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迟滞-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

上传人:追*** 文档编号:141876832 上传时间:2020-08-13 格式:PPTX 页数:47 大小:2.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5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迟滞-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专题05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迟滞-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专题05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迟滞-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专题05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迟滞-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专题05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迟滞-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05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迟滞-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5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迟滞-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迟滞,时空坐标,农政全书,阶段特征,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增设军机处,使专制主义发展至顶峰。但也暴露了专制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君主专制制度渐趋衰落;中央和地方关系,尤其是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对外交往中和平与暴力冲突并存,外交关系渐趋保守和封闭。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兴起了许多工商业市镇;赋税制度改革调整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已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进入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但由于自然经济、封建专制以及政府的重农抑商政

2、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等因素的阻碍,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中国在这一时期并未迎来向工业文明转型的黎明。,文化:理学依旧占统治地位,但在专制权力的压抑之下,迸发了几股反封建的力量,一是明末清初带有民主色彩的反封建进步思潮,否定君主专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二是明清的反封建文学。科技、文艺承古萌新,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处于总结阶段,集大成的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更能适于市民生活需要;书法、绘画艺术呈现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戏剧繁荣,“国粹”京剧出现并成为流行全国的剧种。中西文化交流进入新时期,“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并存

3、。,一、政治 明朝 1.废除丞相 原因: 措施: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 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影响:,明初,中书省独大,威胁皇权。 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被解决,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皇权过于集中,容易决策失误,政治腐败,2.设立内阁 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 演变: 奠基: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兼协理奏章。 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正式确立。 发展: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4、 史料明成祖即位以后,则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七人入直文渊阁,得以参预机务,成为内阁学士,渐升为大学士。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自此始。阁臣虽说参预机务,仅备顾问而已,凡事不能有所参决,皆由皇帝决定。宣宗常到内阁,命阁臣票拟。以后内阁票拟遂成为制度。内阁票拟经皇帝批红之后,就变成正式谕旨发下。内阁票拟必经皇帝批示才有效,决定权还是在皇帝那里。 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特点: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中国古代丞相与明代内阁首辅的比较,教材补遗 明代宦官专权

5、洪武初年,朱元璋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干预政事,对宦官控制很严。朱棣因夺帝位曾得助于宦官,故视他们为亲信,设东厂,由宦官主持。宦官开始取得出使、专征、分镇等大权,为后来的宦官专政提供了条件。宦官专权是明朝国家结构和政治生活中的一大特色,是皇帝极端专制主义的强化带来的皇权本身的异化。,(2018广东惠州模拟)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阁臣多来自于翰林院 (2019安徽马鞍山模拟)明朝时,出现了刘球、蒋钦、海

6、瑞等一大批士大夫,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青词”巴结崇道的世宗,相当部分士大夫形成“阉党”。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 A.宦官权力的加强 B.宰相制度的废除 C.士大夫信仰的丧失 D.君主专制的强化,3.明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开始实行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他下令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除南京直辖区外,全国分浙江、江西、福建、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13布政使司。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司,掌管刑罚;又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三者合称三司,长官为封疆大吏

7、。原来行省的权力至此一分为三,三者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布政司下的地方政权分为府(或直隶州)、县(或属州) 。这一改革将元朝的省、路、州、县四级或省、路、府、州、县五级的多级复合制减少了层级,传达政令更加便捷。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或单设都指挥使司等机构,实行军政和民政合一的统治。,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

8、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清朝 1.设立军机处 背景: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 设立: 目的:适应办理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设立:雍正年间,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特点: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地处内廷,办事效率高。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政治决策封闭性。 “简”:指机构人员十分简单。 “勤”:指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速”:指办事速度快,效率高。

9、 “密”:指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影响: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2建立密折制: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密折制度最早见于康熙年间朱批:“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生有,议论大小事朕不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奏闻,可以亲手书折子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尔即召祸矣。”由此可以看出密折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密”字。它一方面使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另一方面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监督的作用,进而加强中央集权。,(2018江西五市八校高三联考)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蒙圣谕藩臬(官员)皆

10、赐折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材料反映清朝() A.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 B.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 C.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 D.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3清朝的边疆政策 措施: 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 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地区),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改土归流”。从明朝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

11、,大部分土司被废。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018广东茂名联考)康熙帝时将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的主要职责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二是处理与俄国的关系。这反映当时() A.蒙古、新疆地区叛乱频繁不易管理 B.满族主要依靠少数民族加强统治 C.理藩院基本承袭元朝宣政院职能 D.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浓厚,全面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积极影响 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

12、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影响 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思想上,专制统治严重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二、经济 1.农业 (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农业著作

13、: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包含西方农业内容,体现了西学东渐。 (4)人口的大量增加:由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大量荒地的开垦,耕作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推广以及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5)土地制度 租佃关系:明清时期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量减少,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佃农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赋税制度: 明:一条鞭法 内容: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役“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影响:纳银代役的规定,说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动,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

14、利于农业的商品化。,清: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康熙帝规定,以1712年为界,今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 摊丁入亩:雍正时推行,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赋税。 影响:进一步放松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人口滋长,增加了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2.手工业 (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P19) (2)成就 冶金业:明朝时广为流行焦炭冶铁。(P16) 制瓷业: 明清瓷器种类丰富,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瓷器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纺织业: a丝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官

15、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b棉织业: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等。,3.商业 明清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1)货币经济:可以理解成“经济货币化”的结果,即货币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 (2)白银流通: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3)农产品商品化: 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 (4)工商业市镇兴起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明清时期的四大商业名镇。 (5)商帮与会

16、馆: 商帮:出现了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晋商和徽商、闽商、宁绍商人的势力最为强大。 会馆: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 (6)跨区域贸易繁荣 原因: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工商业市镇的专门化生产,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点:江南。 行业:丝织业和制瓷业等手工业部门。 标志: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 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特点: 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 发展缓慢。 (4)缓慢原因:自然经济的抵制。官府的沉重剥削。统治者固守重本抑末传统政策。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5.商业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评价 积极: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消极:强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