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及居民心理特征及需求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41633607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7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及居民心理特征及需求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社会心理学及居民心理特征及需求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社会心理学及居民心理特征及需求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社会心理学及居民心理特征及需求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社会心理学及居民心理特征及需求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及居民心理特征及需求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及居民心理特征及需求PPT课件(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社会心理学,主讲:方成智 教授,.,2,提纲,一、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概述 二、人的需要及相关理论 三、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对策 四、人际关系的类型及交往法则 五、转型时期社会心理特征及群众工作应对 六、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心理特征及预防,.,3,一、社会心理学概述,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 1、什么是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4,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知,情,意,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等,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能力、气质、性格等,.,5,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

2、为一门独立学科。 130多年来,心理学发展迅速,出现了100多门分支学科,几乎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6,2、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生理学,哲学,心理学史,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个体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动物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宣传心理学,.,7,3、社会心理学概述 (1)定义 西方: 美国:奥尔波特(经典定义)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 前苏联:库兹明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不同水平上的交往。 日本:中村阳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中个体的行为。,.,8,国内: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

3、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 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9,(2)社会心理学研究三个层面: 微观的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学习以及个体之间的互相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 中观的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从众、社会助长、惰化等) 宏观的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10,.,11,诞生标志: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

4、导论。,.,12,二、人的需要及相关理论,1、需要概述 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一个人感到某种欠缺并力求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需要源于个体内部生理或心理上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需要一般可分为: 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13,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 的需要,基 本 需 要,成 长 需 要,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4,1、生理需要(physioloical need)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 2、安全需要(safety need)希望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和职

5、业安全是典型的安全需要。,.,15,3、归属与爱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esteem need) 在以上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产生的自己对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16,5、求知的需要(need to know)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aesthetic need)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

6、希望的人物的需要。,.,17,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由低到高,次序可以变化,有例外。 相对满足,愈往上百分比愈少 一定时期内,几种需要并存,一种占支配地位。 需要满足了,就不再是激励力量,.,18,.,19,三、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对策,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老龄化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 目前,从国情看,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急速上升,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3亿,占人口总数的10%,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20,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孤独、失落 老年人离退休后,接触社会少,信息量少,社会家庭角色改变,加之衰老,

7、沟通障碍,疾病困扰,经济负担重,生活自理能力差或不能自理,孤独,生活不规律,活动范围受限,生活单调乏味,心理上产生老而无用感,表现为沉默寡言、表情淡漠或急躁易怒。,.,21,2小心谨慎 重视准确,忽视速度。 做事稳打稳扎,不会轻易冒险。 3固执、爱唠叨 思维方式、价值观定型,不屈从别人的意见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 自我防卫、宣泄。,.,22,4怀旧 逃避现实,寻求自我心理平衡。 5、“返老还童” 幼稚化,语言与行为跟年龄不相称。 不拘小节、蛮不讲理、情绪激动、得理不饶人、过分好奇、挑剔食物等。 不必担心。儿童玩具同样适用老年人。,.,23,6、依赖心理 经济上依赖 生理上依赖 社交上依赖 7、

8、多疑心理 体弱多病、悲观,难以得到父母对子女般精心照顾,加重身心不适。 听力下降,常听错或误解别人意思,易多疑,影响自身心态平衡。,.,24,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1、依存需求。渴望生活上予以照顾与帮助,心理上尤其是情感上得到温暖与关怀。 2、自尊需求。 社会角色转变。 供养者被供养者,不希望被视为废人。 3、求助需求。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 如果没满足,就会忧郁、怨恨,产生不遗弃感觉。,.,25,老年人类型 1、较为乐观的一般老年人型 2、向上乐观型 3、杞人忧天型 4、摊牌取闹型 5、今不如昔型 6、有失落感,心理不平衡型 7、衰老知足型 8、怀疑一切型 9、身体状况较差型,生活条件一般 1

9、0、病重老人,.,26,2. 新时期老年工作策略 (1)重视老年人心理变化的积极发展方面。 (2)为老年人创造学习新技能的机会。 (3)让老年人保持与他人或事物的联系,感受到老有所为。 被单位留用工作,或在社区中做一些服务工作。或者种花养草、打牌、照顾孙子女、保持家中卫生或者在互联网上冲浪等。 (4)开展有创意的活动,鼓励和指导老年人适当改变自已的活动形态。,.,27,四、人际关系类型及交往法则,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分为: 情感性关系 工具性关系 混合性关系 在不同的关系类型中,遵循不同的交往法则。,.,28,情感性关系 通常存在于家人、亲密朋友之间,是一种长久,稳定的关系,它可以满足个人

10、在亲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人们本着“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需求法则”交往的。 平时家人之间,父母与我们交往中,只要他们力所能及,他们都会互相帮助,不求回报,只想对方开心就满足了。,.,29,工具性关系 在在于陌生人之间,是一种短暂的、不稳定的关系。人们与他人建立工具性关系的目的是发这种关系作为达到其他目标的手段或工具,通常按照“公平法则”交往。 例如:在商店里,我们付出金钱,售货员就给我们提供等价的商品,双方情感的需要很少,当他们不在商店相遇时,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相互问候。,.,30,混合性关系 界于情感性关系与工具性关系之间,双方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关系,如:亲戚、邻居、师

11、生、同学、同事等关系就属于混合性关系,人们通常遵循“人情法则”,这种法则注重均等与互惠。 双方都是彼此认识,有一定的接触,在亲戚交往中,双方都会有来往,有时候会互赠物品,当一方送物品给另一方,另一方一定会回赠一些东西,如果一方打破了这法则,会令他们的关系出现冲突,所以他们会遵循“人情法则”,.,31,赢得他人好感的方式 1、整饰自己 2、自我暴露 3、称赞 注意四个问题: 不要在对方认为你“有所求”时去称赞他; 不要在例行公事的场合过分称赞他; 必要时可由第三者传达称赞; 对有教养的人,称赞勿直截了当。 4、附和 注意三个问题: 比较紧要的事上附和,不要事无巨细而成为见风使舵,毫无主见和卑琐之

12、嫌; 在出现分歧或是非标准不明确时附和,效果最佳; 本来是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违背了当前的社会规范而遭非难时,附和会产生最佳效果。,.,32,五、转型社会心理特征及群众工作应对,转型社会是一个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历史阶段,这个“过渡性”的历史特质,决定了社会心理的复杂性、矛盾性和迷茫性,国民人格特征也趋于独立性、自主性和参与性。,.,3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正处在全面转型的关键阶段,党的群众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党掌握的各方面资源越来越丰富,贯彻科学发展观,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条件越来越有基础; 另一方面,许多党员干部却感叹,为群众做好事往往吃力不讨好,花钱买不了太平,有

13、时还引来一大堆不满,人们不愿相信政府,群众工作太难做。,.,34,最近,胡锦涛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注重做好群众工作。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宣传教育。”,.,35,1、转型社会的基本特征过渡性 (1)社会组织结构松散,公民社会尚未真正形成。 由于传统的户口、档案、单位权威的丧失,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人员流动、就业形式和方式多样化,以及信息时代信息爆炸引起的亚文化分合聚散和相应的分众化变动,使得传统的社会组织分崩离析,而新的社会组织虽然大量出现,但还没有找到一种适

14、合的社会存在形式,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作为一种基层社会的自治组织,是对传统计划体制的突破,但在现实中,其自治性质又往往受到传统体制的干扰,自治的功能与组织结构尚不成熟和完备,对基层社区各类人群功能性组合的能力还非常薄弱。,.,36,(2)社会操作规则紊乱,法制社会尚未成熟. 由于社会变革加速,新旧体制交替,传统的社会规则受到了冲击,而新的社会规则尚未形成或者还没有成熟,再加上法制不普及,民主化进程不充分,以及权力制约不健全,致使社会诚信大面积沦落,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假冒欺诈活动屡禁不止,权力腐败成为尖锐的社会问题。,.,37,(3)人文精神匮乏,精神支柱缺失。 转型

15、社会还是个精神世界大动荡的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不断交锋和冲突,传统的主流意识被滚滚而来的改革大潮冲刷,逐步出现了弱化和边缘化的危险。与此同时,适应时代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仍在成长过程中,思想的迷惘、精神的虚幻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随着商品社会的发展,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大行其道,市场主体的崛起唤醒了人们的个体意识,也淡化了传统的集体观念,社会行为短期化践踏着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人文精神缺失造成对弱势人群的漠视与歧视。,.,38,(4)转型期消极因素中孕含着社会进步的因素。 转型社会并不是一幅充满灰色、堕落、令人失望的图画,而是一首矛盾中不断痛苦前行的悲壮史诗。传

16、统的单一的社会结构被打破,给中国带来了活力和多样性的色彩,尽管新的社会结构还在失衡中震荡;个体意识的兴起,冲击了传统伦理社会的脉脉温情,但却为平等、公正的法制社会和契约社会奠定了人文精神的种子。传统的信仰体系在社会分化中受到了冲击,促使人们在精神支柱的寻觅中,探索更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家园。,.,39,2、转型期群众心理的变化 第一、从生活状态来看:他们徘徊在双重价值体系中,一只脚踩在新的价值世界中,另一只脚却还未从旧理念世界中拔出来。 他们生活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渗透和交流之中,往往为不同文化的价值取向所迷惑。例如,许多中年以上的中国人,既感谢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巨变,又对毛泽东时代的贫穷中的平等非常怀念;当代青年人既向往独立自主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又无奈地寄希望于自己的父辈关系进入社会上层圈子。这种生活状态蔓延到社会层面,我们到处可以看到先进与落后并存,文明与愚昧共生,城市的摩天大楼旁赌场、洗脚店生意兴隆,现代的信息高速公路上欺骗和造丑炒作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