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基础知识知识讲解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565045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2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基础知识知识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第七章 基础知识知识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第七章 基础知识知识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第七章 基础知识知识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第七章 基础知识知识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 基础知识知识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基础知识知识讲解(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基 础 知 识,目 录,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P4 第一单元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P5 第二单元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P10 第三单元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P20 第四单元 就业与失业P24 第二节 劳动法P32 第一单元 劳动法的体系P33 第二单元 劳动法律关系P40 第三节 现代企业管理P44 第一单元 企业战略管理P45 第二单元 企业计划与决策P45 第三单元 市场营销P59,目 录,第四节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P67 第一单元 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P68 第二单元 工作团队的心理与行为P75 第三单元 领导行为及其理论P79 第四单元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测量

2、技术P83 第五节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P88 第一单元 人力资源的基本理论P89 第二单元 人力资源开发P98 第三单元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P104,第一单元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其具有如下属性: 其一,相对稀缺性; 其二,绝对稀缺性; 其三,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二、效用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是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利润最大化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突出了效用的货币收益方面,而忽略掉了非货币收益方面。,三、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在同一市场,则是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对立和适应。 供给与需求的选择反映为按照一定的价格实现商品的交换。 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的运动,同时决定一个经济社会的就业规摸和获得的工资量。,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实证研究方法 1)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它的特点:其一,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其二,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查。 2)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客观现象的过程。 (二)规范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的特

4、点: 其一,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具有消极意义; 其二,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实现互惠的交换当然对社会有积极意义,它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第二单元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一)劳动力和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 1)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2)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试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比

5、率。具体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 年龄别(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l00% 3)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4)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牲分为以下五大类: 供给无弹性,即Es=0。表示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表示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单位供给弹性。即Es=l。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

6、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供给富有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供给缺乏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二)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l)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原因:人学率提高;经济结构升级;各部门对高学历者的需求;高学历高工资等)。 2)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原因:对女性教育水平提高;制度劳动时间缩短;人口出生率下降对家务劳动的全面影响;科技进步对家务劳动效率的全面影响等) 3)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原因:收入保障制度及养老保险的完善和推广)。 4)25-55岁年龄男性成

7、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三)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率假说 1)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2)劳参率的两种假说。即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一级劳动力由男性成年人构成;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二级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二、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

8、一不可。 2)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以及该需求是生产要素需求的组成部分。因为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存在反向关系,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值为负值。 3)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五类: 需求无弹性,即Ed=0。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 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表示工资率不变,或者说其变动的百分比为零,而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大于零。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 单位需求弹性,即Ed=1。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相等。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的夹角为45并向右下倾斜的线。 需求富有弹性,即Edl。劳动力需

9、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平缓的线。 需求缺乏弹性,即Ed1。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陡峭的线。,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短期的生产实际上就是产量取决于一个可变要素的投入。可变要素投入发生变化,产量相应地发生变化。 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直到总产量绝对减少。 这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一)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1)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 2)狭义的

10、劳动力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3)劳动力市场的性质: 第一,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第二,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 第三,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工资; 第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二)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 经济学中运用的均衡概念一般含有两重含义: 其一指某种经济现象所处的状态; 其二指分析方法。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l)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3)充分就业。,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一)人

11、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城乡结构。 (二)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资本存量增加,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边际产品增加。一般情况表明,生产率的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三)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 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其结果是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在扩大。,第三单元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均衡价格论是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主要代表A马歇尔;亚当斯密;凯恩斯),二、工资形式,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它们分别对应为地租、工资、利

12、息和利润。 (一)基本工资 工资率是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货币工资,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受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实际工资,是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 计算公式: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二、工资形式,(二)福利 福利是工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1)福利的支付方式大体划分为两类:其一为实物支付,包括各种免费或折价的工作餐、折价或优惠的商品和服务;其二为延期支付,包括各类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福利无论以何种具体方式表现,实质上都是由工人自己的劳动支付的。 2)

13、福利的特征: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法定性;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3)实物支付是普遍存在的福利支付方式,原因是:第一,实物支付可以降低企业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第二,实物支付变相地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第三,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4)延期支付是福利的另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第四单元 就业与失业,一、就业总量的决定,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1)总供给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 =各类生产要

14、素相应的收入总和 =消费+储蓄 2)总需求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 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 3)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 =消费+储蓄=消费+投资,二、失业及其类型,1.失业 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2.失业的主要类型 l)摩擦性失业: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即劳动力市场处于劳动力供求均衡状态时也会存在这种类型的失业。 2)技术性失业: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

15、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解决方法: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 3)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 4)季节性失业:自于气候状况有规律的变化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所引致的失业。,三、需求不足失业,(一)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具体形式 其一为增长差距性失业;其二为周期性失业。 (二)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 其一,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 其二,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1)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 =失业

16、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2)失业持续期是指失业者处于失业状态的持续时间。 其计算公式: 平均失业持续期=(失业者周数)/失业人数 3)面对劳动力市场,人们可以有三种身份,即就业者、失业者和非劳动力三种状态。 4)失业的负面影响: 其一,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 其二,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 其三,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一)政府支出 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政府购买的具体项目有: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政府雇员、事业组织中劳动者的薪金报酬。 (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 l)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2)最低社会保障: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法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保障丧失劳动能力者生活的制度。 3)工会权利义务: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