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课-就业心理调试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632630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5.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就业指导课-就业心理调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就业指导课-就业心理调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就业指导课-就业心理调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就业指导课-就业心理调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就业指导课-就业心理调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就业指导课-就业心理调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就业指导课-就业心理调试课件(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淮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 周华胜 2011年4月,本专题主要内容,一、正确认识今年的就业形势,就业现状,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比去年(2010年)增加了约30万;但今年的就业形势比去年较为乐观。一方面,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效力将进一步显现,国家经济转型和调整结构得到深入推进,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得以继续延续并全面落实;另一方面,我国在2010年基础上,继续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包括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等,2011年总体就业形势,去年过来我院参加首场大型招聘会中有雨润集团、阜阳未来学校等26家单位招聘生物科学专业或园

2、林专业,提供有100多个岗位。 今年我校举行的大型招聘会中有江苏汉阔生物有限公司、上海东方激光教育中心等30家单位招聘140多生物科学或园林专业岗位。 通过以上数据可看出,我系应届毕业生数基本一样的情况下(去年生物科学95、园林44、合计139;今年生物科学100、园林48、合计148),今年的就业形势比去年好了很多。,我系今年就业形势,二、大学生就业的一般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的一般心理问题,(一)焦虑心理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面对职业选择,同学们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职业期望过高,只求好单位;希望尽快落实就业单位,急于求成;心存侥幸,幻想不付出努力而获

3、得称心的工作;为即将到来的困难忧心忡忡;不少大学毕业生时常焦躁、忧虑、困惑、恐慌等,这是典型的焦虑心理。,案例女大学生半年内应聘52次未果三次试图自杀,济南某高校大四学生蓉蓉是个漂亮的女孩,是校学生会副主席、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可谁也没想到,这么一个优秀的女大学生,半年内应聘52次未果,在就业的压力下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三次试图自杀,目前正在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接受治疗。因“求职未果”而试图自杀的现象虽属个例,但大学生“就业焦虑”不容忽视。(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专家点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一些焦虑、抑郁的情绪是正常的,轻度的焦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激发潜能,使自己产生紧迫感,从而更努力地寻

4、找就业机会。可是一旦焦虑过度,上升到“焦虑症”就应该及时给予关注和心理干预,以免病情加重,导致过度失望带来的郁闷和焦虑,产生过激行为。,案例心急吃不到热豆腐,我系生物科学专业某女生是2010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常常泡在自习室和图书馆,极少参加班级活动和社团活动。主要目的是考研,但是由于心态不够成熟,10年1月报考研究生没有考上,在10年实习和学校召开的大型招聘会期间,把希望和目标寄托在11年一月份的考研上面。于是没有出去找工作,在学校附近租了个房子继续考研。由于是半学习状态,在11年1月份的研究生考试中又失利了。,在前一段时间里,考研成绩出来了,结果已经知道,该生选择了找工作。由于没有任何工作

5、经验,同时已经不是应届毕业生,工作就更难找了。她前一段时间到了杭州一家生物制药公司搞销售工作,工作了一个星期,由于工作辛苦,又对销售不太感兴趣,她辞职了,又想着来年报考研究生。但是现在又放弃了这一目标(根据她的说法,研究生毕业后一样得工作,还不如现在先工作,到时有机会再读研),开始找工作,在网上不断地投简历,当有单位打电话过来时,由于投的单位太多,所以还要根据电话号码上网查看是那家企业应聘的是什么职位,就这样忙乎了一个星期,几乎每天要跑去两个单位参加面试。应聘了一个星期后没有回音,以为没有希望了,她又回到了安庆老家。当有就业单位给其电话要求其上班时,已经无法联系到她了。,点评,该生是性格太急,

6、而且心态不稳。大学期间就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害怕找不到工作而把希望寄托在考研上面。考研究生并不是适合每个学生的,有的时候考研只是成了一个不去找工作不去面对现实的借口。另外该生在找工作是病急乱投医,什么都投,在选择工作时一定要选择和自己能力相符合、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岗位,岗位不要跨度太大,另外也要选择自己愿意去尝试的工作,否则是虽然不断的面试但是不一定有很满意的结果的。,大学生就业的一般心理问题,(二)失落心理 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总会诱发挫败感,失落感。,案例期望值过高,同样是我系2010届园林专业一男同学,直到今年3月份他还未落实

7、工作单位。去年毕业前,该名同学立志考研,并且立志报考的是清华大学,但在考研前两个星期,该同学放弃了考研,说“感觉自己的实力考不上清华大学,不想考了,其他学校又不想考,所以不考了”,他这一决定做出来后就过来找我,说要找一个一个月就能赚5000-6000元的工作;他毕业前的几天正好淮南一所学校要他,专业也较对口,又是在淮南市区,然而,他工作三个月之后就辞职了,给我的答复是“一个月1000多2000块钱太少,想到大城市发展”。,点评,该同学的思想在当前毕业生的择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同学期望值过高(无论是考研还是期望工资),现在不少毕业生过于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最低的期

8、望也是在省会中心城市。他们只注重经济文化发达、工作环境优越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才济济、相对过剩的一面,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甚至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而导致主观愿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大学生就业的一般心理问题,(三)矛盾心理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心理冲突,因而产生种种矛盾的心态:他们希望自主择业,但又不愿意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竞争的勇气;胸怀远大理想,却不愿正视眼前现实;重事业、重才智的发展,但又在实际价值取向上重物质、重利益;对自我抱有较充足的信心,但在遇到挫折之后,又容易自卑;既崇尚个人奋斗、自我价值实现,又有较强的依赖感等等,许多大学生在择业中十分迷惘困惑,

9、形成心理上的矛盾冲突。,案例吊在半空只有啃老,我本科一位男同学,上学时家里条件不错,由于从小没吃过苦,所以不愿意找与我们专业相关的工作(建筑类工程管理),毕业前他就立志考研或考公务员,由于外语成绩差几分,所以没能如愿。于是,他下决心考公务员,但是,谈何容易?连考三年,第一年、第二年,明明感到成绩不错,就是没有上线,第三年倒是获得了面试,但是,不过是多当一回分母而已,最终,公务员的梦还是没有实现。可他还是不甘心,不肯脚踏实地去找工作,他认为打工就是地狱,公务员才是天堂,既然与天堂也只差一步,那就不能心甘情愿进入地狱,就这样,将自己吊在半空中,不上不下,天堂不知何年有望,啃老倒是已成现实。,点评,

10、把事情理想化,求高薪资是年轻人择业的盲点。年轻人还是要以提高自身素质为前提,不要盲目追求利益,理想也需要有能力来实现。作为大学生来说,自己的职业还是一片空白,首先要为自己定下目标,该往什么方向发展,对与选择工作也就是要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目标。 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应该把金钱当作好工作的首要标准,要做的是更快的提升自身素质,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对丰富自己工作经历能打下良好基础。等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再打破金钱与理想的平衡也不迟。,大学生就业的一般心理问题,(四)嫉妒心理 择业中的嫉妒心理使得自己与他人关系疏远,人际关系逐渐冷漠,从而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因此,择业中的嫉妒心理有很大的危害性。,案例嫉妒让人

11、忧,我毕业前为了找工作,到杭州浙江大学参加招聘,在杭州呆了有一个多月时间,碰到这么一件事。有一位男同学,他是浙江大学营销专业毕业生,又辅修了管理学第二学位,凭借他自己这么好的条件和他自己的努力,他顺利得到了一份待遇优厚、有名外企的工作机会,同学们也都很羡慕他。他也以为胜券在握,于是就回家游玩去了。但是他没想到,由于外企对应聘人员的性格以及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比较看重,虽然他通过了笔试和面试,但用人单位出于谨慎,还是打电话到他的宿舍调查情况。他当天不在(回家了),寝室里的一名同学接了电话。这名同学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看到他找到了这么好的单位,心理有些失衡。在用人单位问及他平时表现如何的时候,这名

12、同学在电话中说:“我们对他不太了解,他不怎么和我们说话和交往。”用人单位由此感觉他可能在性格上存在一些问题,最终放弃了对他的录用,一直没有再和他联系。等了两个月后他联系的单位HR,才知道原因。,点评,嫉妒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心胸狭窄,虚荣心太强,名利思想太严重等,实质上是自私的表现。嫉妒心是就业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要它主要靠加强自我修养,提高道德水平来克服。如果体察到自己有嫉妒心,就要通过自我意识的控制、调节,及时把这种不良意识排除在自我人格之外。如果别人在某些方面确有优势,而自己明显不足,就要坦然对待,审时度势,下决定去超越,或转移竞争方向,在其他 方面

13、努力做出成绩。,大学生就业的一般心理问题,(五)攀比心理 在就业工作中,由于每个人的能力、性格、生活背景、所遇到的机遇的不同,因而在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但有的同学争强好胜,虚荣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以至于形成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忽视对自我缺乏客观认识,而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攀比。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碰壁。,大学生就业的一般心理问题,(六)从众心理 将多数人的意见当成评价自己的依据是从众心理的一个特征。当一个人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做出与周围的人相一致的行为时,他就会觉得,他便容易为这个群体所接受,他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个群体,因而便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其实,这种从众行为忽略

14、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自己的兴趣与特长,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独立意识。,案例人云亦云反耽误自己,我原毕业学校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专业一男同学。毕业时,几位与他关系好的同学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决定到软件企业去工作。于是,他们纷纷行动,很快与几家公司签了约。小张深知自己的性格和身体条件(他不能长时间面对电脑)不适于从事软件企业的工作,但几个朋友都去了,他想,自己不去不是显得太懦弱了吗?于是,他也和一家中型的软件公司签了约,同时拒绝了一份自己比较适合的当计算机老师的工作。但是,工作没几个月,他便觉得自己实在无法适应单位长时间的面对计算机的工作方式,而且自己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因而他感到压抑,情绪低落。最后

15、,他还是决定找 所学校当老师。,点评,我这位同学择业过程中,之所以遭遇挫折,关键是因为他存在严重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个人由于受到来自某个团体的心理压力,而在知觉、判断、行为方面做出与众人趋于一致的行为。当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是“别人都这么做,所以我也得这么做”的时候,他的行为就是从众行为。首先,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其次,在生活中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增强自信心;第三,要充分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大学生就业的一般心理问题,(七)自卑心理 一些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偏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能力等,对自己缺乏自信。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得缩手缩脚、言行拘谨,甚至悲观失望、不思进

16、取,不敢参与市场的激烈竞争,从而错失良机。,大学生就业的一般心理问题,(八)自负心理 有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价过高,择业条件苛刻,形成自负心理。他们往往自我评价过高,高估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的大学毕业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案例自负而失败,我系即将毕业的某同学口才不错,能力也很强。前一段时间有一家无论是待遇还是工作环境、工作条件都挺不错的单位让我们推荐比较优秀的毕业生到该单位,当时郭老师推荐了几位同学,其中包括上述的同学。面试时,该同学与用人单位代表面谈(回答面试问题)时自我感觉良好。但,当面试官问及“你对这次面试还有什么疑问?”时,他就滔滔不绝的对该单位的管理存在问题进行了猛批,还对这次面试的安排提出了批评,最后自我感觉很优秀的问到“像我这样的毕业生过来你能开多少钱一个月?”,面试之后,他就被用人单位毫不犹豫地拒之门外。,点评,该同学的失败是典型的自负心理造成的。自负在心理学上指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从而失去自知之明。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不少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总是自以为是;自负自傲,自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