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理清思路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789423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3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阅读-理清思路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散文阅读-理清思路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散文阅读-理清思路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散文阅读-理清思路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散文阅读-理清思路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散文阅读-理清思路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阅读-理清思路课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6课时 散文阅读理清行文 脉络,把握文章大意,第16课时散文阅读理清行文 脉络,把握文章大意,新课标,第16课时 中考示例,例12011莆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木兰溪 王清铭 我家离木兰溪不远,只有二里的路程。我自小怕水,母亲连小潭也不让我接近,但她无法禁止一个孩子对河的想像,她更不会想到木兰溪以后会成为我的血脉。在幼时的想像中,木兰溪像一朵兰花,会开放和凋谢,且有一种深湛的蓝,有天空一样的蔚蓝色。小时候我经常对着天空发呆,天空除了白云就是那看不透的蓝了,木兰溪和天空一样,都是幼时的我捉摸不透的,因此溪水是蓝的,一种与思绪一样的蓝。少时的我,虽未见过溪,但耳畔总萦绕着木兰溪隐约的水声,

2、那水声也是蓝色的。,新课标,第16课时 中考示例,木兰溪的水确实是蓝的,如宝石的晶莹,天空的纯净,兰花的幽雅,或者如一段逶迤的心曲一样蓝得忧郁。这是我八岁时初见木兰溪的印象。时值冬天,寒草衰烟凝霜。母亲带我走亲戚,走在岸畔,凉风的手指不停地扯动我的衣裳,但兰溪的水仿佛一种忧郁的眼神直照进我的内心深处。多年以后我读“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词句时,我突然看见兰溪的眼睛穿透了我多年来的风尘。水声仿佛一段悠扬的旋律,一直缭绕进我的心底。沙渚上几只银白的鹤或翔起,或停落,给静谧的画面带来一点灵动的色彩,鹤唳增添了幽静的质地。“渚清沙白鸟飞回”,这里没有萧萧落下的无边落木,但潺湲的水比滚滚江水更容易陷

3、入思绪。我感觉一种水意正包围、浸渍了我,使我渐渐成为另一片在风中如蓝绸展开的水。,新课标,第16课时 中考示例,多年以后,我头脑里多次涌现少时所见的那幅图景。虽然我不是杜甫,身后没有落木的萧瑟背影,眼前也没有长江水倾注我干枯的眼眶,但我也有杜甫心头的那种沉郁顿挫。“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这种漂泊无依的感觉我同样有,只不过杜甫的心境是漂泊经历造成的,我的漂泊感与生俱来,深藏生命深处,如一只飞鸟,总将在苍茫天空的飞翔愿望敛紧于自己的翅膀,将悲凉的嘶叫潜藏于心灵。,新课标,第16课时 中考示例,印象较深的还有一次秋天,我独自一人来到溪畔。顺便提一句,看水宜静,唯有静才能使自己慢慢沉入内心的微澜之下。

4、溪水还是那样的蓝,只不见白鹤,岸畔白鹤起落的地方现在长满比人高的芦苇,秋风轻吹,就有芦絮沿风向悠然飘出,风势强时在半空扬,弱时又沾落水面,倏地不见影迹,而江水更显得清冽了。这情景到现在还不能形容备足。白雪似乎太重,杨花又太浮,他只能是芦絮,就如我只能是我。我头脑中浮现一个句子:芦絮飘落如一声叹息。秋天到了,万物萧索,来的如水,去的如水,在微凉的风中,这叹息该是木兰溪的吧,又传自我的心底。但溪不管我的思绪,只是不动声色地流着,在远处转弯的地方盘成几个结。,新课标,第16课时 中考示例,面对木兰溪展现给我的轻盈一面,我感觉忧伤竟然是这样的真实。等到片片白的芦絮驮着红的斜晖沉入蓝的水中时,天黑了,我

5、明白:我的忧伤与幼时的想像有关。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经常骑车来到溪畔,什么事也不做,能与木兰溪宁静厮守,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木兰溪的妙处就在于它那看不透的、空灵的蓝,就如生命本身的质地。我有时花几毛钱乘渡船到对岸后又回来,但更多的时候,我赤足站在水中,让微凉的水意湿淋淋地沿脚踝而上,爬满心窝,我静静地站立着,不感慨,面对水,原本就无须抒情。黄昏时水面铺满一层金光,微风拂来,水波漾起,仿佛是一朵花在粼粼开放;风拂远,水波也渐渐平了,又似花在粼粼凋谢。此情此景,我仿佛又回到童年的想像。兰溪,是一条开满兰花的溪。,新课标,第16课时 中考示例,一位朋友告诉我,现在的兰溪水一点也不蓝。我说这又有什么关系

6、呢,只要我的木兰溪是蓝的。谁的内心没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河流呢。 水一直在寻找,寻找前方的过程中产生了江和河,水寻找的结果还是水,于是寻找和漂泊成为水的全部主题。我生长在木兰溪畔,注定要用流水的脚步踏向远方,寻找一种如水纯净、空灵的生命过程,我的寻找过程也是结果。 我执著于自己的蓝色旅程。 (选自沧桑的是流水,有删改),新课标,第16课时 中考示例,1本文写“溪”也写“心”,请根据文意填写下表。,思路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从“小时候”“八岁时”“有一次秋天”“有很长一段时间”等短语来看,作者用一条时间线索贯穿了全篇,描写了五个场景。所以,填写“场景”栏中空缺的内容时,首先要明确这一点;其次,在

7、填写“景物特点”和“作者心境”栏空缺的内容时,可以分别去找以上五个场景所属的段落,要么摘抄词或短语,要么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概括,即可得到答案。,新课标,第16课时 中考示例,八岁时初 见的木兰溪,灵动、幽静 (晶莹、纯净、幽雅),轻盈(芦絮 飘零,溪水清冽),忧伤(叹息),经常骑 车到木兰溪,宁静(平 静,不感慨),一点也不蓝,新课标,第16课时 中考示例,2.作者为什么说“木兰溪”后来成为“我的血脉”?(答出两点理由即可),思路分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我的血脉”中“血脉”一词的含义:比喻极亲近的关系。然后,仔细阅读作者所描绘的几个场景,把表明“我”和“木兰溪”亲近关系的句子找到,并据此提取

8、概括即可。 _ _ _,我从小与木兰溪相伴成长;木兰溪使我产生了与生俱来的漂泊感;木兰溪是我心中的河流;我和木兰溪一样在寻找生命的过程。,新课标,第16课时 中考示例,例22011泉州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乡滋味 凸凹 这是8年前的旧事。那年,刚刚过完40岁的生日,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很强烈,近乎一种烧燎,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下来。 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到了母亲的老宅院,推开那一道柴门,母亲“哦”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睛潮潮地红起来。走近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一个色调。多少年了,故乡仍带着那种逼人的质朴。我心里很温暖,觉得

9、自己就是为这质朴而来。,新课标,第16课时 中考示例,母亲烧起柴草,煮了几穗青玉米。柴草很干,火烧得热烈。 “住几天吗?”母亲问。 我说:“当然要住几天,陪您唠一唠近20年来不曾细唠的家常。” 母亲笑一笑:“你已是老家雀了,只有老家雀才知道回窝哩。”在母亲的感觉里,我居然跟她一样老了。 青玉米煮熟了,剥了玉米的苞衣,米粒很黄。一粒一粒剥着吃,很绵软,香得和奶一样。 母亲同我一起剥玉米吃。炉膛的余火闪着黄黄的光。,新课标,第16课时 中考示例,我一下子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即黄色的温暖。 晚上,母亲问:“你到哪儿睡呢?娘就这一条土炕。” 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 躺在土炕上,感到这土炕

10、就是久违了的母亲的胸怀。母亲就是在这土炕上生我的,揭开席子,肯定还能闻到老炕土上胎衣的味道。而今,母亲的儿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却依然睡着这条土炕。土炕是故乡永恒的岁月、不变的情结吗?,新课标,第16课时 中考示例,这一夜,母亲睡不着,她的儿子也睡不着。母亲很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也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却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呼吸。 其实,岁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却仍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停止。 天亮了,我却酣然地睡沉了。睡醒来,小饭桌早已放在身边。“酒给你温好了,喝几盅吧。”母亲安然说道。 饭桌中央,果然就是那把几代人用过的黄泥酒壶。 说温酒,其实是把罐中的老酒

11、舀到壶里去。母亲给祖父舀酒,给父亲舀酒,如今,又给她的儿子舀酒,那么,在她眼里,儿子是条有分量的汉子了。,新课标,第16课时 中考示例,在老家的日子,我彻底让自己放松了。每天起得很迟,睡到日上三竿。母亲从不叫醒我,开心地放任她的儿子。 “快把娘的儿子宠坏了。”我跟母亲开玩笑。 “还能宠几天呢?世道上,除了娘宠儿子,还有谁宠呢?” 听了娘的话,我心中竟生出一丝莫名的酸楚。媳妇好,爱情的后面是温柔的束缚;儿子好,伦常会把一副叫责任的担子不由分说地让你担下去;朋友好,友谊时时提醒你要保持一种无奈的却是必需的心灵对等这一切,都美丽而忧伤,美得让人感到有些累。,新课标,第16课时 中考示例,吃过母亲的早

12、酒,便是走走儿时的路,爬爬儿时的山 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 儿时高高的曾绊得我摔破了膝的石阶,已显得很矮很矮。 儿时深深地看一眼都眩晕的水井,也显得很浅很浅。 山路曲折悠长,我却走来走去,又走回原处。 折回母亲的柴门,看到柴门下的母亲,霜雪已浸染了大片发际。 我不禁低沉地吟了一声:“哎,故乡。”,新课标,第16课时 中考示例,晚上,盘腿坐在母亲的土炕上,在小饭桌上摊了几页纸,想随便写些什么。笔落下去,却写出了这么几行字: 故乡,就像母亲的手掌,虽温暖,却很小很窄。它遮不了风雨,挡不住光阴,给你的只是一些缠绵的回忆 写到这里,我抬头看一眼熟睡的母亲,想到明天就要走了,泪水不禁热热

13、地流下来。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0日),新课标,第16课时 中考示例,1文章重点叙写“我”回故乡后的哪几件事?,思路分析 把握文章内容,先要理出叙事的线索。“晚上”“天亮了”“吃过母亲的早酒”标志着本文大体上以时间为序交代事件。概括时,一是要理清共有几件事,一是要注意语言的组织模式应为“什么人做什么”。 _ _,和母亲一起剥玉米吃;和母亲同睡一条土炕;喝母亲为“我”温的早酒;重走故乡的山路。,新课标,第16课时 中考示例,2根据文意,简要描述“我”眼中的母亲和“我”所见的故乡。,思路分析 解答此题,先要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言行、神态的句子,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句子,然后进行概括、描述

14、即可。当然,文中的关键词,如“质朴”“依旧”“温暖”等词,要牢牢抓住。 _ _ _,母亲变得衰老、矮小,但依然质朴,仍是那样的慈祥、善良。故乡仍带着质朴,路依旧,山依旧,仿佛都没有什么变化。,新课标,第16课时 中考示例,3说说你所感受到的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去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这类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本文的开头与结尾,告诉了我们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是怎样的。 _ _ _ _,人到中年,仍有思乡的冲动,而且感情很强烈; 回到故乡,始终感到故乡的温暖; 虽然故乡依旧没有变化,但对故乡仍深深地依恋。 (答出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新课标,第16课时 答题指导,考点一:理清行文脉络,题型1:找出行文线索。 答题技巧:(1)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常见的线索有:以核心人物为线索;以核心事物为线索;以核心事件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2)关注文章的标题。有很多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了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3)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