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运动规律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566912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6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阳运动规律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太阳运动规律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太阳运动规律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太阳运动规律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太阳运动规律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阳运动规律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阳运动规律课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太阳视运动规律,越崎中学 赵兴利,早晨,傍晚,太阳运动轨迹,头顶,正午,常考点归纳:,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二分日全球太阳东升西落,北半球夏半年时,全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南半球夏半年时,全球太阳东南升西南落,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太阳最高时在正南,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太阳最高时在正北,赤道上,每天东升西落,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北/正南升,正北/正南落。,太阳运行路线图的判读,当地地理纬度: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A点:太阳上中天;达到正午太阳高度; 地方时为12点; 位于正南方向,日出日落方向,白昼长短,对任一地而言:太阳轨迹是平行的,1、太阳周日运动过程中的位

2、置问题: 北半球大多数地方冬半年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从西南方向落下;夏半年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正午时太阳在正南方向。南半球大多数地方太阳升落方向与北半球相反。春秋分时,东升西落。,无极昼/无直射地区,太阳直射点A的纬度为时,刚好出现极昼现象的地方B,其 纬度为(90),此点(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H90AB两点的距离90(90)=2。,理论,0,24,知识探究一,角度的取值范围,046052,该点位于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上, 即:某日出现极昼的最低纬线 注意:不一定为极圈,有极昼地区,h,H,例题,460,下图为某地某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图,当太阳位于视运动路线上 A点时,北京时间为

3、6时,回答:,A,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230N 1500W,2此国家是,俄罗斯,2,2,440,8,14,20,左图为北半球某地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回答,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的地理纬度,220N,680N 900E,太阳高度,时间,2、北极点上太阳总在其正南方向,且物影总是指向正南方向;南极点相反。,如在北极出现极昼期间看太阳升落情况,太阳终日不落,而且高度基本不变。,极点,极点,右图为北半球甲、乙两地某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图”p69 1、 甲的地理纬度为 A23026N B 66034N C 220N D 900 N 2、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A220 B 110 C 440

4、D 680 3、悉尼该日太阳升起的方向是 A东北 B 东南 C 正东 D 正北,圆O为地平圆,箭头为太阳视运动方向,角1=角2=220,回答:,例题,规律: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的纬度数。,【例题2】下图是赤道及以北地区三地夏半年某日的太阳高度日变化过程(h是已知数),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A地的地理纬度是 。 (2)这一天B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为 。 (3)C表示的地方时是 。 (4)这一天地球上出现极昼现象的地区是 。 (5)A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的取值范围是 。,90N,2h,12时,北纬(90h)0及以北地区,00h23026,答案: (1)90N (2)2h (3)12时

5、 (4)北纬(90h)0及以北地区 (5)00h23026,26.夏至日,北京(40N、116E)当地看到太阳升落的视运动轨迹示意图为图8中的,晨线和经线重合,纬线和太阳光线平行 太阳在晨线正东方,在昏线的正西方 故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太阳直射赤道(春秋分日),晨线和经线不重合,纬线和太阳光线不平行 太阳在晨线东北方,在昏线的西北方 故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北半球(夏半年),晨线和经线不重合,纬线和太阳光线不平行 太阳在晨线东南方,在昏线的西南方 故太阳东南升,西南落,太阳直射南半球(冬半年),正午日影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成反比。 正午日影方向:直射纬线以南向南; 直 射纬线以北向北; 有极夜的地区正午无日影。 半夜0点日影:出现在极昼地区。 日影方向:与太阳位置相反。,日 影,直射点纬度正午日影缩短为零,一天中,正午日影最短,日出日落 时(即晨昏线上)日影最长。,此时日影朝北和朝南的地方是哪里?,直射点所在经线上,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此时日影朝北, 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和经线OB段(包括极点)日影朝南,此时北京天安门广场旗杆的影子朝向何处?,西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