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5课件

上传人:lzz****sy 文档编号:141664251 上传时间:2020-08-11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5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5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5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5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5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5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5课件(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天净沙,次北固山下,观沧海,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

2、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 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 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 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 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写作背景:,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

3、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ji,临:,登临,以:,表示东临碣石的目的是观沧海,这是本诗的第一层,交代了观海的地点,显得很质朴。,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

4、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dn,sng,何:,多么,竦峙:,高高挺立,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是静态描写,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本诗的第三层,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这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小结:,本诗的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

5、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令”。,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现。,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词人画了一幅江南山村

6、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二十多岁组织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积极抗战。任职期间,曾多次上书朝廷,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土,不但未被采纳,反而遭到排斥和打击,被免职,闲居二十多年。开禧年间一度出任浙东抚使和镇江知府,不久又被弹劾落职,后因忧愤成疾而死。 辛诗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深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他推动了南宋词风的变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有稼轩长短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先以惊鹊写明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惊飞不定。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热,为下片

7、写雨伏笔。,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点明了季节是在夏天,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厚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在这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年景象,使之更为突出鲜明,也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上片写晴,下片写雨。这两句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词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只用七八个星星来暗示乌云布满天空。,“两三点雨”说明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xin,大雨将至,急忙避雨,本来很熟悉茅店的位置,一时竟找不到了,

8、可见词人刚才是怎样的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之中怡然自得,路转了一转,嘿,茅店不就在眼前吗?,“忽现”把夜行人急寻茅店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都表现出来了。,次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与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郁的情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平”与“一帆悬”既有实景之美,也有虚景之壮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哇露春意。时序的交替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

9、人顿生思乡之情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托雁儿飞过洛阳时替他一下家人。这两句紧承三联,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钱塘湖春行(七律)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理解,(772-846)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曾担任太子的老师,做官正直,深手受好评。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寺,因此号香山居士。他是唐代诗人创作中最多的一个,作品集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诗中大胆地批评时政,表现了人民的疾苦。生前将众多诗文自编为白氏长庆集。,白居易,诗,2

10、、本诗选取了哪几种景物来表现西湖风光的优 美的?,3、哪些词语写出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特点? 从所写的景物来看,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1、作者是怎样浏览西湖的?他的路线是怎样的?,5、诗歌要表达什么的感情 ?,骑马绕湖而行,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再到白堤,写莺燕花草,既有动物(鸟),又有植物。,初平、云脚、几处、早莺、暖树、谁家、新燕、 春泥、渐欲、才能。描绘早春之景。,4、结尾妙在何处?,佳句,妙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贵含蓄,意在言外,留给人们无限想象空间。,感情:,通过描绘西湖早春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 对西湖的喜爱之情,1、初步了解关于曲的知识。 2学习两首散曲的主要内容

1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跟,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简介作者。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2、,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九种景物,渲染悲凉的气氛,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寓情于景,表现了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纯用白描勾勒出多幅图景,极具艺术特色。曲的前三句只用了十八个字,便描绘了九种景物,第一句的枯藤、老树和昏鸦,构成了一幅苍凉图画。第二句写作者所见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幅画因为有人家而更有生气,流露出作者对此情此景的羡慕之情。第三个画面是:在西风劲吹的茫茫古道上,一头疲惫的瘦马在行进中。与“小桥流水人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至此,作者把这三幅画面又巧妙地组织在了一个大的图画当中,就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郊野风情,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夕阳西下”,天之将黑,千里奔波的游子,家在何处?作者没有说出,却只道“断肠人在天涯”,留给人无尽的想像。,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