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中心得范文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42049514 上传时间:2020-08-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学中心得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西学中心得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西学中心得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西学中心得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西学中心得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学中心得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学中心得范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学中心得范文 西学中的体会中医学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医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 由于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 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流传和推广的作用。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贡献。 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 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 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

2、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医学教育网|搜集。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将神农本草经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种,称为名医别录。 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

3、通日益频繁,应形势需要,政府指派李绩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称为“唐本草”后又命苏敬等重加修正,增药114种,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行,称为新修本草或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品种日见增加。 为了适唐新本草,此书由当时的政府修订和颁行,所以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这部本草载药844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我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不但对我国药物学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不久即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所述是我国古代药物知识的三次总结,以后每隔一定时期,由于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便有新的总结出现。 如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都是总结性的。 到了北宋后期,

4、蜀医唐慎微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他将嘉祐补注本草与图经本草合并,增药500多种,井收集了医家和民间的许多单方验方,补充了经史文献中得来的大量药物资料,使得此书内容更为充实,体例亦较完备,曾由政府派人修订三次,加上了“大观”、“政和”、“绍兴”的年号,作为官书刊行。 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修订,“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编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本草巨著本草纲目于李时珍死后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 此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 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中医最后形成

5、一个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即形成一个从生理到病理、从病理到药理、从诊断到治疗、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性结构,其主要标志就是辨证论治原则的普遍实施。 这一成就是明代学者在总结宋金元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其成熟时期和近代西医理论形成时期,即从哈维到魏尔肖的时期大致相当。 第二,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天花接种的发明,显示了我国在传染病领域的独特成就。 其临床成效大大超过了抗生素和牛痘接种发明以前的近代西医。 第三,外科、妇科、儿科、眼科、五官科等也都贯彻了辨证论治原则,显示了中医在这些领域的特殊疗效。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6、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西学中的体会中西医理论体系的异同世界文化是多元的,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不同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成不同的医学体系。 从哲学体系上说,中医药奉行的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朴素辩证唯物论,而西医药则是机械唯物论。 中医药学讲究药食同源,而西医药学则将药食截然分开。 中医药学认为人体不平衡即为病,而西医药仅承认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才是病。 中药用以调整人体平衡,而西药用于改变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 中医学是宏观整体医学,西医学是微观分析医学。 对人体的认识上,西医学认为人体是各组织器官组合而成的,整体等于部分之和,中医

7、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组织器官都不能脱离整体存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在诊断上,西医学重视局部改变,强调实验室指标变化,突出机器的作用;中医学重视整体反应,强调医患结合,突出四诊合参、无创诊断。 在治疗上,西医学强调对抗,如抗菌、消炎等等;中医学重视“调和”,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等等。 中医药博大精深。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仍弄不清其奥秘。 现代科学越发展越能揭示出中医药的奥秘。 例如,50年代用抑菌法筛选中药清热解毒药,筛选的结果,最好的抑菌药却不是中药中最好的清热解毒药而是五味子。 此后的研究表明,中药清热解毒系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抑菌而非直接抑菌。 中医药属个体化治疗,西医药属群体化治

8、疗。 近年的基因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基因都不相同,这一结论再次证明中医个体化诊治的正确性。 经络理论和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中最具特色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西医药学至今也没有承认并将其纳入它的体系。 应该说,西医药学理沦本身也并不完备,原因在于其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之上。 众所周知,人体解剖学是以尸体为研究对象。 而经络是人体中一个无形的开放系统,经络作用与现象是活人才有的,人死之后就无法找出经络的任何迹象,所以,尸体解剖学对人体尤其是活人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正因为此,西方医药学者、西医大夫及西方国家的普通民众就很难理解,中医药学为什么会认为人的肾与耳、心与舌有密切联系?经络学认

9、为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是通过经络相连的。 所以说,中医药学在宏观上对人体的认识比西医药学更全面。 西学中心得体会中医学的现状的思考1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2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3在科研方面,由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用研究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标准而不是按照中医学自身的规律去研究中医,脱离了中医学的本质,阻

10、碍了中医学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导致了中医特色丧失。 4在教育方面,用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方法培养中医人才,使得真正能够按照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把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的中医人员越来越少,中医学术后继乏人的形势已经显露。 目前国内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数量比例悬殊,而且中医院校的课程是一半中医、一半西医,或是6:4,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只有几十个学时。 学院为了使学生适应工作需要,满足医疗需求,系统学习和掌握现代医学知识也无可非议。 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进入医院工作,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和适应病人的临床需要,还要再学习西医,以适应急诊救护和抢救危重病人的需要,使本来掌握的很少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又不断丢失。 造成这种后果

11、的原因不在学生或医生,也不在医院和学校,而是管理体制、机制造成的。 院校教育和现行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导向一起成为中医西化的推动力。 5.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缺乏理论自信中医药数千年来生存发展的传统文化背景由于传承的弱化而逐渐消失,影响了对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理解,而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又结合得不够,在历史上曾先进的中医诊疗技术手段远远落后于时代,无法保证中医理论的有效运用。 而现代医学由于大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临床诊疗手段日新月异,显得如鱼得水。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药受到现代医学的巨大冲击。 西学中心得体会中医的要发展必须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中医是一门医学科学,和其他科学一样,中医也要发展

12、。 科学研究是中医发展的动力。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是中医发展的关键。 中医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是中医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这种价值必须更广泛地获得民众和其他相关领域专家的认同。 为了提高中医的疗效,中医的科研侧重点应当放在对现存理论与实践的验证,对方药和针灸疗法有效性的研究,以及和中医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的创立与开发。 “中医药学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需要依靠现代科学,需要学习借鉴西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包括循证医学,但是不能套用,必须符合中医的理念和模式,保留其精髓。 诊疗技术的发展,包括采用的仪器和设备,都应该符合中医的理论。 中医行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被保护、被扶持的依赖思想中解放出来,增强加快发展的意识,在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的同时,更注重依靠改革创新和自身努力,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在世界传统医药学中,我国传统中医药学无疑是最为耀眼夺目的瑰宝。 但中医药行业目前还面临着收入较低、从业人员不断减少,宝贵遗产面临失传等严峻生存危机。 在近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领导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危机与机遇面前,我国中医药行业不断发展壮大之路即在借鉴西医技术和方法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改革创新,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中医药发展之路。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