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41955039 上传时间:2020-08-14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1. 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封黄帝之后于祝,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帝舜之后于陈,时大禹之后于杞。分封制A. 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 B. 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C. 使最高统治者权力实现集中 D. 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周王分封神农、黄帝等后人为诸侯的历史现象,分封对象都属于先代贵族,这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故B项正确;A项错误,中原地区比较先进;C项说法错误,错在“权力实现集中”;D项是宗法制的作用,排除。2. 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

2、面目“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对家进行统治。这反映了当时A. 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C. 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 D. 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政治制度的相关特征,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体现的是西周政治的“君父同伦”理念,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题干主旨不是在强调“血缘关系”,排除A;仅从题干信息看不出“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排除B;题干信息体现不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排除D。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政

3、治制度概况及特征3. 甲骨文卜辞中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徂隰徂畛。”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A.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 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 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D. 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答案】D【解析】从甲骨文卜辞到四时田园杂兴反映了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D正确;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A;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B;精耕

4、细作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C。4. 在春秋战国时期,土特产品的地区差价很大,甚至“市费倍蓰”,相差一倍至五倍。利之驱使,使商人们“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而不顾。这主要反映了A. 大众消费需求的极大增长 B. 商人从业风险空前升高C. 特殊商品长途贩运的繁荣 D. 交通不畅阻碍商品交换【答案】C【解析】材料“土特产品的地区差价很大”“利之驱使,使商人们“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而不顾”说明由于土特产品这些特殊商品利润丰厚,促使了长途贩运的繁荣,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大众消费需求和交通对商品交换的阻碍,故AD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长途贩运的繁荣,故B项排除。点睛:抓住材料“土特

5、产品的地区差价很大”可知,土特产品的地区差价很大,利润很高,促使特殊商品长途贩运繁荣。5.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一些远古传说进行了重新解释,如把“黄帝四面”解释为“派遣四个大臣去治理四方”,把“黄帝寿长300年”说成“影响后世300年”。这表明A. 儒家思想具有理性精神 B. 儒家对鬼神敬而远之C. 远古神话是儒家的根源 D. 儒家宣扬君权神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儒家把黄帝四面解释为派遣四个大臣去治理四方,把黄帝寿长300年说成影响后世300年”可知,儒家能够更为客观地认识远古传说,体现了理性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儒家对待鬼神的态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指出是“重新解释”,与儒

6、家的根源无关,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并不主张君权神授,故D项错误。6. 儒家祟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这说明先秦诸子A. 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C. 主张规范伦理道德 D. 讲究胸怀宽容博大【答案】B【解析】无论是儒家、墨家还是法家,都要求人具有良好的品德,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C选项错误,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故排除;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兼士”、道德极峰等均强调了人道德修养。7.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因素和

7、无神论倾向。它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A. 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 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 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 遵循规律,和谐处世【答案】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8. 孔子以“仁”为“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勇等都从属于仁的总原则之下。“仁”以“亲亲”为出发点,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去。孟子将孔子的道德学说加以条理化,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反映出A. 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 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

8、序C. 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 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答案】C【解析】材料“孝悌”“血亲之爱”“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实质上都体现出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特征,说明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结合体现,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并不是统一的信仰,故A项错误;仁是维护等级秩序体现,不是掩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遏制人欲思想,故D项错误。点睛:材料“孝悌”“血亲之爱”“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是解题的关键。9. 19 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在从诗经看中国古代的风俗民情中指出诗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

9、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在此强调诗经具有A. 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B. 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C. 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D. 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答案】D【解析】从材料“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诗经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故D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诗经的艺术感染力和学术价值,故BC项排除。10. 汉代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的玉衣形如铠甲,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由此可知汉代A. 手工业的发

10、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 B. 丧葬出现了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C. 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适应 D. 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即下葬所用铠甲是存在等级差别的,可知汉代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适应。故答案为C项。这种等级差别不是因为手工业的发展所致,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不是因为等级制带来的,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所体现出的等级含义,再根据这种现象与手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答案。11. 汉代皇帝有“六尚

11、”,“尚”意为掌管,“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五尚都只管理皇帝私人的衣服和饮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其职权地位本不高,后来权力逐渐增大。这反映出汉代A. 承继秦制,“国”与“家”同构 B. 制度创新,奠定三省六部制根基C. 皇权至上,缺乏有效制约体制 D. 风尚变迁,影响到后世皇家生活【答案】A【解析】“五尚都只管理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说明官员为皇帝私人服务,它体现出“家国同构”思想,故正确;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出现,故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制约信息,故错误;皇家生活并不因为风尚变迁而改变,故D错误。12.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

12、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A. 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 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 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答案】A【解析】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故答案为A项。这种主张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的关系,排除C项;这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董仲舒以较为曲折的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如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13、,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13. 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50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12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时,太学生已多至30000人。太学生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A.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 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C. 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 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太学规模从西汉到东汉越来越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开始设置太学讲授儒家经典,太学规模的扩大从根源上说是因为政府支持下儒家政治势力壮大的结果,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

14、错在“最终”;B项和D项不是社会根源,可以排除。14. 汉代的宫殿,官署、武库等朝廷机构的建筑物约占长安城的9/10,剩下供居住的仅占1/10。唐代的宫城和皇城占长安城的1/10,而居民区约占6/10,其他面积为道路、河渠等设施所占。从汉至唐都城布局的这一变化反映了A.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弱化 B. 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C. 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D. 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汉代长安城政治性建筑物占据城市9/10面积,说明汉代长安城主要行使政治职能;而唐朝时长安城政治性建筑物仅占1/10,居民区及道路河渠占大部分面积,说明唐朝长安城的政治职能减弱经济职能增强,故B项正确。A

15、项不符合史实,且不符合材料;C项错在“名存实亡”;材料未涉及经济重心问题,故D项错误。15. 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A. 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 B.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C. 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 D. 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到“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宋代儒学逐渐回归先秦儒学,故A项正确;A项是汉代,排除;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16. 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要经过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过程。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 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 扩大了省长官的权力C. 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 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答案】A【解析】政事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