证线索,采用口头总结的方式呈现思路,屏幕显示段落划分。论证线索:先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什么是创造;再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列举事例,批驳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有了这样的理念,进一步指出要从点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因循守旧,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最后一段借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设计说明】以

8、上论证线索的梳理要花时间带学生阅读和进行口头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发言的条理性和概括性,语言表述要简介规范,这是为下一步分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奠定基础的。或者请学生阅读文章5-7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的。指导要点:首先,论证要合乎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统一。论证是使用道理和事实对观点进行证明,必须符合逻辑规律。如上面这三段文字,先以“有人说”的形式,列出错误观点,作为批驳的靶子。然后举例论证,以古今中外的名人在平凡单调的环境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事例,证明“有人”观点的荒谬。最后几句一针见血,指出“平凡单调”只不过是懒惰者的借口。具体的事例与尖锐的剖析相结合,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9、四、品味语言1.如何理解“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的含义?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只要有勇气,我们即使身陷绝境也能创造出一片天地。2.赏析“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一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通过玄奘、哥伦布、莫扎尔特身处困境但仍取得成功的事实有力地反驳了“走投无路,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用“毕竟”一词点出他们成功的不易,引出下文“要开出一条生路”,必须要有智慧、信念和一种大无畏的精神。3.“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

10、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4.“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5.“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这一反问句有什么作用?这是一个犀利的反问句,引人反思,催人奋进。作者把以“我太

11、无能”为借口,自暴自弃,不去创造的人和吃桑叶就能吐丝的蚕作比较,激励人们去创造,去奉献。6.怎样理解“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句话的含义?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7.“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这是什么意思?引用古语说明要走出绝境,获得成功,就要“变”,这里的“变”指的就是“创造”,而创造则需要智慧、勇敢和坚定的

12、信念。五、把握主旨1.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2.概括本文的主旨思想。本文作者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设计意图】经过讨论,让学生能够在口头总结本文的主旨,梳理语言确定表述,形成结论。六、布置作业俗话说“知足常乐。”有的人却说:“知足未必常乐。”试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提示:1.在标题或者文章的开头,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2.恰当安排论证的结构,注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3.注意对运用的材料进行分析,突出材料对观点的支撑或证明作用。附:板书设计1.教育创造真善美的活人;2.批驳五种错误观点每个人都拥有创造能力;3.东山樵夫扼杀树苗不懂创造的可怕;4.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阐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 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