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人教选修32练习课件5.3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1781538 上传时间:2020-08-12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5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人教选修32练习课件5.3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人教选修32练习课件5.3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人教选修32练习课件5.3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人教选修32练习课件5.3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物理人教选修32练习课件5.3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人教选修32练习课件5.3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人教选修32练习课件5.3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 选修3-2,第五章交变电流,第3节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课前预习作业,1感抗:_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 2决定感抗大小的因素:_、_。L越大、f越高,感抗_。 3低频扼流圈: 构造:_。 作用:_。,电感器,线圈的自感系数(L),交流电的频率(f),越大,线圈绕在铁芯上,匝数多(几千甚至超过一万),自感系数很大,通直流,阻交流,阻低频更阻高频,4高频扼流圈: 构造:_。 作用:_。 5容抗:_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 6决定容抗大小的因素:_、_。C越大、f越高,容抗_。 7电容器在电路中的作用:_。 8电容器在电路中常见的作用有两种: 隔直电容器:通交流,隔_。 高频

2、旁路电容器:通高频,阻_。,线圈绕在铁氧体芯上或空心,匝数少,自感系数小,通直流、通低频,阻高频,电容器,电容器的电容(C),交流电的频率(f),越小,通交流,隔直流;通高频,阻低频,直流,低频,课堂对点训练,1.(多选)关于感抗,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感抗是由于电流变化时在线圈中产生了自感电动势,阻碍了电流的变化 B感抗的大小不仅与自感系数有关,还与电流的频率有关 C感抗虽然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但不消耗能量 D感抗是线圈的电阻产生的,解析交变电流通过线圈时,由于电流时刻变化,在线圈中产生自感电动势。自感电动势总是阻碍电流的变化,这就是产生感抗的原因,选项A正确;频率越高,电流变化越快,

3、自感电动势越大,线圈自感系数越大,对电流变化的阻碍作用越大,感抗越大,选项B正确;电感器不是耗能元件,它储存的能量用来与电路转换,并不消耗能量,选项C正确。,2(多选)低频扼流圈的作用是() A这种线圈的自感系数很小,对直流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B这种线圈的自感系数很大,对低频交流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C这种线圈的自感系数很大,对高频交流的阻碍作用比对低频交流的阻碍作用大 D这种线圈的自感系数很小,对高频交流的阻碍作用很大,而对低频交流的阻碍作用很小 解析线圈的感抗与频率、自感系数成正比,低频扼流圈是要求对低频交流有很大的感抗,因此线圈自感系数必须很大,所以选项A、D错误,选项B正确;对低频交流阻碍作

4、用大,对高频交流阻碍作用更大,选项C正确。,3交变电流通过一段长直导线时,电流为I,如果把这根长直导线绕成线圈,接入原电路,通过线圈的电流为I,则() AIIBII CIID无法比较 解析长直导线的自感系数很小,其对交变电流来说可以看成是纯电阻,流经它的交变电流只受到导线电阻的阻碍作用。当导线绕成线圈后,电阻值未变,但自感系数增大,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不但有电阻,而且有线圈的阻碍作用(感抗)。阻碍作用增大,电流减小。 点评直导线绕成线圈,电阻不变,感抗增加,对恒定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变,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增大。,5(多选)如图所示,输入端ab的输入电压既有直流成分,又有交流成分,以下说法中正确的

5、是(L的直流电阻与R相同)() A直流成分只能从L通过 B交流成分只能从R通过 C通过R的既有直流成分又有交流成分 D通过L的交流成分比通过R的交流成分必定要少 解析线圈具有通直流阻交流的作用,所以大部分交流成分通过R,L的直流电阻与R相同,对交流的阻碍作用要大于电阻R,多数交流成分通过R,故选C、D。,6.(多选)对交变电流通过电容器的正确理解是() A交变电流能够使电容器极板间的绝缘介质变成导体 B交变电流定向移动的电荷通过电容器两板间的绝缘介质 C交变电流能够使电容器交替进行充、放电,电路中就有了电流,表现为交变电流通过了电容器 D交变电流通过了电容器,实际上自由电荷并没有通过电容器极板

6、间的绝缘介质(击穿除外) 解析电容器能让交变电流通过,实际上是通过充放电来完成的,定向移动电荷并没有从一个极板运动到另一个极板。但凭借电容器的充、放电,就完成了交变电流通过的任务。,7.(多选)如图所示,一平行板电容器和一个灯泡串联,接在交流电源上,灯泡正常发光,下列哪些情况中灯泡会变亮(灯泡不会烧毁)() A电容器两极板间插入介电常数为的电介质 B电容器两极板间距增大 C提高交变电流的频率 D电容器两极板正对面积减少,8(多选)如图甲、乙两图是电子技术中的常用电路,a、b是各部分电路的输入端,其中输入的交流高频成分用“”表示,交流低频成分用“”表示,直流成分用“”表示。关于两图中负载电阻R上

7、得到电流特征是() A图甲中R得到的是交流成分 B图甲中R得到的是直流成分 C图乙中R得到的是低频成分 D图乙中R得到的是高频成分 解析当交变电流加在电容器上时,有“通交流,隔直流;通高频,阻低频”的特性,甲图中电容器隔直流,R得到的是交流成分,A正确,B错误;乙图中电容器能通过交流高频成分,阻碍交流低频成分,R得到的是低频成分,C正确,D错误。,9如图所示的电路中,正弦式交流电源电压的有效值为220 V,则关于交流电压表的示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等于220 VB大于220 V C小于220 VD等于0 解析虽然交变电流能通过电容器,但也受到阻碍作用,电容器与电阻串联,根据分压原理可知

8、电阻两端的电压小于电源电压,电压表测的是电阻两端的电压,选项C正确。 点评交变电流不同于直流,交变电流能“通过”电容器,所以电压表有示数。,10(多选)如图所示,当交流电源的电压(有效值)U220 V,频率f50 Hz,3只灯L1、L2、L3的亮度相同(L无直流电阻),若将交流电源的频率变为f100 Hz,则() AL1灯比原来亮 BL2灯比原来亮 CL3灯和原来一样亮 DL3灯比原来亮,解析电容器的容抗与交变电流的频率有关,频率高、容抗小,即对高频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小,所以选项A正确;电感器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随频率升高而增加,所以选项B错误;电阻R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与电源频率无关,所以选

9、项C正确。 点评电感器、电容器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与交变电流的频率有关,而电阻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和交变电流的频率无关,电阻R中的电流由交变电流的有效值和R决定。,11(多选)在如图所示电路中,a、b两端连接的交流电源既含高频交流,又含低频交流;L是一个25 mH的高频扼流圈,C是一个100 pF的电容器,R是负载电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L的作用是“通低频,阻高频” BC的作用是“通交流,隔直流” CC的作用是“通高频,阻低频” D通过R的电流中,低频交流所占的百分比远大于高频交流所占的百分比,解析L是一个自感系数很小的高频扼流圈,其作用是“通低频,阻高频”,选项A正确;C是一个电容很

10、小的电容器,在图示电路中,对高频交流的容抗远小于对低频交流的容抗,其作用是“通高频,阻低频”,选项C正确;因电路中无直流电流,选项B错误;由于L对高频交流的阻碍作用和C对高频交流的旁路作用,使得通过R的电流中,低频交流所占的百分比远大于高频交流所占的百分比,选项D正确。,12(多选)“二分频”音箱内有两个不同口径的扬声器,它们的固有频率分别处于高音、低音频段,分别称为高音扬声器和低音扬声器。音箱要将扩音机送来的含有不同频率的混合音频电流按高、低频段分离出来,送往相应的扬声器,以便使电流所携带的音频信息按原比例还原成高、低频的机械振动。如图所示为音箱的电路图,高、低频混合电流由a、b输入,L1和

11、L2是电感线圈,C1和C2是电容器,则() A甲扬声器是高频扬声器 BC2的作用是阻碍低频电流通过乙扬声器 CL1的作用是阻碍低频电流通过甲扬声器 DL2的作用是减弱通过乙扬声器的低频电流,解析电感线圈的作用是“通直流、阻交流,通低频、阻高频”,电容器的作用是“通交流、隔直流,通高频、阻低频”。既有高频又有低频的音频电流经过L1的阻碍和C1的旁通,在甲扬声器中通过的是低频电流;经过C2的阻碍和L2的旁通,在乙扬声器中通过的是高频电流,故选项B、D正确。,13如图所示,甲、乙是规格相同的灯泡,接线柱a、b接电压为U的直流电源时,无论电源的正极与哪一个接线柱相连,甲灯均能正常发光,乙灯完全不亮。当

12、a、b接电压的有效值为U的交流电源时,甲灯发出微弱的光,乙灯能正常发光,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与甲灯串联的元件x是电容器,与乙灯串联的元件y是电感线圈 B与甲灯串联的元件x是电感线圈,与乙灯串联的元件y是电容器 C与甲灯串联的元件x是二极管,与乙灯串联的元件y是电容器 D与甲灯串联的元件x是电感线圈,与乙灯串联的元件y是二极管 解析由a、b接直流时的现象可知,元件x“通直流”,元件y“隔直流”,由a、b接交流电源时的现象可知,元件x“阻交流”,元件y“通交流”,根据电容器和电感线圈的特点,元件x是电感线圈,元件y是电容器,选项B正确。,温馨提示:请点击按扭进入WORD文档作业,课后提升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