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精品教案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41674808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精品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精品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精品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精品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精品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精品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精品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编本古代诗歌五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文本特点的发掘登幽州台歌是一首登临诗。诗人有卓越的才华、远大的抱负,却因言及祸、不被重用。此时独自登上曾经为招贤纳士而修建的黄金台时,面对宏大的天地宇宙,绵长的时间洪流,作者抚今追昔。祖上的荣光、时代的召唤使作者壮志满怀,一路走来却是荆棘密布,理想破碎,这中间的落差是作者身怀忧愤,这种情绪因个人和周边景物的强烈的对比而放大,激荡着作者的心胸,至极点时发出一声喟叹,这是历史上那么多怀才不遇的人士藏在心底的泣血呐喊。我们眼前浮现的是一位热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而不得,悲壮慷慨的志士形象。这个形象几乎是古代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共同的形象。这首诗所写之景在这

2、几首诗里最为独特,如同写意国画,其景物描写很抽象,并不具体,因其概括,这首诗的景物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空白,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的空间,恰恰是这样的空间,使这首诗歌抒发的情感特别具有震撼力。从语言看本诗的特点也很独特,不同于格律诗的整齐,这首诗的句式参差不齐、长短交错,这种语言形式和表达的情感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望岳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期之作,彼时的杜甫赶考落第,至泰山脚下,雄伟的泰山激发了作者的登顶之意,表现出作者少年风华、蓄势待发之势,尽管出师不利,但是仍不失青云之志,我们读到的是一个进取、超脱的青年杜甫的形象。作者写景突出了一个“壮”,起笔设问,“齐鲁青未了”一句言其辽阔。此后四句写出了

3、泰山的高大、秀美,自然的山水给予作者力量,一扫落第的失意、迷茫,生出一种征服的欲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结句虽是想象之景,但虚实之间,极具魅力。这首诗的起句、结句,全诗的章法,炼字、炼句上都很有特点,值得挖掘。登飞来峰是作者王安石30岁时的作品,他在政治上满怀着自信心和进取心, 此时初涉宦海,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襟,有人认为这是他的“万言书”的先声,变法的前奏。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个锐意改革、无比自信的青年政治家的形象。此诗为绝句,其章法结构紧扣“起承转合”四字,浑然一体。前两句为景语,极言其高。所登愈高,所见就愈奇,至此完成铺垫,后面两句表现出作者超人的胆识,国人的胸

4、襟。没有前面景物的铺垫,后面的抒情就会显得没有着落,而没有后面的升华,前面的景物就会落入俗套。这首诗很短,但是其中的用字也是颇为讲究,如最后一句,其中的“自”字别有一番深意,和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中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中的“只”字对比,颇显作者王安石的为人气质。游山西村是作者陆游,曾被梁启超赞为“亘古男儿一放翁”,他毕生为拯救国家民族危亡而不断奔走呼号,却始终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作者43岁,第二次去职还乡时所作。此前一年陆游因积极支持北伐,被掌权的投降派诬陷罢官,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只得回到故里闲居。农村的风土人情的美好纯真同官场的尔虞我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由衷地感叹到“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

5、叩门。”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位感受到田园生活美好的闲适乐观的诗人形象,可以说田园生活熨帖了作者那颗备受打击的心。这首诗景物描写很有特点,全诗扣住“游”字,截取几幅画面进行白描铺展,刻画出一副明丽、恬淡、和谐的农村风光图,其中渗透了作者的喜爱、眷恋之情。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句历来为人称道,不仅将村外的远景传神地勾勒出来,还成为广为流传的富有哲理的成语。己亥杂诗(其五)是作者龚自珍辞官归乡途中所作。观其一生,可谓仕途蹭蹬。他27岁中举,38岁中进士,满怀理想,意欲有所作为,却被视为异端,狂人,被“断其进身之阶”,48岁辞官归乡,此一别告别了京城、也告别了官场。诗歌前两句写景,作

6、者孤身上路,此时夕阳西下,挥鞭向前,自此一别,漂泊天涯,此时途见落花,不免以落红自况。“落红不是无情物”一句表现出自己的内心的不甘,今天的凋零实为时令所迫,自己绝非无情之人。落红既然脱离枝头,又有何用?陆游的回答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龚自珍的回答是“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自然的规律,更是作者的执着,落红的意象常常会在古诗中出现,龚自珍对意象的内涵的拓展使这句诗歌超越其它,成为经典。我们在字里行间读到的是一位“进亦忧,退更忧”的志士仁人的形象。作者在返乡后,在书院讲学,继续坚持创作、宣传自己的主张,直到生命的终了,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这句诗歌的内涵。学情分析1.语文基础方面:学生在

7、小学及七年级上已经读了大量古代诗歌,对诗歌中的情感有初步的感知能力,这种感知能力要继续强化。但是还要注意到学生此时需要在理性思考上迈出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2.内容理解方面: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就表现在这一首首诗歌当中,字里行间洋溢的就是他们的追求和人格,恰是这种人格支撑起中华民族的历史,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是“民族的脊梁”,学生往往会对这些精神层面的内容标签化,如何结合诗句将这些内容具体化是需要思考的。3.文章写法方面:以往的学习比较强调的是诗歌句子的理解,是从局部出发,并没有强调过从全诗整体章法的角度把握诗歌的思路。而写景抒情的诗歌景情的结合是有章法可循的,从整体上去理解诗歌是非常重

8、要的,否则会使思维碎片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教学总目标:1.能够结合注释翻译全诗,进而能够发挥想象复活诗中的景物描写。2.能够把握诗歌作者的情感,进而把握其形象特点。3.了解格律诗章法结构的特点,关注各诗句间的关系,能够整体理解诗歌。4.渗透对比的阅读方法,促进学生养成对比阅读的习惯。教学流程预习:(1)自读5首诗歌,记录自己的问题(2)了解5首诗的作者的人生经历,整理其大事年表,绘制这些作家的人生轨迹图。课堂教学内容:(1)疏通文字,初通5首小诗的 诗意(2)熟读理解,复活5首诗歌的诗境(3)分组汇报,绘制作者行踪图环节预设时间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初通诗意1

9、0分钟请5位同学大声朗读这5首诗歌,大家如果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进行讨论朗读诗歌正音正字将自己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梳理汇总在预习的基础上,扫清文字上的障碍,初通诗意,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复活诗境15分钟有人说,诗歌是作者的心情日记,请大家结合诗句进行想象,复活当时的情境(老师可以一首诗为例进行示范,其余由学生完成)1.给学生3分钟的讨论准备时间2.然后分小组进行汇报3.教师相机指点(学生的想象可能会脱离诗句,教师要关注学生想象的合理性)不同于初读环节的翻译文字,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对诗歌进行整体、深入的理解, 要在翻译的基础上合理想象,要对诗句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思考才能完成这个任务。触碰作者经验15分钟分组请同学代表展示昨天预习时完成的作者人生的轨迹图学生展示了解作者生平、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用绘图的方式来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呈现出来教师总结5分钟强调“复活诗境”研究作者生平、诗歌创作背景这种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学生听讲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强调作业设计1.完成表格姓名时代称呼文学史上地位代表作课文陈子昂杜 甫王安石陆 游龚自珍设计理论依据暂无内容评价暂无内容教学反思暂无内容相关资料微课:概括人物形象.mp4下载地址: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