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 第5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009354 上传时间:2020-08-15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2.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 第5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高三历史一轮 第5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高三历史一轮 第5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高三历史一轮 第5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高三历史一轮 第5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 第5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 第5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课件(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 文化,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 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2士族庄园经济和 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寺院,二、江南农业的开发 1表现 (1)地域扩大: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和闽江流域。但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 (2)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2影响: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 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岭南,经济重心,3原因 (1)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

2、术。 (2)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4)一些统治者推行了 、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动力,劝课农桑,三、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1特点:虽屡遭破坏,但还在恢复和发展。 2表现 (1)研制了新的农具,推广了新技术。 (2)兴修了水利。 (3)开发了边疆地区。,四、手工业的发展 1纺织业 (1)曹魏在纺织业中心、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 (2)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很高。 (3)蜀锦闻名遐迩,行销吴、魏。 2冶铁业 (1)北魏相州以制造 著称。 (2) 技术已相当成熟。 (3

3、)发明了 。,襄邑,军刀,百炼钢,灌钢法,3制瓷业:南方盛产青瓷,器皿形制美观;北方创制出,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4造纸业:纸张白度增加,表面平滑、质地细薄;纸产量大增,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洛阳、长安、建业、 是著名的造纸中心。,白瓷,扬州,五、商业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2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商业,综合分析东晋南朝时期的寺院经济和庄园经济 1寺院经济:东晋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广建寺院,侵吞民田,占有许多劳动力,形成免役、免税的寺院经济。寺院经济与封建国家争夺土地和人口的矛盾非常剧烈。 2庄园经济:东晋南朝盛行士族制度,士族地主广

4、占田地,封山占水,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庄园经济严重影响封建国家的兵役、徭役和赋税征派。,归纳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趋势与影响,1(2009年连云港高三一模)吴郡、吴兴、会稽三郡,号称“三吴”。东晋南朝时期这一地区 () A耕作方式仍然是刀耕火种 B以制造军刀而名扬天下 C商业曾几度陷入萎缩困境 D农业领先于江南其他地区,【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开发,但各地发展还很不平衡,其中三吴地区最发达。 【答案】D,2(2009年百所名校示范卷)江南经济开发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江南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农业发展 B南北经济

5、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 C兴修了大批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土地 D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发展,改变了经济结构 【解析】要求从宏观上认识江南经济的发展,新课标也要求掌握我国经济格局的变化。审题时只要注意题干中“对我国经济格局”的限制词语,即可排除A、C、D三项。 【答案】B,一、科学技术 1数学 (1)魏晋时的数学家 运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2)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的成果比外国早近一千年。他还著有 等书。 2农学:北魏贾思勰著述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刘徽,缀术,齐民要术,3地理学 (1)西晋杰出的地图学家斐秀绘制出 ,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 (2)北

6、魏地理学家的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禹贡地域图,郦道元,二、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1道教的变化 (1)东晋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变成地主阶级的宗教。 (2)萧梁时,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 体系。 2佛教 (1)传播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宣扬的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出路,也迎合了统治者加强 的需要。,葛洪,神仙,思想控制,(2)佛教的危害: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 ,安于现状;统治者广修 、施舍钱财,浪费了人民的大量血汗;寺院经济

7、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 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3)反佛斗争:思想家范缜,从理论上给佛教以沉重打击。 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北魏太武帝和,从加强统治出发,曾先后两次灭佛。,剥削压迫,劳动人手,北周武帝,神灭论,寺塔,三、承上启下的文学 1特点: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 2主要成就 (1)建安时期,以 父子为代表的诗人,写出了不少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的诗赋,史称“ ”。 (2)东晋诗人陶渊明写下许多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的 。 (3)南北朝时,一种新的乐府诗即 大为盛行。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北方民歌慷慨激昂。,建安文学,田园诗,民歌,曹操,四

8、、大放异彩的艺术 1书法: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东汉的蔡邕,曹魏的,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是著名的书法家。 2绘画:三国的 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东晋的顾恺之是这一时期著名的画家。 3石窟:山西大同的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钟繇,曹不兴,云冈石窟,理解掌握佛教盛行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影响和表现 1绘画:魏晋南北朝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三国时的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 2石窟:因佛教广泛传播,在一些地方修建了石窟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归纳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 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体明显的区

9、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然不同。 2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崇佛与反佛斗争激烈。尤其是佛教,经历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对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文学艺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4具有承上启下的典型特点。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都在秦汉的基础上有所成就,并为后世隋唐文化的高度繁荣打下了基础。,1(2009年湖北省武汉市第一次质检)下列最能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特点的文化成果是 () 陶渊明桃花源诗北方民歌木兰辞贾思勰齐民要术郦道元水经注 AB C D,【解析】本题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

10、济特点的考查。此时期政治上国家分裂、战乱频繁、政权更替、民族融合;经济上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各民族交流加强。据课文所学知识可知水经注介绍的是地理方面的内容,故排除。,【答案】C,2齐民要术序中写道:“今采捃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肉酱),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段材料表明作者 () 采集古今资料的编辑原则 总结资生之业的选材标准重视生产技术的指导思想 崇尚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A B C D,【解析】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在此基础上,答题时可按备选项的中心词“编辑原则”“选材标准”“指导思想”“重农抑商”分析材料

11、,对号入座。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选项实际上是归纳所给材料的观点。 【答案】D,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三大趋势 1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南下和中原人民的南迁,各民族之间杂居相处,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2经济重心向南转移的趋势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从西晋末年直到南北朝时期,北方大批农民为逃避战乱,纷纷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许多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他们同南方汉族人民以及从山区迁出的少数民族一起,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

12、普及。 (2)江南经济的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为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全国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3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整体上是分裂的,但是也产生了统一的趋势:出现了局部统一的局面;南北经济趋于平衡,经济交流加强;民族融合的加强等都为统一创造了条件。,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科学和哲学,(2008年高考重庆文综卷)李白诗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中的“谢公屐”最早出现于()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解题指导】李白诗句中“谢公屐”是反映当时江南开发的历史现象,而选项中“最早”,显然选C;另外还可根据人物

13、的所属年代直接作答。 【答案提示】C,2008年的高考考试大纲将社会生活这一内容纳入其中,本题直接反映了考纲的这一最新变化,这种考查方式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社会生活是一面镜子,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衣、食、住、行的变化反映着整个社会的变化。备考复习时要注意两大问题:一是某种社会现象出现的时间,二是某种社会现象反映的社会现实等。,(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卷)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407年,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在无定河以北、黑水以南修筑都城(统万城)。赫连勃勃曾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北魏灭夏

14、以后,这里成为牧场,唐初为农业区,唐末以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底沙泛起成流沙。至北宋末,这里已是一片沙漠(今毛乌素沙漠)。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隋至宋初统万城地区人口统计略表 摘编自隋书旧唐书太平寰宇记等,材料三1886年美国首次出现沙尘暴,1894年和1913年美国中西部地区又分别发生两次沙尘暴。1931年发生严重干旱,1932年冬刮起了强风,加剧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芜。据美国官方统计,如果以能见度小于一英里为准的话,这样的沙尘暴1932年14次,1933年38次,1934年22次,1935年40次。整个沙尘暴肆虐范围达1 000万英亩。沙尘暴造成美国农业减产和农业收入减

15、少。频繁的沙尘暴对很多美国人来说,如同噩梦一般。当时的一首歌这样唱道:“这漫天尘土侵入我的家乡,从此我不得不漂泊四方。一场尘暴来势汹汹好像乌云遮住太阳。” 摘编自(美)唐纳德沃斯特尘暴,(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统万城建于哪一历史时期。说明该城所在地区自建城至北宋末年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沙尘暴频发的历史原因及影响。,【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概括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第(1)问,通过材料一中的时间407年可以看出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时通过材料一中的“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可以看出统万城建立初

16、期,这一带水草肥美,而到了北宋末,这里已是一片沙漠。材料一中的“唐初为农业区,唐末以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与材料二中人口的增加,都是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第(2)问,从时间1886年可知,是在美国内战后,根据所学知识,美国内战前后,进行了著名的西进运动,而西进运动大量拓殖荒地,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答案提示】(1)东晋十六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变化:建城之初当地水草肥美,后逐渐变为沙漠。 原因:改牧业为农业、植被破坏;人口不断增加,过度开发。 (2)原因:西进运动;大批移民不断开垦土地,植被破坏,粗放式耕作。 影响:农业遭受损失;生态危机与经济危机并发;使美国人进一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随着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类对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做法的反思也越来越深入。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自然灾害?人们的哪些做法破坏了生态平衡?过去的人们曾经想通过怎样的办法来防灾、减灾、救灾?有哪些方法或措施值得今人借鉴?本题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