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4-2《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

上传人:副** 文档编号:141787827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7.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4-2《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4-2《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4-2《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4-2《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上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2.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材简析】通过前面1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小车的运动需要受到力的作用,感受了用重力转化为拉力拉动小车的过程。在本课中用橡皮筋作动力带动小车轮子转动,通过轮子的转动带动小车的前进,这种运动方式叫轮驱动。在实际生活中各种机动车几乎都是用轮驱动的方式前进的,了解了轮驱动就了解了生活中机动车驱动的特点,为后面的学习运动过程中的摩擦力打下基础。这种依靠橡皮筋受到外力作用时,产生形变而形成的力叫弹力。当橡皮筋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后,弹力就消失了。本课共分为三个活动:活动一通过组装小车,让学生在不断动手动脑中初步体验用橡皮筋弹力作动力来驱动小车,直观地了解使车轮转动

2、的力来自于哪里,并在不断试误中改进安装方案。活动二,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研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驶距离越远。并引导鼓励学生探索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倍数关系,启迪学生思考“怎样能使我们的小车行驶得更远”,认真记录。活动三,了解橡皮筋的弹力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实际感受弹力的存在,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弹力及其作用。最后回归生活找找生活中的利用弹力的例子。【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与探究素养,具备有一定的独立操作能力。在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时要注意让学生在不断的试误中正确地安装,例如小车太轻怎么

3、办?橡皮筋缠绕圈数怎么定义?五年级的学生一般来说都能得出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弹力越大,小车行驶距离越远的结论,但是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难以解释。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多从得到的实际数据出发来进行探究比较,从更深层次地探究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2.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科学探究目标1. 学会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2. 通过实验了解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之间的关系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用橡皮筋作动力驱动小车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之

4、间关系的数据,并据此进行科学分析。3.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初步了解生活中利用轮驱动的例子。2. 感受弹力在生活中的巧妙运用。【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的关系难点:对于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深入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钩码、实验用车、橡皮筋、有关弹力应用(球、钓鱼竿、弹簧玩具、弓箭)的影像小组:皮尺、实验用车、橡皮筋【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PPT演示上节课我们用铁垫圈作动力驱动了小车,这节课我们用另外物体来驱动小车。1.出示橡皮筋图片提问:你能用橡皮筋作动力来驱动小车吗?交流

5、2分钟(预设:可以利用橡皮筋的弹力把小车弹出去)3.揭示课题:用橡皮筋作动力(板书)二、活动: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橡皮筋、小车、钩码1.出示橡皮筋和小车,提问:怎么样组装能使小车动起来?2.学生相互合作,尝试安装方法。3.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具体的操作步骤见书本)注意事项:(1)为了防止小车打滑,可以在小车上加钩码,2-4个即可。(2)注意规定橡皮筋缠绕圈数的概念,橡皮筋缠绕一周为一圈。(3)注意区分车头、车尾;缠绕橡皮筋的车轴为车尾。 4.试一试小车能向前运动吗?若要让小车往前运动,橡皮筋缠绕方向是怎么样的?三、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

6、离的关系(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安装好的小车、皮尺、钩码1. 提问: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和小车行驶距离可能有什么关系?(预设: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越远)2. 我们来做一下实验验证,怎么设计实验?(预设:我们可以改变橡皮筋缠绕圈数分别为1圈、2圈、3圈,在同一个地点出发,测量小车行驶过的距离)教师补充说明注意事项。(起点与终点的测量)注意事项:(1)缠绕好橡皮筋的小车摆放在起点,轻轻松手。(2)小车停止运动后,测量行驶距离。(3)同圈数的实验反复做3次,做好记录。(4)实验结束后,将实验材料放回原处。(5)计算本组的平均值,分析实验数据。3.实验并记录 注意观察(1)不同圈数下,橡皮筋产生

7、的弹力大小一样吗?(鼓励学生去感受)(2)不同圈数下,橡皮筋产生的弹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一样吗?记录要点:(1) 测量车头行进的距离或者车尾行进的距离并记录。(2) 每次实验做三次并取平均值。(3) 根据测量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4.交流讨论教师汇总各组学生的实验数据于班级记录纸上,让学生根据每个组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数据分析时尤其要注意对于错误数据的原因分析,例有可能是缠绕圈数过大,小车打滑;有可能是小车太轻,没有按照直线运行。)提问:在这次实验中,你们有什么值得吸取的经验教训吗?(预设:让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包括小组合作情况、数据记录、

8、实验真实性有效性等)四、拓展:橡皮筋的力是怎么产生的?(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PPT演示1. 提问:在什么情况下橡皮筋能够产生力? (预设:橡皮筋被拉长或者扭转的时候)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补充,PPT出示橡皮筋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形变,橡皮筋为了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就会产生一种力,这就叫弹力。当橡皮筋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后,弹力就消失了。2、 感受弹力 每位学生用手按压、拉升弹簧,在此过程中说说你的手有什么感觉?3、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利用弹力的例子吗?请你们回想一下。(预设:弹簧、弹簧测力计、弹簧秤、弹力裤、蹦床、松紧带、拉力器等)【板书设计】2.用橡皮筋作动力橡皮筋缠绕圈数(圈) 小车运动的距离(厘米)结论: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弹力越大,小车运动距离越远【作业设计】(1) 像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 )。A. 弹性 B.弹力 C.反弹力(2) 做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的实验时,在一种缠绕圈数下应该做几次实验比较科学?( )。 A.1次 B.2次 C.3次或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