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2011届高三地理二轮三轮突破 第一部分专题九 第一讲中国地理课件 人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808984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1.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设计】2011届高三地理二轮三轮突破 第一部分专题九 第一讲中国地理课件 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三维设计】2011届高三地理二轮三轮突破 第一部分专题九 第一讲中国地理课件 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三维设计】2011届高三地理二轮三轮突破 第一部分专题九 第一讲中国地理课件 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三维设计】2011届高三地理二轮三轮突破 第一部分专题九 第一讲中国地理课件 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三维设计】2011届高三地理二轮三轮突破 第一部分专题九 第一讲中国地理课件 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维设计】2011届高三地理二轮三轮突破 第一部分专题九 第一讲中国地理课件 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设计】2011届高三地理二轮三轮突破 第一部分专题九 第一讲中国地理课件 人教版(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控全局,把脉高考,一、考情回顾 从历年高考看,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和农业是考查的重点。在具体考点上,选择主要区域如东南丘陵、台湾、新疆绿洲、青藏高原、河西走廊等,考查这些区域的区域定位、区域自然特征及人文要素发展条件等。如2010年重庆文综T34、T11分别考查了中国的气候和河流,四川文综T57考查台湾,江苏地理T27考查青藏高原地理知识,广东文综T56考查中国四大区域差异等。,二、考向前瞻 1.在命题方式上,区域图仍将是主要的信息呈现方式,应高 度重视区域景观图与多要素信息的叠加图。 2.考查内容上,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对比、资源分布与开发、 交通线的建设等将是今后的考查重点。 3.由单一

2、区域向区域对比转变,也是今后命题的重点之一。,一、地形的总体特征及其影响,二、主要河流及水文特征,1.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经纬线定位,例1 (2010临沂模拟)下面为过M点(48N,128E)沿经线和纬线作相同长度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若、为同一山脉,则该山脉的走向大体为 () A.南北走向B.东西走向 C.西北东南走向 D.东北西南走向 (2)关于图中M地附近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流量小,含沙量大 B.结冰期长 C.汛期只出现在夏季 D.流量大,季节变化小,考点定位 借助地形剖面图,考查我国主要山脉特征及相关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解析 以M点为参照,

3、以东地势高,以北地势高,而这两个地势高的地区是同一座山脉,即连接、两点就是该山脉,则该山脉走向为西北东南向;从经纬度可判断M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河流结冰期长。,答案 (1)C(2)B,一、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二、降水的时空分布及成因,图解“副高”与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1.“副高”与锋面雨带的关系:锋 面雨带始终位于“副高”的西北侧,是从“副高”吹来的暖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的;锋面雨带与“副高”同进退。,2.移动规律(正常年份) (1)春末(5月)“副高”位于15N20N“雨带”位于华南(南岭)。 (2)夏初(6月)“副高”延伸至20N“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 (

4、3)78月“副高”北进到25N30N“雨带”位于华北、东北。 (4)9月“副高”南移“雨带”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3.影响:“副高”强或弱,会导致“雨带”推进速度快或慢,引起“北涝南旱”或“南涝北旱”。,例2 (2010郑州模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年际变化与东部地区降水的变化密切相关,我国锋面带的位置大约在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约58;下图为近几十年来7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所在纬度位置波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7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控制的地区 () A.高温多雨 B.炎热干燥 C.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D.气旋活动频繁 2.1989年78月份,我国华北地区和长江流

5、域的降水情 况是 () A.华北地区降水偏多,长江流域降水偏少 B.华北地区降水偏少,长江流域降水偏多 C.两地区降水都偏多 D.两地区降水都偏少,考点定位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我国锋面雨带的关系及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解析副高控制地区多炎热干燥气候,图中显示1989年78月份副高位置偏南,则雨带位置也偏南,可推测南方多雨,华北少雨。,答案 (1)B(2)B,一、对比分析北方与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 北方与南方在自然与人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综合分析时可以气候方面的差异为切入点,逐步展开分析。如下 所示:,二、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分析 西北地区的突出特征是“干旱”,在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时要抓住该点,围绕该点

6、展开。,三、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分析 青藏高原地势高,使气候寒冷,并因此形成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分析时要特别抓住“高”、“寒”两个方面。,区域复习的基本思路 在复习中国的四大地理分区时,可以采取“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模式来进行整合。以西北地区为例,复习的基本思路是: 1.在哪里(区域定位)。由西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主要位于40N以北和120E以西),得出西北地区为我国的内陆地区。,2.有什么(区域特征分析)。由于西北地区为中国的内陆地区(不临海),加之轮廓呈东西狭长状,气候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且自东向西,大陆性越来越强(降水量越来越少,温差越来越大)等。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区域内河

7、流稀少,多内流河,且河流的流程短、流量小;湖泊多为咸水湖;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等。总之,“干旱”就成为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3.为什么(主要的国土整治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危害分析)。由于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干旱”为主要特征,在这种“干旱”的环境下,加之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土地的荒漠化问题,再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4.怎么办(国土整治措施)。根据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以“人地协调”为核心,以“因地制宜”为原则等提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例3(2010南京模拟)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

8、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成东部与西部,再分别分成南北两部分,形成如图中所示四块区域,并把四块区域命名为“黄色中国”、“绿色中国”、“银色中国”和“金色中国”。读图,完成(1)(2)题。,(1)关于图中各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 A.决定各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气候和地貌 B.各区域间具有明确的界限 C.各区域内部没有明显的分异 D.各区域间不存在广泛的联系,(2)各色分区与主要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金色中国”海陆位置影响 B.“银色中国”纬度位置影响 C.“绿色中国”流水侵蚀作用 D.“黄色中国”流水侵蚀作用,考点定位本题通过新材料,考查对我国自然区的认识和区域自然差异的理解和

9、分析,灵活运所学知识,同时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解析图中四个区域大致是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对应的四色中国及成因大致是:因干旱多沙漠而呈金色,因高寒而多冰雪呈银白色,降水多、气温高而森林和农作物四季常绿,因有风力作用形成黄土广布而呈黄色。,答案(1)A(2)A,一、我国三大自然区农业自然条件评价,二、三大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例4(2010江苏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甲图为青藏高原降水量分布图,乙图为青藏高原地形剖面示意图。,材料2: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4 500米以上,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一般在4以下,高原上多山地冰川,

10、是多条大河的发源地,植被以高寒荒漠为主,局部地区有高寒草原。东南边缘海拔较低的河谷中四季温暖,降水较多。,(1)高原东南部适宜发展河谷农业,其有利条件是。高原北部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是,若过度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是。 (2)高原北部可开发利用的主要能源是。东南部水能资源丰富,其原因是。 (3)我国在高原东部建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是指、和澜沧江,建立该保护区的目的是。,考点定位本题图文结合,材料丰富,但是问题比较基础,要求不是很高,体现对基本能力的要求和考查。,解析第(1)题,分析两图可知青藏高原东南部河谷较多,降水较多、水热条件相对较好。高原北部地势平坦,海拔较高,水热条件相对较差,适宜

11、发展畜牧业。高原北部过度放牧易引起生态破坏。第(2)题,高原北部海拔高,日照充足,太阳能资源丰富。东南部降水丰富,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第(3)题,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回忆教材知识较易解答。,答案(1)热量、水分条件好畜牧业生态破坏 (2)太阳能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 (3)长江黄河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系统,材料1:2010年8月25日,发改委公布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了中部地区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太原城市圈六大城市群一体化的任务目标和实施纲领,支持城市群在重大改革领域先行先试。,材料2:中部六大

12、城市群的示意图。,中部崛起是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以此为背景,涉及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等问题的命题也是考查的热点。从命题形式上分析,将会利用区域图和其他数据资料为背景,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信息提取、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等的能力。本热点可以考查如下考点:,1.我国三大经济地区的特征、发展方向和措施等。 2.我国中部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 3.交通运输网的布局及其影响因素。 4.中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整治措施。 5.城市化及城市空间形态等。,阅读以上材料1、2,完成以下问题。 (1)发改委的通知发布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原城市群正值雨季,降水量较大 B.皖江城市带正值梅雨季节,阴

13、雨连绵 C.太原城市圈遭受沙尘暴袭击 D.环鄱阳湖城市群昼短夜长,(2)在六大城市群中,既有较大水运优势,又有较大铁路运输 优势的是 () A.长株潭城市群 B.武汉城市圈 C.太原城市圈 D.中原城市群,(3)下列城市群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太原城市圈水土流失 B.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荒漠化 C.长株潭城市群大气污染 D.皖江城市带水体污染 (4)简述中部六大城市群发展的共同有利条件。,解析:第(1)题,材料1表明通知发布时是8月份,中原城市群所在的华北地区正值雨季,降水量较大。其他三项均不是8月份出现的现象。第(2)题,武汉既是重要的铁路枢纽,又是长江航运的重要港口。第(3)题,环鄱阳湖城市群所在的鄱阳湖地区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围湖造田,对鄱阳湖的生态造成的严重破坏。第(4)题,从地形等自然条件和交通、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回答。,答案: (1)A(2)B(3)B (4)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农业基础好;工业发展条件较好;交通便利;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国家政策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