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提能力创新演练: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4213441 上传时间:2017-10-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提能力创新演练: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提能力创新演练: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提能力创新演练: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提能力创新演练: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提能力创新演练: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提能力创新演练: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提能力创新演练: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 届高三一轮复习能力训练汉代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题 5 分,共 60 分)1(2012南京模拟)下面是高三文科某学生在一轮复习时归纳出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教训” 。朝代 西汉初期 唐朝中叶 唐朝末年表现 七国之乱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原因 分封诸侯 节度使权力过重 内轻外重影响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发展大一统局面后患无穷,由盛转衰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教训你认为最佳的“教训”应当是()A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决定于皇帝的素质B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D中央与地方

2、是一种对立关系解析:学生解答本题一要注意总体把握表格材料的意思,二要准确 领会命题意图。表格中的历史实例充分说明了要想加强中央集权,就必 须削弱地方政 权的力量。 A、D 两项说法错误;C 项说法虽然正确,但并不是“教训” 。答案:B2(2012永州模拟)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还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 ”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解析:从汉到宋,反映了中国古政治体制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集权不断地加强,因此 B 项错误。C 项是从军事角度而言,与材料不符。D 项,从镇

3、压地方而言,三者没有本质差别。到宋时,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经验教训,分化事权,地方所有大权集中于中央,这样体制弊端致使出现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答案 为 A。答案:A3(2012宿迁模拟)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说:“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 ”此言论反映的实质是()A元代通过行省制度大大加强中央集权B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机构形同虚设C元代的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行中书省D元代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十分尖锐解析:元代推行的行省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加强了

4、中央集权。答案:A4 汉书刘辅传中提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 ”由此可见,中朝( )A创立于西汉 B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C参与政事的决策 D长官亦为宰相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D 项错误,可排除。 题干材料的内容注重讨论的是中朝的构成,而 A、C 皆非讨论中朝构成的史 实, B 项符合题干讨论内容,且正确,故选之。答案:B5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解析:注意材料信息“隋唐” “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是指三省之间的分权与牵制

5、,可知 C 正确。答案:C6(2012洛阳模拟)“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 ”该材料所述中国古代机构应该是()A唐朝门下省 B宋朝中书门下C元朝中书省 D明朝内阁解析:提取材料信息, “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 ”由此可见,该部门负责政令的封驳,应该 属于门下省的职责。答案:Aks5u7(2012烟台检测)“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A推

6、恩令 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解析:“前代选用,皆州郡察 举” ,说明这种制度是指察举 制,这种制度后来出现了很多问题,于是把“察举”之权收 归中央,很多人只好去京城参加推选。易错选 B,原因在于阅读材料信息不仔细,看到“隋 ”“唐玄宗”字样误以为是隋唐 实行的科举制。答案:D8古代中国的选官、用官制度的实施和发展,促进和保证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与下图选官制度相对应的时期是()A秦朝 B汉朝C魏晋 D隋唐解析:本题切入点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从 “官品”和 “中正品第”可知该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与其相对应 的时期是魏晋时期,故 选 C。答案:C9(2012扬州模拟)下表中寒

7、门子弟入仕比例发生变化的原因不包括()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A.适应时代的需要B隋唐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度渐渐解体C国家统一,社会安定D宋朝以文治国,重视科举取士解析:魏晋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 门阀制度盛行,隋唐 时期科 举制度确立,门阀制度渐渐解体,到了北宋时期科举制得到完善和 发展,排除 A、B、D 三项,故 C 项符合题意。答案:C10明清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8、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明太祖 设置殿阁大学士作 为侍从顾问,帮助他 处理繁多的政务。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内阁”由此出现。明朝内 阁 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 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 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 红。 A、B、C 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 D 项。答案:D11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

9、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A协理奏章 B参与决策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解析:从“洪武皇帝独自处理国家大事”可以判断这指的是明初废除宰相制度,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特别的政府部 门”指的是协助皇帝 处理政事的殿阁大学士,他 们不参与决策,也不负责执行政令和 监察百官,只是 协助皇帝处 理奏章。答案:A12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副楹联理解正确的是()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反映了统治者对

10、集权的极端渴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A BC D解析:“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 天下奉一人”大意是做皇帝要以自己 亲历亲为地治理天下,而不是仅仅被天下人所奉养。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反映了 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第 项“完全是 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说法较片面,故排除。答案:B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0 分,第 14 题 20 分,共 40 分)13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的。方法一史料研习材料 1: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 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

11、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 语。 ”案问莫服。当是时, 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ks5u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材料 2:宰相之职,佐天子总 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 参预朝政,其后或曰 “参议 得失” “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

12、志材料 3: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 员,皆以 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 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1)从材料 1 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帝具有怎样的态度或做法?分析其本质。(6 分)(2)材料 2 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 3 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根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6 分)方法二规律认识(3)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

13、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 分)方法三观点探讨材料 4: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 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在皇帝制度创 立后的历史中,皇 权意识不断地膨 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与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 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赵斌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4)结合材料 4 的观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皇帝制度的认识。 (4 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第 (1)问据材料 1 关键信息“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 始皇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归纳

14、皇帝的做法;根据皇帝制度的特点及其体现的矛盾说明反映的本质。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 2 中隋唐宰相制度改革的有关史实分析得出其“特点” ;第二、三小问根据材料 3 的有效信息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和转移的过程。第 (3)问概括历朝皇帝强化皇权的措施然后得出结论。第(4)问认识皇帝制度要注意全面性和辨证性。答案:(1)皇帝将泄密其言行的一律处死;皇帝行踪神秘化;皇帝对丞相车骑多不满。本质上反映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也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

15、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被削弱;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3)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4)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该制度下,皇权独尊,极易形成皇帝集权专制,并且滋生腐败,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察举制 科举制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人、门兼美” “取士不问家世”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材料 2:唐朝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 资格,不能直接为官。要想步入仕途, 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吏部选官标 准有四条:“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书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材料 3:清廷为了甄拔寒俊、遴 选真才,采取了 严禁营私舞弊、严格科场纪律、裁抑大臣子弟、屡兴科场之狱等诸多措施。唐宋时期,科场案少且处罚轻,不过革职、降秩而已。清代迭兴科场案,对违法者往往 处以极刑,且殃及 亲属。如顺治丁酉乡试一案,斩考官 7 人,流放 100 余人。唯其如此,才基本上维护了科举选士的公正原则。所以,魏源称科举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公” 。梁启超说, “科举,法之最善者也” “科举为升平世之政” 。宋元强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