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八)(新课标)试卷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2153485 上传时间:2020-08-1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9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八)(新课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八)(新课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八)(新课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八)(新课标)试卷(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备战 2020年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八) (新课标)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 卷和答题卡上。将条形码衡贴在答题卡右上角“ 条形码粘贴处 ” 。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 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 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 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

2、答题卡一并交 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 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 和” 字上, “ 和 ” 有“ 中和 ”“融合 ” 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 地体现了 “ 和” 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 了游牧民族的 “ 肉食 ” 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 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 到

3、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 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 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 中国人将其放在“ 和” 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 本土化 ” 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 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 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 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

4、发生了巨 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 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 中式餐饮 ” 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 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 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 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 洲的油料作物 “ 芝麻 ” ,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 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 汲

5、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 合餐制 ” 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 分餐 ” 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 胡床 ” 和“ 貊盘 ” 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胡床 ” 即现在的马扎,“ 貊盘 ” 是一种较大的餐 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 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 合餐制 ” 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 同,事实上也建构在“ 和” 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 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

6、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 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 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 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 “ 中华饮食 ”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任何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中华 “ 和” 文化的思想精髓。 B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在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汉族逐渐接受了其他民族 和地区的饮食方式和食物品种,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C在对

7、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的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 则,其本土性特质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D中华饮食不仅引进外来食物,并消融改造,同时也不断汲取外民族的各种饮食文 化元素,使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肉鱼为副食的饮食结 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特征。 B世界上凡提供“ 中式餐饮 ” 的餐馆与酒店,都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只要 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和厨艺,人们就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C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又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

8、 品。在长期实践与探索中,完成芝麻“ 本土化 ” 的转变。 D南北朝时期,“ 胡床 ”“貊盘 ” 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 和改造创新,方便了人们进餐,也开启了围坐“ 合餐 ” 的新时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量外来食物能被中华饮食有效吸纳,既在于中国的自然条件为其提供了适宜环 境,又得益于中国人认识到了其内在价值,在“ 和 ” 文化的平台上进行消融。 B近代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为大众普遍接受,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 食形态,这为现代中华饮食文化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

9、面,但随着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 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而进入精神范畴。 D中华饮食以广采博收的文化气度,以开放性的文化思维,在合理吸纳与科学改造 中,在接受外来影响时又始终不失自身的文化特性,彰显出强劲的生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材料一: “ 我也是家有高龄老人的人,他们的难点和关注点我都有切身体会。” 全国政协委员、 浙江嘉兴学院院长盛颂恩说。他在深入调查、多方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的第一份 提案关于加快搭建网络大平台,大力推进智慧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现有的养 老资源和模式不足以满足老人的

10、实际需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只靠医疗服务和传统手段是 不够的,而利用网络、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模式,充分调动、整合、优化配置社会现有 资源和政策,把全社会相关的资源和政府的相关政策集成到同一个大平台上来建立一种新 体系,应该是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 “ 养老问题如果没有顶层设计,没有政府的统筹协调、政策支持和监督保障,这样的平 台是不可能完善的,老人们和子女们也不会放心。服务主体可以市场化,但公共资源和政 策需要政府进行统筹配置和协调,还要建立相关标准体系,让平台运营、发展、管理、监 督都有规可依。” 盛颂恩表示。 (摘编自2018 年 3 月 4 日钱江晚报 ) 材料二: 网友的多种养老观点占

11、比 (摘编自2019 年 3 月 21 日光明日报 ) 材料三: 当前,我国慢性病负担占国家疾病总负担的比重达686。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 全人群的 42倍,而且病程长、医疗费用高、难以治愈。但是,大多数慢性病可以通过改 变生活方式进行控制和干预,这需要从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角度,树立个人是健康第一责任 人的观念。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也要与这种理念相适应。树立健康管理理念,达到“ 未病先 防、病后防变、瘥后防复” 的效果,也是健康管理学科的职责所在。 随着 “ 全民治疗 ” 向“ 全民健康 ” 目标的转移,医疗资源不断下沉,社区将成为未来全民 健康的主战场。社区层面的多学科融合,能培育集社会知识、专

12、业技能、人文关怀、运营 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健康服务业人才,这将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专业人士要 适应大趋势、大环境的改变,能走进社会,走进生活,适应变化,更加注重人文教育的融 入、心理技能的提升、跨学科跨专业团队协同作战能力的培养。还要树立适应老龄化的理 念,学会站在老年人角度看问题,以尊重为前提设计产品及提供服务。 (摘编自2019 年 3 月 25 日光明目报 ) 材料四: 社区养老是目前英国大多数老人选择的养老方式,这体现出英国人“ 居家养老 ” 或是尽 可能地 “ 如同在家养老 ” 的理念。按照英国有关社区照顾的法令,几乎所有的社区都配备相 关的辅助设施,提供面向老年人的服务和

13、帮扶政策。与建设养老院、将老人集中起来看护 相比, “ 去机构化 ” 的社区养老可以更好地调动民间资源,展现养老服务的灵活性,也能够 让老人最大程度地融入家庭和社区,尽可能让老人能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安度晚年。 “ 我们现在要求社区养老机构提供以用户为中心的护理。” 美国圣路易斯市老龄化研究 中心的爱德华 劳勒教授说, “ 这种护理,过去通常会外包给社会工作机构,但现在的新方 案要求家庭成员或者配偶来照顾老人,然后政府适当给予这些人一些奖励。这个方案目前 在美国的很多州都已经付诸实践,效果尚可。” 在技术领域,美国人正大力扶持远程医疗、远程健康类产品。尤其在农村地区,这种 技术为当地人带去了极

14、大帮助。这些项目的发展经费,并非全部由企业自筹,很多来自政 府办的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中心。 (摘编自2019 年 1 月 15 日搜狐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盛颂恩在提案中建议,要整合全社会的相关资源和政府相关政策解决当前的养老 问题。 B社区养老的方式在中国网友中认可度最高,这与英国大多数老人选择的养老方式 是一致的。 C着眼全生命周期管理,树立个人是健康第一责任人观念,利于控制和干预大多数 慢性病。 D随着 “ 全民健康 ” 目标的完全确立,医疗资源不断流向基层,社区将成为全民健康 的主战场。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5、 A我国现有养老资源不足,养老模式也不够丰富,无法满足老人们的实际需求,在 解决这一问题上,政府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B网络调查表明,大家对养老方式看法不一,没有一种想法超过半数,因此,我国 在对待养老问题上要多措并举,以满足不同需求。 C新的养老趋势对健康服务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成为文理兼备、跨 多种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 D与建设养老院,将老人集中起来看护相较,英国“ 去机构化 ” 的社区养老方式无论 是从资源利用还是老人感受上,都优点明显。 6从材料一和材料三来看,要解决好我国的养老问题,今后需要做好哪些工作?材料四中 英美两国的做法能够给我们提供哪些借鉴?

16、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那一束光 李朝德 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火车大概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早就黑 了,那么晚让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我一路忐忑。 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个小城参加会议,列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离铁路并 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 当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坐火车路过村里时。母亲很是高兴。我说:“ 可惜村里没有 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 母亲说: “ 你忙你的,不用惦记我,我身体好着呢。” 说完这句, 电话里一阵沉默。 我理解这时的沉默。 我与母亲之间,如许多农村母子之间一样,不善于表达感情,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 诸如爱与想念这类的话语,我们一句也说不出来。 父亲在世时,彼此都习惯这种沉默,但现在的沉默却让我内心紧缩。父亲过世后,母 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近些年,我经常往家里打电话,却很少回家。因为母亲总是说,“ 你哥你姐就住在村 里,我身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 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