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练习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789680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阅读练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散文阅读练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散文阅读练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散文阅读练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散文阅读练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散文阅读练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阅读练习课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专题辅导,散文阅读练习,第一组:讲、考、练,土 地 韩少功 1、 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瓜菜,觉得它们每一样都有来历,每一样都有故事。什么时候下的种,什么时候发的芽,什么时候开的花往事历历在目。 2、虫子差点吃掉了新芽,曾让你着急。一场大雨及时解除了旱情,曾让你欣喜。转眼间,几个瓜突然膨胀了好几圈,胖娃娃一般藏在绿叶深处,不知天高地厚地大乱家规,大哭大笑又大喊大叫,必定让你惊诧莫名。,3、 有时候,瓜藤长袖飘飞,羽化登仙,一眨眼就缘着一根电线杆攀向高高蓝天,在太阳或月亮那里开花结果,让你搬来椅子再加上梯子,仍然望天兴叹。你看见一条弯弯的丝瓜挂在电线上,像电信局悬下来的一个野外的话筒:刚才是谁在这

2、里通话而且是与谁通话?或者说这么多电话筒从瓜藤下来,从土地里抛撒出来,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4、 你想象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嗞嗞嗞地伸长,真正侧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响了。你想象枝叶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挤眉弄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经若无其事了。你从不敢手指瓜果,怕它们真像邻居老吴伯说的那样一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胆怯,于是气呼呼地不再合作,总之,它们是有表情的,有语言的,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来到餐桌上,进入你的口腔,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5、 你会突然想起以前在都市菜市场里买来的

3、那些瓜菜,干净、整齐而且陌生,就像兑换它们的钞票一样陌生。它们也是瓜菜,但它们对于享用者来说是一些没有过程的结果,就像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学习的毕业,于是能塞饱你的肚子却不能进入你的大脑,无法填注你感情的空空荡荡。难怪都市里的不少孩子都不识瓜菜了,鸡蛋似乎是冰箱生出来的,白菜似乎是超级市场里长出来的,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这真是让人遗憾,6、什么是生命呢?什么是人呢?人不能吃钢铁和水泥,更不能吃钞票,而只能通过植物和动物构成的食品,只能通过土地上的种植与养殖,与大自然进行能量的交流和置换。这就是最基本的生

4、存,就是农业的意义,是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只能以土地为母的原因。/英文中culture指文化与文明,也指种植和养殖,显示出农业在往日文化与文明中的至尊身份和核心地位。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总有一天,在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大潮激荡之处人们终究会猛醒过来,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 7、那才是人类culture又一次伟大的苏醒。,18根据原文,概括“土地”两层含义的要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4分) 答:(1) (2),生命的根基;,文化的源泉(或精神的家园)。,19“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

5、不超过40个字)(4分),与自然的生命交流越来越少; 劳动创造的精神愉悦越来越少。,六段是总结段,分两层,前层一连串的推理过后,推出“土地是生命的根基”;后层通过英文反土地与文化挂在了一起。,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心的把握,要解答此题必须读懂上文的相关内容,14段是从自己的经历,从正面来谈,人与自然生命的交流及其中的愉悦;第5段是立足现实生活特别是从孩子的角度,从反面来谈,人与土地、自然的背离的结果,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20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3分)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6、答案:(1)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实感、亲切感。,(2)拟人(或比拟,或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情。,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第一人称: 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 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人称的运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比喻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出现的比例最高。 拟人:将所描之物(景)赋予人的特征,具体形象,抒发喜爱赞赏之情 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 反复:语意连贯,强化所抒之情;间隔反复有引出对比的作用,21、从全文看,下列赏析

7、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品描写那弯弯的丝瓜像“电话筒”一样,“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这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远离土地的忧虑。 B“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这句话主要表达了作者享受自己劳动果实的一种幸福感。 C所谓都市里的孩子“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主要表达了对西方文化影响的一种焦虑。 D“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这主要是说古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能够使他们比我们更直接、更真切地领悟到自然对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 E作者从自己种菜的小题材入手,引申出文化思考的大主题,

8、这充分显示了散文“以小见大”的文化特征。,解析:B项中“主要表达了作者享受自己劳动果实的一种幸福感“是不恰当的,根据文意,应为“主要表达了与土地交流的一种愉悦,一种结束”。C项中“主要表达了对西方文化影响的一种焦虑“,应为“表达了对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的一种焦虑“。,B,c,一是快速阅读和整体认知文章的能力。,要把握行文规律,理清作者思路。,要把握文体特点。,要抓住每段的主旨句或关键句,,二全面审题与确认阅读区间的能力。,三是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能力。,一是看赋分配答案。 二是合理安排答题顺序。 三是把握做题顺序。 (读 文读题审题阅文),基本规律:,武功解说:鸟瞰全文,直取中心。,动作要领:

9、既快且准,只取体现感情和思想的信息,迅速整合。,其着力点: 一、看标题。 二、看蕴含感情的关键性语句。 三、看议论抒情的句子。,夺命第一式“掏心”,武功解说:去肉存骨,理清思路。,动作要领:既剔且抠,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变化,理清层次。 其着力点:注意总领句、过渡句、总括句、观点句,段首句或段末句,而将一般的叙述、描写、说明剔除。,夺命第二式“剔骨”,夺命第三式“剁肉”,武功解说:剔下之肉,“剁”(理解)成肉泥,动作要领:分析鉴赏,不离心、骨 坚守一条规律: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材料和中心是统一的,形与神是统一的。,例 北京卷 1821 合欢树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

10、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1,对“十岁”时的母亲的回忆,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

11、。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2,对“二十岁”时母亲的回忆,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

12、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4,“三十岁”后对母亲的回忆,3,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5,老街坊说出合欢树的两件事,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

13、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我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6,引发对合欢树和母亲的回忆,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

14、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7,回到老院子去看那棵合欢树,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8,告别老院子静静回忆着母亲,9,怀想母爱的普遍性和独特性,母爱 合欢树,思 路 结 构 图,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

15、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史铁生我与地坛*,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

16、病和找工作。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D.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学、比获奖更重要。 E.“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19.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20.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二十岁以后,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