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1 环境与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61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047419 上传时间:2020-08-15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1 环境与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61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1 环境与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61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1 环境与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61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1 环境与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61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1 环境与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61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1 环境与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6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1 环境与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61(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修6环境保护课时1环境与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走进高考第一关:考点关,考点回归,考点一环境与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与 环境关 系的发 展阶段第一阶段:人类畏惧、崇拜自然 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 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2)环境伦理观与传统伦理观的区别: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而且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上,认为破坏环境从而危害物种生存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2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 (1)环境问题: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又可

2、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10再生速度; 人类向环境排放11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的12自净能力。,(3)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全球13气候变暖、14酸雨污染和15臭氧层破坏。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与16二氧化碳(气体)的增加有关。 酸雨指pH值小于175.6的大气降水。全球相继出现的三大酸雨区主要分布在:18西欧、19北美和中国。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威胁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生存,导致森林20生产力下降,土壤酸度增加,腐蚀21建筑物等。,臭氧层中臭氧浓度下降被称为“22臭氧层空洞”

3、,目前在23南极地区较明显。 生态破坏主要包括:生物24物种锐减、水土流失、土地25荒漠化等。 土地荒漠化在26干旱和27半干旱地区尤为严重。,考点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自然资源的类型:按能否更新或恢复可分为28可再生资源和29非可再生资源。,(3)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33石油、天然气、煤等常规能源占主导地位。 (4)矿区土地复垦的模式有:深层塌陷区34水产养殖、煤矸石填塌陷区35营造基建用地、粉煤灰充填覆土36造林等。 (5)循环经济的特征是低消耗、37高利用、低污染;其重要原则是“38减量化、再利用、39再循环”。 (6)解决缺水问题可通过40开源

4、和节流逐步解决。,解读高考第二关:热点关,热点精析,热点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危害,热点二资源问题及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2.煤炭、石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煤炭、石油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在其开采、运输、加工、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环保措施见下表,3.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世界水资源危机,(2)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水不仅是资源,同时也是环境要素。为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典例精解,【例1】(2010全国)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19982006年间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1次。

5、,解析沙尘暴的发生需要物质条件(沙源)和动力条件(大风)。本题可从图中获取空间信息,一是多沙漠,植被差,容易起沙,这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二是位于河西走廊,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风力更强,这是沙尘暴多于其他干旱地区的特殊条件;三是此地区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因此多大风。,答案民勤周围沙漠广布(沙源丰富、植被少),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地表干燥,易起沙;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恰位于寒潮南下的路径上),多大风天气。受地形影响(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增强。,【例2】(2010山东)下图为某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指出A支流的主要污水来源,并分析这些污水排入河流所产生的危害。 (2)分析B流域中农

6、业土地利用整体布局所产生的生态效益。 答案(1)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水质下降,破坏河流生态系统。 (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水污染;调节小气候。,解析第(1)题,河流水体污染主要是来自于人类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废水。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A支流所流经地区有居民区和化工厂,故A支流的污水来源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这些污水当中含有丰富的氮、磷成分,易使水体营养物质过多导致水质恶化,破坏河流生态系统。第(2)题,据图分析B流域等高线较疏松且海拔在500米以下,判断为低山丘陵地形,农业布局从山脚下到山上依次是耕地、果园、林地,是典型的立体农业。林地和果园分布在山坡,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并且可

7、调节局部小气候。,笑对高考第三关:技巧关,技巧精讲,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图所示。,内圆表示占据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箭头指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箭头、指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正反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供给能力,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箭头、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的影响,反作用于人

8、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二、用图示法记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措施,【考例】2010年夏季巴基斯坦出现连续多日的特大暴雨,造成大面积洪涝灾害,并引发霍乱等传染性疾病。结合下图完成(1)(2)题。,(1)在世界淡水资源丰缺状况分布中,巴基斯坦属于() A淡水资源缺乏地区 B淡水资源缺欠地区 C淡水资源基本满足地区 D淡水资源丰富地区 答案A,(2)城市雨水若能收集、储存,可以大大缓解城市雨水洪涝状况。关于城市雨水利用,错误的是() A可用来洗车 B可用于园林灌溉 C可直接饮用 D可用于喷泉

9、景观用水 答案C,解析本题可结合课本中世界淡水资源丰缺状况图判断巴基斯坦位于淡水资源缺乏地区。城市雨水不能直接饮用,需要净化处理。,备考演练,1.(2010山东)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区域内的重庆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下图为重庆市19992008年主要能源消费量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判断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单位GDP能耗变化的主要原因。 (2)指出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特点;结合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优势,说明该市今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方向。,答案:(1)变化趋势:能源消费总量呈上升趋势。单位GDP能耗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提高

10、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 (2)特点: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比重较低。调整方向:增加水电、天然气的比重,降低煤的比重。,解析:第(1)题,从图上可以直接读出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GDP能耗的变化趋势。单位GDP能耗呈下降趋势说明能源利用率提高,再就是能耗多的产业减少,在分析时一定要抓住“单位GDP能耗”来分析。第(2)题,根据图例和各年份能源的比重,描述出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特点。煤炭、石油的大量消费会产生大量粉尘和酸性气体,导致雾和酸雨发生频率增加,重庆市深受其害,针对这种情况,重庆市应改善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的比例。西南地区多江河,地势落差大,有发展水电的良好条件,四川盆地天然

11、气十分丰富,应因地制宜增加水电和天然气的比重。,2(2009海南)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说明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简述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答案:(1)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问题:次生盐碱(渍)化。 原因:常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以及该区域地表蒸发旺盛。 (2)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风沙危害(风力的侵扰)。 原因:风力搬运堆积。,解析:干旱地区水分蒸发旺盛,发展农业生产要做到有灌有排,防止土壤盐渍化;从图中聚落的位置可以看出,由于没有植被保护,风沙危害是主要的环境问题。,3(2009福建)下图为某流域示意图。该流域是我国实施环境综合

12、整治的重点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说出甲、乙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并说明理由。 (2)针对甲地区近年来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形势,提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措施。,答案:(1)甲地区以防治污染、保护湿地为主。位于下游三角洲,人口、城镇与工业密集。乙地区以保护森林、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为主。位于上游山区,地形起伏大。 (2)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污水处理与利用;依法保护水资源,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提高节水意识,全面推广节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在上游修建水库,开渠引水;在三角洲地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防止海水的倒灌。,解析:第(1)题,由图中经纬度及河流水系特点可以确定图示地区为珠江流域。甲位于珠

13、江口,乙位于北部低山丘陵区。故甲地环境保护应以防治水污染、保护河口湿地为主。乙地以水土保持、保护植被为主。再联系两地的自然、人文特征分析原因。第(2)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主干知识,应从节流和开源两方面分析。,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2010年6月25日,是第20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是“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依法管地集约用地”。,材料二: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图,材料三:我国省级行政区人均耕地差异分布图,(1)材料二中,表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的是_(A或B)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B人口的快速增长;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占用耕地,使耕地面积减

14、少。 (2)要解决材料三中a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护沼泽);保持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用养结合)。,(3)说明b、c、d三省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共同原因。 答案: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人口密度大;非农业用地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 (4)据以上材料找出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三条理由。 答案: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已经在警戒线以下;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5)为保护耕地,我国制定了_的基本国策,为使土地供求关系向良性循环转变,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

15、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耕地质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第(1)题,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比较吻合的是B线;这种变化趋势的形成原因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第(2)题,先确定a地区为东北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商品粮基地;然后明确其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黑土地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解决的措施应主要围绕保土保肥方面。,第(3)题则要确定b、c、d为浙江、福建、广东,三省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人口稠密,耕地总量少,城市化水平高,非农业用地比重大。第(4)题则要由题干中提出的问题“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回归到材料三中,从图例中找到“人均耕地介于世界平均水平与警戒线之间”的图例符号和“人均耕地低于警戒线”的图例符号,再分析在中国的区域分布;从材料二中找到“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信息,然后分析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理由。第(5)题,属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