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碰撞中动量的变化规律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615135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探究碰撞中动量的变化规律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实验探究碰撞中动量的变化规律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实验探究碰撞中动量的变化规律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实验探究碰撞中动量的变化规律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实验探究碰撞中动量的变化规律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探究碰撞中动量的变化规律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探究碰撞中动量的变化规律课件(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标定位1.明确探究物体碰撞中动量变化规律的基本思 路.2.掌握直线运动物体速度的测量方法,猜想与假设 为了使问题简化,这里研究两个物体的碰撞,且碰撞前两物体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这一直线运动 设两个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1、m2,碰撞前的速度分别为v1、v2,碰撞后的速度分别为v1、v2,如果速度与我们规定的正方向相同取正值,相反取负值 根据实验求出两物体碰前动量pm1v1m2v2,碰后动量pm1v1m2v2,看p与p是否相等,从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 (1)如何保证碰撞前后两物体速度在一条直线上 (2)如何测定碰撞前、后两物体的速度 实验案例气垫导轨上的实验

2、 气垫导轨、气泵、光电计时器、天平等 气垫导轨装置如图1所示,由导轨、滑块、挡光片、光电门等组成,在空腔导轨的两个工作面上均匀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小孔,向导轨空腔内不断通入压缩空气,压缩空气会从小孔中喷出,使滑块稳定地漂浮在导轨上(如图2所示,图中气垫层的厚度放大了很多倍),这样大大减小了由 摩擦产生的影响,图1 (1)质量的测量:用_测量 (2)速度的测量:用_测量 图2,天平,光电计时器,实验步骤 1如图2所示调节气垫导轨,使其水平是否水平可按如下方法检查:打开气泵后,导轨上的滑块应该能保持静止 2按说明书连接好数字计时器与光电门 3如图3所示,把中间夹有弯形弹簧片的两滑块置于光电门中间保持静

3、止,烧断拴弹簧片的细线,测出两滑块的质量和速度,将实验结果记入设计好的表格中,图3,4如图4所示,在滑块上安装好弹性碰撞架将两滑块从左、右以适当的速度经过光电门后在两光电门中间发生碰撞,碰撞后分别沿各自碰撞前相反的方向运动再次经过光电门,光电计时器分别测出两滑块碰撞前后的速度测出它们的质量后,将实验结果记入相应表格中,图4,5. 如图5所示,在滑块上安装好撞针及橡皮泥,将装有橡皮泥的滑块停在两光电门之间,装有撞针的滑块从一侧经过光电门后两滑块碰撞,一起运动经过另一光电门,测出两滑块的质量和速度,将实验结果记入相应表格中,图5,6根据上述各次碰撞的实验数据寻找物体碰撞中动量变化的规律 气垫导轨实

4、验数据记录表 实验结论:碰撞前后两滑块的动量之和保持不变,典例分析 【例1】(2014课标)现利用图6(a)所示的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在图(a)中,气垫导轨上有A、B两个滑块,滑块A右侧带有一弹簧片,左侧与打点计时器(图中未画出)的纸带相连;滑块B左侧也带有一弹簧片,上面固定一遮光片,光电计时器(未完全画出)可以记录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图6 实验测得滑块A的质量m10.310 kg,滑块B的质量m20.108 kg,遮光片的宽度d1.00 cm;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f50.0 Hz. 将光电门固定在滑块B的右侧,启动打点计时器,给滑块A一向右的初速度,使它与B相碰碰后光电计时器显示的

5、时间为tB3.500 ms,碰撞前后打出的纸带如 图(b)所示,【例2】某同学利用气垫导轨做“探究碰撞中的动量变化规律”的实验,气垫导轨装置如图7所示,所用的气垫导轨装置由导轨、滑块、弹射架、光电门等组成 图7 (1)下面是实验的主要步骤: 安装好气垫导轨,调节气垫导轨的调节旋钮,使导轨水平; 向气垫导轨通入压缩空气;,接通光电计时器; 把滑块2静止放在气垫导轨的中间; 滑块1挤压导轨左端弹射架上的橡皮绳; 释放滑块1,滑块1通过光电门1后与左侧固定弹簧的滑块2 碰撞,碰后滑块1和滑块2依次通过光电门2,两滑块通过光电 门后依次被制动; 读出滑块通过两个光电门的挡光时间分别为滑块1通过光电 门

6、1的挡光时间t110.01 ms,通过光电门2的挡光时间t249.99 ms,滑块2通过光电门2的挡光时间t38.35 ms;,测出挡光片的宽度d5 mm,测得滑块1(包括撞针)的质量 为m1300 g,滑块2(包括弹簧)质量为m2200 g; (2)数据处理与实验结论: 实验中气垫导轨的作用是: A._, B_ 碰撞前滑块1的速度v1为_m/s;碰撞后滑块1的速度 v2为_m/s;滑块2的速度v3为_m/s;(结果保留 两位有效数字)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本实验,同学们可以探究出碰 撞前后系统的总动量和总动能如何变化?通过对实验数据的 分析说明理由,a_;b._ 答案A.大大减小了因滑块

7、和导轨之间的摩擦而引起的误 差B保证两个滑块的碰撞是一维的 0.500.100.60 a.系统碰撞前、后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之和不变 b碰撞前后总动能不变,【例3】(2014松原高二检测)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做“探究碰撞中动量变化规律”的实验:在小车A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A使之做匀速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B相碰并粘合成一体,继续做匀速运动他设计的实验具体装置如图8所示,在小车A后连着纸带,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频率为50 Hz,长木板下垫着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 图8,(1)若实验已得到的打点纸带如图9所示,并测得各计数点间距(标在图上),则应该选_段来计算A的碰撞前速度;

8、应选_段来计算A和B碰后的共同速度(选填“AB”、“BC”、“CD”或“DE”) 图9,(2)已测得小车A的质量mA0.40 kg,小车B的质量mB0.20 kg.由以上测量结果可得:碰前mAvA_kgm/s;碰后:(mAmB)v共_kgm/s. 由此得出结论是_ (本题计算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1)BCDE(2)0.4200.417结论见解析 解析(1)小车碰前做匀速直线运动,打出纸带上的点应该是间距均匀的,故计算小车碰前的速度应选BC段CD段上所打的点由稀变密,可见在CD段A、B两小车相互碰撞A、B碰撞后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打出的点又是间距均匀的,故应选DE段计算碰后的速度,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