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眼视光初始检查讲义教材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567014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眼视光初始检查讲义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第三章眼视光初始检查讲义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第三章眼视光初始检查讲义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第三章眼视光初始检查讲义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第三章眼视光初始检查讲义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眼视光初始检查讲义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眼视光初始检查讲义教材(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眼视光初始检查,张敏,复习,OD OS OU D N VAsc VAcc PH PHNI VAsc OD:1.0+ OS:1.2- D VAcc OD:0.3+ 0.5PH OS:PHNI,一、调节集合 二、双眼视觉功能 三、眼外肌测量 四、视野检查 五、色觉检查 六、瞳孔检查,(一)调节的产生,负反馈: 通过动态反应来减少引起这一反应的刺激的过程。 正反馈? 通过动态反应来加强引起这一反应的刺激的过程。,(一)调节的产生,调节的神经冲动通过负反馈获得。 正视眼由远视近处目标时,像在视网膜上离焦,产生模糊斑,诱发调节机制,大脑发送指令到神经,神经冲动作用于睫状肌,使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

2、凸,调节形成,使离焦变小、模糊斑变小、物像变清晰。,(二) 调节基本参数及其意义,1、调节需求和辐辏需求 调节需求:处于特定距离上的物体被人眼看清所需的调节量;眼主点至外物距离(m)的倒数,临床上以眼镜平面为起算点,单位为屈光度(Diopter,D)。 为看清人眼前67cm处物体,所需调节为多少?,1、调节需求和辐辏需求,辐辏需求:两眼转动中心连线至外物距离(m)的倒数与双眼瞳距(cm)的乘积。单位:棱镜度()。 转动中心距离角膜14mm。,1、调节需求与辐辏需求,距离1m,PD为60mm者: 调节需求为1D,辐辏需求为5.8 。 距离0.5m,PD为64mm者: 调节需求为2D,辐辏需求为1

3、2.1 。,2、调节幅度,调节远点:当调节完全放松时,与视网膜共轭的一点。 调节近点:当充分调节时,与视网膜共轭的一点。,调节幅度(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调节远点和调节近点之间距离的屈光度表示。 调节幅度=1/近点距离-1/远点距离 调节幅度=注视近点的屈光力+(屈光不正度),近视-4.00D,能看清的最近视标距离为10cm,求调节幅度? 解:调节远点:1/4=0.25m=25cm=0.25m 调节近点:10cm=0.1m 调节幅度=1/0.1-1/0.25=6D,3、调节幅度的测量方法,(1)移近/移远法 (2)负镜片法 (3)动态检影法,(三)调节幅度检测

4、的影响因素,1、单眼和双眼测量 单眼测量启动反应性调节 双眼测量启动反应性调节和集合性调节 双眼测量结果大于单眼测量结果,(三)调节幅度检测的影响因素,2、视标大小 较大视标所测调节幅度增大,较小视标所测调节幅度减少。 3、年龄 调节幅度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下降的趋势。 计算公式:,(四)调节的分类,1、张力性调节 2、集合性调节 3、近感知性调节 4、反应性调节,1、张力性调节,人眼在无任何视觉刺激情况下的一种静息调节状态,约1.5D。 睫状肌的张力 长时间近距阅读后闭目养神时,仍存在张力性调节,视远物后可放松张力性调节。,2、集合性调节,视近三联动:调节、集合和瞳孔缩小。 眼球会聚诱发调节产生

5、。 眼球散开诱发调节放松。,3、近感知性调节,由于心理感知视标不断移近或观察视标的器械在近处,而产生的调节反应。,4、反应性调节,视网膜的模糊像诱发调节机制产生调节,使视网膜模糊像在调节的作用下往清晰方向发展。,思考题,移近法和负镜法测量调节幅度有何差异?,二、双眼视觉功能,双眼视:外界物体被双眼感知,并在双眼视网膜上成像。 融像:感觉融像和运动融像 感觉融像:将双眼的感觉信息结合,形成单一像的能力。 运动融像:使双眼保持物像匹配一致的能力。,感觉融像和运动融像的关系,感觉融像: 立体视和Worth四点 运动融像: Herschberg、Cover test 和NPC,三级视功能,1、同时视觉

6、 2、融像 3、立体视,同时视觉:双眼同时看到物体,并非融像。 重叠:双眼不仅可以看到不同的物像,还可以在同一位置感知两个像。,平面融像,融像:落在双眼视网膜上的像有相同的细节,也有不同的细节,但无深度知觉。,立体视,立体视,立体视差阈值:即立体视锐度,是双眼视差的最小辨别阈值。受光照强度、测试时间等许多因素影响,因检查方法而各异。一般认为60秒为正常 。 正常立体视锐度,中心凹为60,黄斑立体视为80200,周边立体视为400800,双眼视差与立体视觉,双眼视差 :当双眼视物时,左右眼视物范围不同,远近位置不同,其刺激左右眼视网膜的点并非对应点,存在位置差异。,双眼视差,设注视点为M,它在两

7、眼视网膜的成像分别为m1和m2。当注视M点时,其它物点A、B也会在视网膜上成像,分别为a1、b1和a2、b2,左右相应像点分别到相应视网膜中心凹的横向弧长之差,称为生理视差。 双眼视差通常表示为两物体所形成的集合角的差值:b1Bb2- m1Mm2,三、 眼外肌检查,眼外肌:内外直肌、上下直肌和上下斜肌,1、眼外肌作用表,2、单眼运动,主动肌:眼球向某一方向运动时,起主导作用的肌肉。 协同肌:当眼球向某一方向运动时,除主动肌之外,起辅助作用的肌肉。如:向上转时,上直肌是主动肌,下斜肌是协同肌。 拮抗肌:与主动肌作用相反的肌肉。如内外直肌,上下斜肌为拮抗肌。,协同肌和拮抗肌,3、双眼运动,同向运动

8、与异向运动 配偶肌:当双眼共同运动时,使双眼向同一方向运动的一对眼外肌。 例如:向右侧注视时,右外直肌与左内直肌为配偶肌。,6对配偶肌,隐斜视:双眼注视时,在融像聚散的作用下,双眼能保持同时注视同一物体的状态。 斜视:在正常注视状态下,无法双眼同时注视;物像落在视网膜非对应点上,出现复视,导致抑制。,斜视,4、眼外肌的神经支配,动眼神经 外展神经 滑车神经,四、视野检查,(一)概念: 视野:眼固视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 中心视力:眼所注视的那一点,代表黄斑中心凹的视力,约占视野中央5范围。 中心视力以外的视力又称为“周边视力”或“视野” 。,正常视野,1、正常视野的范围:上方54,下方74 ,

9、鼻侧65 ,颞侧91 。 2、除生理盲点外,全视野内各部位的光敏感度均正常,无下降区和暗点。 3、生理盲点位于注视点颞侧15.5,水平中线下1.5。,正常视野,(二)视野检查方法,1、对照法 2、平面视野计 3、弧形视野计 4、自动视野计,1、对照法,以检查者的正常视野与受检者的视野作比较,以确定受检者视野是否正常。 相对而坐,先右后左 双眼在同一水平 彼此相距4060cm 被检查者整个检查过程注视检查者双眼 教育 报告,2、平面视野计,动态视野检查 黑色无反光布屏,六个相间5的同心圆,中央为白色固视点。 12mm大小白色视标。 12m检查距离。 检查中央30 和中央 15 的视野范围。,2、

10、平面视野计,视野异常,3、弧形视野计,动态视野检查 半径为33cm的半环弧形板 视标从周边向中央缓慢移动,从看不见到看见,再到视标消失。 记录视野区和盲点,弧形视野计,自动视野计,视野异常,五、 色觉检查,(一)颜色的基本特征 (二)颜色的视觉理论 (三)色觉异常,(一)颜色的基本特征,颜色是不同波长(380760nm)的光引起的一种主观感觉,是观察者的一种视觉经验。最敏感点约在555nm的黄绿色区。视网膜中视锥细胞是色觉的感受器。 人眼不但能辨别物体的大小、形状,且能辨别各种颜色。这种辨别颜色的能力,叫做颜色视觉,通称色觉。,颜色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如记忆、对比等),称为心理

11、颜色。 颜色的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色调:,是颜色彼此区分的特性。可见光谱中,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在视觉上表现为不同的色调,如绿色(545nm)、黄色(580nm)等。,饱和度: 是指颜色的纯度;即通常所谓的颜色的深浅。可见光谱中各种单色光是最饱和的颜色。当光谱色掺入的白色成分越多,就越不饱和。,亮度: 是指颜色的明暗之别,光谱色在黄色附近最亮,红色和紫色两端最暗。 颜色中掺入白色则亮,掺入黑色则暗。,(二)颜色的视觉理论,1、Young-Helmholtz学说三色学说 1802年,Young根据红、绿、蓝三原色可以产生各种色调及灰色的颜色混合规律,假设视网膜上的感觉神经纤维有三部分组成,每

12、一部分的兴奋都可以引起一种原色的感觉。,1862年,Helmholtz补充了Young的学说,认为视网膜有三种神经纤维,对光谱中的某一波长,三种纤维都有其特定的兴奋水平,三种纤维不同程度的同时活动产生相应的色觉。 红和绿纤维的兴奋引起橙黄色的感觉,绿和蓝纤维的兴奋引起蓝紫色感觉。,近代研究证实:视网膜存在三种分别对长波(红)、中波(绿)和短波(蓝)敏感的视锥细胞,分别是:L-视锥细胞、M-视锥细胞和S-视锥细胞。 优点:较充分地解释颜色的混合现象。 缺点:不能满意地解释色盲现象。,2Hering学说,Hering学说又名四色说。 Hering(1878)观察到,颜色现象总是以白黑、红绿、黄蓝这

13、种成对的关系发生的,因而假定视网膜上有白黑、红绿、黄蓝三对视素(光化学物质);此三对视素的代谢作用包括通过破坏(异化)和合成(同化)两种对立过程。,当白光刺激时,可破坏白黑视素,引起神经冲动,产生白色感觉;无光线刺激时,白黑视素合成,引起神经冲动,产生黑色感觉。 红绿视素 黄蓝视素 人所感知的色觉是三种组合或破坏共同作用的结果。,该学说认为色盲是缺乏一对视素(二色觉)或两对视素(全色盲)的结果。,3近代的“阶段学说”,在视网膜内有三种感色锥体细胞,分别对红、绿、蓝三种色光敏感 将“三色学说”与“四色学说”统一起来。,色觉的产生过程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视网膜视锥细胞层阶段,视网膜的三种锥体细

14、胞选择吸收光线中不同波长的光辐射,分别产生相应的神经反应,同时每种感色锥体细胞又单独产生黑和白反应; 第二阶段是信息传送阶段,即在颜色信息向大脑传递过程中,不同颜色信息再重新组合、加工,形成 “四色应答密码”,最后产生色觉。,学说对色觉异常的解释为: 红色盲是由于感红锥体细胞的缺如,其结果是R/G机制不能活动,亮度通道由R+G+B变成G+B,故在光谱的长波端出现亮度感觉的障碍。 绿色盲是由于R/G缺如,其亮度通道不受影响,故其亮度感觉曲线与常人无异。,(三)色觉异常,因遗传或后天眼病引起辨色力较差或丧失的现象称为色觉异常。 例:道尔顿 分类:先天性色觉异常和后天性色觉异常。,先天性色觉异常,X

15、性连锁的隐性遗传 患病率:男性:6 女性:0.5 根据感光细胞的种类可分为三种色觉异常:三色视者、二色视者和一色视者。,三色视者 异常三色视者也有三种色感光细胞,只是敏感光谱发生了偏移,他们对色调的辨别能力下降,又称为色弱。,色弱:有红色弱(第一型色弱)、绿色弱(第二型色弱)、蓝黄色弱(第三型色弱)和红绿色弱等,以红绿色弱为多见。 红绿色弱对红绿色感受力差,照明不良时,其辨色力接近于红绿色盲;如果物体颜色深而鲜明,以及照明度好时,其辨色力接近正常。,二色视者 视网膜上只有两种色感光细胞。 红色盲:又称第一型色盲,缺少对红光敏感的L-视锥细胞。对红色及其补色(青绿色)都不能分辨。看光谱时,感到红

16、色端显著缩小,而呈灰色。对绿色感觉也不正常。 绿色盲:又称第二型色盲,缺少对绿光敏感的M-视锥细胞。对绿色及其补色(红紫色)都不能分辨。看光谱时,不能分辨红、绿色,但红色段并不缩短。光谱中最明亮处为橙色段,而将绿色段看成一中性带,无颜色感觉。由于绿色盲与红色盲性质接近,因此常合称为红绿色盲。,黄蓝色盲:又称第三型色盲,缺少对蓝光敏感的S-视锥细胞。较少见。看光谱时,不能看出黄和蓝紫一段,而且该色段缩短,把光谱中黄色及蓝色紫色段均看作为中性无色带,光谱中最明亮处仍为黄色段。 从0-19的数字,每个数字由带颜色的栏隔开,每个数字的背景都是不同的,那么色盲又会看到什么呢?在他们眼里,0-5这一段是统一的,中间没有任何栏隔开,10-15的情况也是一样,一色视者 一色视者是完全的色盲又称为全色盲,患病率约为0.0020.003。光谱上没有色调,只有一条不同的明暗的灰带,只能根据明度辨认物体。分为两种: 视杆细胞性全色盲:视网膜缺少视锥细胞或者视锥细胞功能完全丧失,主要依靠视杆细胞起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