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上传人:876****10 文档编号:142099966 上传时间:2020-08-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形势下加强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形势下加强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形势下加强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形势下加强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形势下加强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形势下加强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形势下加强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形势下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作者: 日期:新形势下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问题研究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流动人口规模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增加,成为当前社会经济中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流动人口的迅猛增长,给社会管理与服务带来了新的问题和困难。因此,正确地认识我国现阶段流动人口的规律和特点,是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本文立足于张家川县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工作现状,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作了较全面地分析,特别是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人

2、口服务和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流动人口的一点政策建议。一、流动人口的分类与状况新条例所称流动人口是指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其中,同城区间人户分离人口除外;婚嫁人员除外;因出差、就医、旅游、探亲、访友、服军役、在中等以上专业学校就学等人口除外。(一)流动人口的分类流动人口一般情况下按滞留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流动人口和短期流动人口。按流动的目的和原因分类主要有:经济型流动人口,如劳务型和经商型流动人口等;盲目型流动人口,如无稳定职业者、流浪者、乞丐等。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因其自身的特点,对社会、经济起着不同的影响,但对推进城市

3、化、实现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影响最大、数量最多的则是长期性的经商型流动人口和务工型流动人口,其主体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这是我们研究和探索流动人口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的。(二)流动人口的状况我国的流动人口急剧增长,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的流动人口是流动人口的主要来源。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从大城市到小城市,从内地到边疆,从汉族聚居区到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到处都有流动人口的足迹。可以说,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凡是有条件、能赚钱的地方,都有流动人口出现,这些流动人口大多表现为流出与流入地具有相对集中性,就以张家川县来说有5.4万多流动人口,约12%左右在县县外市内,28%左右在县外省内,流到省外的超过

4、了60%。流动人口的流动高峰具有一定周期性。他们一般一年回一次家,有的甚至几年也不回家。便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周期性流动人口浪潮:春节期间,数以万计的流动人口如潮水一般涌入车站、码头、机场,从异地他乡赶往家乡过年。春节一过,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又涌入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谋职。他们一般在省外从事与经商、建筑、清洁、摊贩、家政等苦、脏、累的工作。有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处在城市边缘、阴暗角落,社会疏于管理,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还有一部分流动人口在外时间日趋延长,大有扎根趋势。经调查有我县5万多流动人口中,49%已滞留超过一年以上。二、流动人口的构成1、性别构成。流动人口以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为

5、主体,其中大部分从事建筑工等重体力劳动,因此男性多于女性。在从事经济活动的流动人口中,不同职业对吸引不同性别的务工对象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建筑工地的流动人口,男性占98.4%;在各类市场的流动人口,男性占58%;而在家庭的家政服务流动人口,女性占63.6%。2、年龄构成。流动人口的年龄构成两头小中间大,劳动年龄人口(15-49岁)的比重高,少年儿童与老人的比重相对低。因为流动人口大多数从事经济活动,劳动年龄以外的人口,由于年老和年少而不适宜。3、文化构成。我国流动人口有2.7亿多人,但由于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民,所以其平均文化素质偏低,以初中、小学文化水平者为主。在流动人口中,男性文化程度高于女

6、性。三、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意义(一)有利于为发展社会经济,促进和谐的流动人口新秩序。流动人口的增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个阶段的重要特征。市场经济的形成与人口的大规模流动都是与社会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哪里有商品经济哪里就有市场,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必然引起投资方向、生产布局、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进而带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特别是广大农民离开土地转移到非农业产业领域,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历史性进步。从社会发展史来看,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是一种普遍的、必然的现象。市场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产业之间劳动力的流动,流动人口劳动力的转移,促使第一产业劳动力流向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劳动力流向第

7、三产业,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少数民族劳动力的转移,必然会带动、兴起一些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服务型、经济型产业。(二)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流动人口大多数是农村中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文盲和半文盲占的比例较高。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把他们从落后的生活、生产中解放出来,经风雨、见世面,在流动中不断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和生产技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长远看,人口流动对于转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活、生产观念是有积极作用的。(三)有利于密切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中,一方面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向流动人口进行社会主义人生

8、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宣传,使他们自觉遵守社会秩序。通过提供生产、生活、生育等多方面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热心为流动人口服务,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给他们创造较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在政治上充分信任、生活上体贴关心、工作上一视同仁,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感到同其他民族常住人口一样,都是国家的主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四)有利于转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育观念。流动人口以农村劳动力为主体,他们在流动中吸收了异地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生育观念,尤其是少数民族育龄妇女素质的提高。她们在从事农业以外的各种产业劳动时,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逐步认识到,必须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才能适应各种产业劳动的需要。因此她们从落

9、后的生育模式中解放出来。这不仅有助于改变少数民族妇女本身的生育观,而且也有益于在全社会形成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个样的强大社会舆论。四、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一)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出路问题是社会和谐发展所必须的。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就业等压力;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同时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流出地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1、从历史的角度看,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是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这个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大家知道,工业化、城市化,在近代以来,已经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被验证并加以推崇

10、,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发展不可逆转的过程。纵观世界历史发展,无论是近代的美国还是法国,亦或日本、英国,都通过工业化实现了民族的腾飞与发展。中国的暂时落后恰恰从反面说明没有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工业化发展以及伴随其发展的城市化发展,就没有农村人口正常有序,大量地向城市流动,也就没有社会的快速发展进而导致落后。而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带来劳动力的集中,造成农村人口向城镇区域集中,人群的集中就必然带来市场活动、商业活动以及服务业的发展,再次创造就业机会。这种聚集与发展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也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一体发展的直接表现。所以农村人口正常有序,大量地向城市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与工业化发展、城市化发

11、展紧密相连的。 2、从现实中看,城市化不是把农村建造成为城市,我国许多边远地区的农村,很不适合人口居住,除了“封山育林”之外,很难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城市化,只有把农村人口吸纳到城市,提升城市的人气指数,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健全城市的社会功能,进而克服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弊端,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3、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不断打破封闭,由相塞到逐渐交流,由彼此隔离到密切联系,各民族人口空前流动,散居化越来越广泛,民族交融越来越广泛深入。随着少数民族人口更加频繁的流动,城市居民的多民族化现象日趋明显。城市作为不同民族各种文化的主要交汇点,已经是民族关系问题的主要引发区。研究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现

12、状与特点,把握城市民族关系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城市民族关系,正确解决民族问题,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做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对整个国家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民族团结、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发展特性、面临的问题;有助于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更加健康有序发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问题;不仅是利益问题,也有权益问题;不仅是眼前的问题,更是个长远问题。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不但需要正确认识,而且需要立法,需要宏观的调控和疏导,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经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二)缩小城乡收

13、入差距 劳动力流动是根本。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通常产生提高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报酬水平、降低或抑制非农产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报酬水平的效果,从而可以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劳动力流动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种重要机制。对这种现象做出分析,可以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农村劳动力流动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尤其是缩小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更为突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农村流向城市、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为特征的劳动力流动规模和范围都空前扩大了。我国当前存在的收入差距问题,细化下来,分

14、为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通过计量分析,学界多数认为城乡差距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占到了40%60%。所以抓住城乡差距,也就抓住了我国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那么,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呢?对高收入者进行税收调节,为低收入者创造良好的社会保障,这些二次分配措施可以一定程度缓解收入差距的矛盾。但是长期来看,根本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最终要靠初次分配。初次分配的核心是扩大就业,建立良好的劳动关系,促进劳动力流动。劳动力从低收入的地区和行业向高收入的地区和行业流动,实现稳定就业,才能缓解低收入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劳动力流动规模非常大,且增长迅速。2003年以来

15、,农民工工资大幅度提高。因此,2.7亿农民工正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力量。促进劳动力流动,促进低收入人群稳定就业,提高收入,依然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好办法。劳动力流动要靠市场调节。政府要做的就是为劳动力充分流动创造更良好的市场环境,扫除制度性的障碍。比如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让外来的劳动力可以自由选择流动,可以在城市稳定就业,安定生活。当经济波动时,农民工即使遭遇失业,也能有所保障,平等地受到就业帮扶。(三)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问题研究。流动人口的具体流向和居住不固定,给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思想教育难开展、避孕节育措施难落实、环情孕情难掌握、经济限制措施难落实,行政法制方法难发挥、人口统计数据难准确等。1、流动人口中与计划生育关系密切的育龄妇女较之男性人口具有如下特点:年龄结构年轻,绝大多数人处于生育旺盛期;文盲半文盲比重高,平均受教育程度低,而且少数民族传统生育观念较强,多生倾向严重,因此是计划生育管理中的老大难。他们相当一部分人在流入地组成家庭,生儿育女;因此,婚育信息难掌握。流动人口构成的复杂性,就业行为的随意性,生育行为的隐蔽性,文化的多样性,增加了管理服务的难度。加之他们工作、生活环境差,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不高,难以及时获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