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概述资料教程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670352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5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概述资料教程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概述资料教程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概述资料教程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概述资料教程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概述资料教程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概述资料教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概述资料教程(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概述,本教材来自卫生部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规划教材-全科医生基层实践,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概述,LOGO,(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定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 NCD,以下简称慢性病)是指起病隐匿、潜伏期长、病因复杂、常难以治愈、预后较差及经济负担较大的一组疾病。 慢性病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疾病状态,表现为渐进性的器官损害及功能减退。慢性病的发病率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年增加,老年人通常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LOGO,(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诊断 慢性病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组疾病;因此,在进行疾病诊断时,需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

2、查及各种慢性病的诊断标准作出相应的诊断。在慢性病患者中,常见一人同时罹患者数种慢性病,如高血压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中需加以注意,以免遗漏。,LOGO,(三)危险因素 慢性病的发生与许多危险因素有关,常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危险因素的可控性,一般可分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的膳食、活动减少、长期静坐、超重、不良的心理状态及环境因素等。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遗传、年龄、性别及种族等。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个人的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象影响。而取决

3、于个人因素中,生活方式是疾病的主要因素。”,LOGO,以下是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1.吸烟 吸烟危害健康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事。如吸烟可能增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癌的患病率等。但真正能够成功戒烟约占5%,可能与吸烟的成瘾性、吸烟产生人体危害出现的较缓慢及吸烟者戒烟的毅力等因素有关。 据2006年5月中国慢性病报告“中国是烟草生产和消费大国,生产和消费均占全球三份之一以上。目前全国约有3.5亿吸烟者,2000年由吸烟导致的死亡人数近100万,超过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占全部死亡的12%。如不采取控制措施,预计到2020年时这个比例上升至33%,死亡人数将达到200万,其中有

4、一半人将在3564岁之间死亡。”,LOGO,2008年WHO关于全球烟草流行情况的报告:提供了全球烟草消费及各国吸烟率的数据。数据显示,我国是全球烟草消费最多的国家,烟草消费量约占全球的30%。我国成人(1569)的吸烟率为31.4%,其中男性为57.4%,女性为2.6%;青少年(1315)吸烟率为5.5%其中男性为7.1%,女性为4.1%。 据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健康生活方式核心信息中指出:“烟草烟雾中含有7000多种化学物质和化合物,其中数百种有毒,至少70种致癌。”“吸烟者患各种癌症(尤其是肺癌,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男性患肺癌的风险高23倍,吸烟女性患肺癌的风

5、险高13倍)、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卒中、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末梢血管疾病,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者患冠心病、卒中的风险24倍)、呼吸系统疾病(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者死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风险高1213倍)及其他致死性疾病的风险显著增高。我国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超过120万,2005年中国人群的前8位死因中的6种与烟草使用有关。,LOGO,由于烟雾对环境的污染,因而也危害他人的健康。2008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指出,我国约有50%的青少年遭受二手烟雾的危害。其中43.9%的青少年在家庭遭受二手烟雾的危害。55.8%的青少年在公共场所遭受二手烟雾的危害。 被动吸烟又称为吸二手烟,是指不吸烟者

6、吸入吸烟者呼出的烟雾。二手烟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能使非吸烟者的冠心病风险增加25%30%,肺癌风险增加提高20%30%,可以导致新生儿猝死综合征、中耳炎、低出生体重等。即使短暂接触二手烟,也会导致上呼吸道损伤,激发哮喘频繁发作;增加血液黏稠度,伤害血管内膜,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增加心脏病发作的危险等。,LOGO,目前,全世界各种类型的科学研究成果证明烟草与疾病死亡的关系。吸烟对健康的损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吸烟可引发心血管疾病、肿瘤、支气管炎、肺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发生,从而导致劳动力丧失甚至死亡。 (2)孕妇吸烟危害:导致流产,胎儿畸形、体重减轻等;父母吸烟则直接危害幼儿的健

7、康。 (3)被动吸烟可造成周围人群的伤害,如丈夫吸烟,可致妻子患肺癌几率增加30%左右,同时可能诱发儿童心脏病等。 (4)石棉、煤尘或其他物质和颗粒与烟雾起协调作用,增加患病机会。 (5)增加意外死亡几率,如火灾等造成的人员伤亡。,LOGO,2.过量饮酒 过量饮酒对健康的损害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过量饮酒会造成机体诸多器官、系统的损害,如消化系统引起食管炎、胃炎、慢性胰腺炎、脂肪肝及肝硬化等;心血管系统可导致动脉硬化、心肌纤维化、心脏矿大等,神经系统疾病、生殖功能损害及免疫下降。而且过量饮酒与癌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女性患乳腺癌的机会增加20%60%,皮肤癌发生率增加20%70%,甲状腺癌发生增加

8、30%150%。在食管癌的患者中,过量饮酒者占60%,而不饮酒仅占2%。,LOGO,3.不合理的膳食 世界卫生组织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膳食营养”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占所有影响因素的13%,其仅次与占15%的遗传因素。 营养不良可导致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抗病能力下降。而营养过剩又会使肥胖、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增加。因此,合理膳食是维持健康的主要生活方式。生活中最常见的不合理膳食方式有:(1)食盐摄入过多:食盐摄入过多可使血压升高,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还会增加胃病、骨质疏松、肥胖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2)进食脂肪过量:高脂肪膳食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长期血脂异常可引起动

9、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等疾病。高脂肪膳食也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而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LOGO,4.超重与肥胖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评价超重或肥胖的主要指标。 BMI=体重(kg)/身高2(m),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 北京一份对49家机关工作人员4889人开展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861份进行分析;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机关工作人员超重率为37.3%,肥胖率为9.1%,此调查者中仅有23%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与2002年北京市城区居民规律锻炼率(37.2%)还有很大差距,仍处于较低水平。由此

10、可见,超重/肥胖者中多存在静坐时间长,规律体育锻炼少的特点。 我国国内的调查表明儿童单纯性肥胖为3%17%;国外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高达5%40%。 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骨关节病及某些肿瘤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导致早死、致残及影响生命质量和增加经济负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LOGO,(5)体力活动缺乏 缺乏身体活动被认为是全球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占全球死亡人数的6%。此外,缺乏身体活动是造成乳腺癌和结肠癌、糖尿病、和缺血性心脏病负担的主要原因。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居民身体活动量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而人们自主锻炼身体的意识和行动并未随之增加。200

11、0年全国体质调研和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一致表明:我国居民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以3049岁的中年人锻炼最少。 身体活动量不足和膳食结构不合理与患慢性病的其他危险因素有协同作用。,LOGO,(6)心理压力 心理健康在人们的整体健康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发现,愉快的心情有益于健康。长期忧郁、控制、嫉妒、惊慌、怨恨等不良情绪,更易使人患上诸如高血压、冠心病、神经病、哮喘、慢性胃炎、青光眼、甚至恶性肿瘤等。女性还可能引发月经不调,甚至绝经。 由梁万年教授主译,澳大利亚著名全科医生约翰莫塔教授编写的全科医学中指出:“男性在一生中有12%的概率因为

12、抑郁症而接受治疗,而女性有25%接受治疗。”“焦虑这种疾病影响5%10%人群。”,LOGO,(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2005年我国居民疾病经济负担中,慢性病所占比例达65%,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4%;慢性病造成的经济负担正在迅速吞噬GDP,并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1.全球慢性病流行现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资料显示,全球5700万死亡中估计有3600万例系慢性病致死,特别是心血管疾病、肿瘤、慢行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其中约900万例是未满60岁,而这些死亡病例有近80%发生在发展中国

13、家。 纵观全球,慢性病已成为人类目前致死与致残的主要原因。,LOGO,根据2007年世界银行报道的年人均收入的诸国分类,共划分为4个层次,即:低收入国家935美元;中低收入国家9363705美元;中高收入国家370611455美元;高收入国家11456美元。从这4个层次的国家各抽取2个国家开展慢性病调查研究,低收入国家:坦桑尼亚、尼日利亚;中低收入国家:中国、印度;中高收入国家:巴西、俄罗斯;高收入国家:加拿大、英国。 8个国家相关主要慢性病数据2-1。从2-1中可以看出高收入国家的心血管疾病及肿瘤总计死亡比占所有慢性病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与之相反,低收入国家的心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的死亡人数之

14、和小于等于总慢性病死亡人数的15%,而孕期和围生期的营养不良情况的总计死亡人数甚为严重,坦桑尼亚、尼日利亚的分别达74%、69%。中高收入及中低收入国家的主要慢性病是心血管、肿瘤及慢性呼吸道疾病。,表2-1 2005年8月主要慢性病死亡构成比(%),LOGO,从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慢性病死亡情况看,见表2-2,中低收入以上国家的慢性病死亡人数构成比均超过70%,即使是低收入的国家,也达到42.75%,可见慢性病已成为影响大众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 2.我国慢性病流行现状 (1)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死亡总人数比例增加:据200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中国慢性

15、病报告,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资料表明,19912000年中国慢性病死亡的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已经有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数将近600万。,LOGO,表2-2 2005年不同收入水平国家慢性病死亡情况统计,LOGO,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达85.3%和79.5%。 慢性病患病人数明显增多:我国人口基数大,随着慢性病患病率不断增加,慢性病患病人数亦有明显增加。 根据我国曾进行的4次大规模高血压病率的人群抽样调查,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年及2002年患病粗率(%)分别为:5.11%,7.73%,13

16、.58%,及18.80%。2002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0%,按照2006年我国人口的数量与结构,估算目前我国有2亿高血压患者,即每10个成人就有2个患高血压,约占世界高血压患者总人数的1/5。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在2000年全球已有糖尿病患者1.51亿,而目前为2.85亿,按目前增长速度计算,到2030年全球将可能有5亿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已不再是发达国家所独有的“富贵病”,亚洲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已成为糖尿病的重灾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糖尿病人群数量占全球的1/3,使中国背负着极大的糖尿病负担。200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年龄标化的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则高达15.5%,几乎=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高血糖状态者,尤其严重的是我国还有60.7%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因而无法及早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LOGO,2007年钟南山院士等在“美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我国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流行病调查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