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尺度换热与流动研究进展陶文铨演示教学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486316 上传时间:2020-08-08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2.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尺度换热与流动研究进展陶文铨演示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微尺度换热与流动研究进展陶文铨演示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微尺度换热与流动研究进展陶文铨演示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微尺度换热与流动研究进展陶文铨演示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微尺度换热与流动研究进展陶文铨演示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尺度换热与流动研究进展陶文铨演示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尺度换热与流动研究进展陶文铨演示教学(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尺度流动与换热研究进展 Recent advances in the study on micro-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processes 何雅玲,陶文铨 西安交通大学,微型换热器,2004-10-28 上海,目 录 一、 什么叫微尺度流动及其例子 1.1 微尺度流动与换热一般概念 1.2 微尺度流动与换热举例 1.3 微尺度流动与换热基本特点 二、气体的微尺度流动与换热 三、液体的微尺度流动与换热 四、微尺度相变换热 五、结论,1,一、什么叫微尺度流动及其例子 1.1 微尺度流动与换热的一般概念,2,图1 多尺度的客观世界,1962年,第一个硅微型压

2、力传感器问世,其后 开发出尺寸为50500mm的齿轮、齿轮泵、气动涡 轮及联结件等微机械 (里程碑 )。 1989年,在美国盐湖城会议上,首次提出MEMS概念: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这是指特征尺度在 1mm1 之间集电子、机械于一身的器件。在这样的器件中有气体或者液体作为工作介质,其内内的流动与换热就是一般的微尺度流动与换热。,1.2 微尺度流动与换热举例 (1)微喷管内的流动,图2 微喷管系 统示例,微喷管,图2 微喷嘴加热系统,5,微喷管: 缝宽19微米, 深308微米,图3 微喷管,6,微喷管用于自由分子微电阻加热推力器中,可为微型航天器姿态控

3、制提供动力。其工作原理是采用薄膜电阻做加热器,通过推进剂分子(水蒸气或氩气)与加热器壁面的碰撞,将能量传递给推进剂,再经过喷管喷出,产生推力。推力器尺寸很小(通道宽度1100m)。它要求加热元件与出口缝隙之间的空间等于气体的平均自由程,从而减少分子之间的碰撞,保证喷出气体的分子动能等于加热器的温度(系统内最高温度),提高总效率,从而获得最高的比冲(单位质量推进剂所产生的冲量称为比冲量) 。,(2)燃料电池流场板内的流动,燃料电池流场板内的流动燃料电池等温地将化学能转换成为电能,不需要经过热机过程,效率不受卡诺循环地限制,转化效率可达4060;环境友好,几乎不排放氮氧化合物与硫化物,二氧化碳地排

4、放过量也必火电厂减少40 以上被认为是21世纪很有希望的高效、洁净能源。,图4 PEMFC的电化学反应示意图,8,燃料电池流场板内的流场板照片,图5 燃料电池计算模型,9,(3)电子器件冷却,1.3 微尺度流动与换热基本特点,(1)面积与体积之比大大增加,常规尺度的物体,例如1米立方的体积,其表面积为6米平方,面积/体积之比, A/V6m-1,将该物体分为尺度为1微米的 小立方体, 侧面积与体积之比为,A/V6 m-1,在微尺度系统中作用在流体上的体积力与表面 力的相对重要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面力的地位 上升: 随着尺度减小,粘性力相对作用增强,惯性力作用变小,越靠近壁面这种规律越明显。,(

5、2)对气体可压缩性大大增加,引起稀薄效应,对气体在微细通道中的受迫对流,由于单位通道长度流体压降很大,沿通道长度流体密度发生显著变化。,尽管通道进口当地Ma数很小,但是出口处,但出口Ma可以很大;必须考虑可压缩性;同时流体沿通道剧烈加速,稀薄性影响逐渐显露。,气体的稀薄性用无量纲数Kn(Knudsen)数表示: 为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L 为通道特征尺度。,气体流动按Kn数大小的分类(钱学森,1946): 连续介质区,过渡区,自由分子流,速度滑移、温度跳跃区,当气体流动的Kn数大于0.001以后连续介质的假定失效,流动与换热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3)对液体,由于面体比的变化使固体表面的界面效

6、应明显:双电层(Electric Double Layer),电粘性,电渗,电泳。,(4)固体表面的绝对粗糙度在微尺度通道中影响更加明显,常规尺度通道,微细尺度通道,同样的绝对粗糙度,二、气体的微尺度流动与换热,2.1 气体的流动阻力,早期研究:有的增加,有的减少,数据分歧。,Fluid: N2 Circular Channel Dh (m) 381 Roughness: 0.000170.0116 Kn: 0.00060.0185,Choi et al. (1991),Fluids: N2, H2, Ar Trapezoid Channel Dh (m) : 45.4683.08 Rough

7、ness 0.050.30 Kn0.0016,Wu (吴沛宜) and Little(1983),我们的实验与分析结果发现,当壁面相现对粗糙都小于1时,层流的理论解 f=64/Re 一直到直径为20微米的通道仍然适用;但是当相对粗糙度大于1时,侧高于常规通道。,图5 气体微通道流动阻力测定实验系统示意图,直径50微米石英玻璃管,当量直径52微米石英玻璃管,直径120微米不锈钢管,图 直径为 D=102微米的石英玻璃管实验测定结果,图 直径为 D=75微米的石英玻璃管实验测定结果,图 当量直径为 D=52微米的石英玻璃管实验测定结果,图 直径为 D=172微米的不锈钢管实验测定结果,图 直径为

8、D=119微米的不锈钢管实验测定结果,10,2.2 气体稀薄性与可压缩性的影响,难点:对燃料电池整体过程的建模与预测在几何上跨34个数量级;目前多数人仍用连续介质模型加上经验关联式;我们在2年前就设想应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或者DSMS来预测催化剂和交换膜中的迁移过程;目前日本、美国部分作者也在进行这一工作;但是如何从连续介质跨到不连续介质,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11,图6 Stirling制冷机的结构简图,1.3 小型低温制冷机的模拟,12,压缩机; 2. 水冷却器; 3. 回热器; 4. 冷端换热器; 5. 脉管; 6. 热端换热器; 7. 小孔阀; 8. 气库; 9. 双向进气阀,图7

9、脉管制冷机的结构简图,13,回热器采用多空介质做填料时,采用格子Boltzmann (LBM) 方法(介观模型)比较理想;如何将介观模型与宏观模型有效地耦合,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MEMS系统中液体在微尺度通道内流动时,产生电渗流,壁面附近的电渗流与主流可分别采用LBM方法与连续介质方法,其间的跨越与耦合至关重要.,13,1.4 相变换热的模拟,一个十分简单又极难回答的问题:要使蒸汽完全凝结,管子要多长?,图8 管内凝结,14,已有的所谓相变换热数值计算,都要将由实验得出的关联式耦合到流场计算中去,例如大型电站凝气器的计算(Zhang C.),或者管内凝结的分析计)(Wang H S, Hond

10、a H),均如此。商业软件 PHOENICS, FLUENT, STAR-CD 也不能幸免。因为蒸汽如何变成液体的过程连续介质模型的控制方程是没法模拟的,必须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15,图9 经验关联式对结果的影响,16,对内径8毫米的管子在壁面上产生0.1 微米厚的凝结液体大约需要6百万个分子。,图10 管内凝结的分子动力学模拟预测,17,二、 学科意义与工程意义,1.1 客观世界本来是多尺度的,18,图11 多尺度的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存在多种跨尺度现象,这些现象表面上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在跨尺度强耦合方面存在惊人的类似性:非平衡、非线性等。 对于某一类问题的统一的处理方法可能使跨尺

11、度现象研究过程中派生出新的学科: 19世纪电学与磁学统一于Maxwell方程; 20世纪生物学与分子研究碰撞出分子生物学。,19,1.2 热流现象的尺度范围,20,图12 热流科学研究对象的时间尺度,21,图13 热流科学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1.3 换热器尺度已经跨越3个数量级,22,图14 换热器的多尺度范围,1.4 解决跨尺度模拟与预测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强化迁移过程 以相变换热为例,尽管传热学基本原理已经指出,尖锋可以强化膜状凝结,表面上的凹坑可以强化沸腾换热,但是尖峰与凹坑的形状又是千奇百怪,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发出多种形式的这类表面。究竟哪一种形式最好,目前完全依靠经验与实验。,23,(a)

12、 日立Thermoexcel-E,(d) Wielad GEWA-SE,(e) Trent 弯翅管,图15 部分商用沸腾换热强化表面结构示意图,(b) Wieland GEWA-TW,(c) Wolverine-Turbo-B,(f) 烧结表面,24,25,图16 双侧强化管,Hitachi Review, 1975, 24(8):329-334,图 17 日立Thermoexcel-C,26,27,图18 二维微肋管,28,图19 三维微肋管,下一步该怎样走?从学术上需要有更高层次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来指导。 研究跨尺度模拟原理与高效方法是重要途径之一。 微纳米传热学的发展更需要研究跨尺度的模拟

13、问题。,29,三、 目前国内外研究情况,2.1 材料科学一马当先 研究金属裂缝的发生与发展采用了跨尺度模拟。控制方程本质上是扩散方程,界面跨越相对难度较小。,30,图20 材料裂缝 的跨尺度模拟,31,图21 交界区的耦合,2.2 热流学科开始起步,质子交换膜中的迁移过程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但尚 未跨越;,微尺度液体电渗流采LBM及连续介质的跨越 (2004);,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凝结系数也有不少研究,但是尚未跨越;,流动过程的对流项使得尺度的跨越难度大为增加。,32,总体上国内跨越研究几近空白。,四、 开展我国热流科学跨尺度模拟研究建议,跨尺度热流科学模拟原理与方法研究是热流科学的基础研究,建

14、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予以积极支持;,除了每种尺度模拟方法本身的进一步完善外,关键要从过程的第一原理出发,发展处理跨越区内的各种耦合的原理与方法;,33,对于几种典型的跨尺度情形,获得可靠的实验数据,以作为检验跨越计算正确性的标准;,鉴于予传热与流动计算中有限容积法应用最广,因此作为连续介质的模拟方法建议以FVM为主。,建议首先分别研究热流科学中LBMFVM跨越原理与方法,DSMCFVM跨越原理与方法以及MDFVM跨越原理与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种跨越:FVMLBMMD;FVMDSMCMD,甚至三种跨越:FVMLBMMDAB (abinitio,电子层次)。,34,35,基金委的材料与工程学部对应于科学院的技术科学部;不仅数理化天地生有科学问题,技术科学也有科学问题,其重要性决不亚于理论科学问题。 以传热学为例,早期属于数学家与物理学家:Fourier, Boltzman,Planck,直到Nusselt以及俄国一批科学家建立了相似原理才从理论科学走向技术科学,在工程应用中起到重大的作用。 相似原理就是技术科学中的科学问题。,同舟共济 渡彼岸!,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