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培训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427106 上传时间:2020-08-07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4.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培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培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培训课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2014.2,一、对教材的粗读建构: 本册教材仍然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练习”这几部分组成。,课文 1、分主题单元安排 2、课文内容编排丰富。 3、课文体裁多样。 4、注重单元主题线性的串联。,入选的24篇课文(其中韵文3篇),分7个主题单元安排,分别是“壮丽山河”、“正义必胜”、“诗文精粹”、“探索与发现”、“感悟人生”、“咏物抒情”、“师恩难忘”,并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二、对教材的研读把握 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压卷之作,承上启下,在教材序列中应该自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功用 :,首先,本学期安排的习惯训练“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实际上是“多种渠道学语文”的延伸和深化 。 其次,本册阅读教材均为难得的精品佳作,更重视强化渗透学生品悟赏析、深度思维等提升性语文素养训练。 再次,本册的作文教材与课文配合巧妙从不同的角度实现了读写结合。 最后,练习中的“口语交际”,除了秉承一贯的“生活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特点,更是体现了与课文的“同步性”。,三、对教材的教学建议 1、从主题单元整体备课入手,抓住单元阅读教学重点切实加强基础训练。 2、重视常态阅读教学的写法渗透,有效落实“读写结合”、积极改进实施单元习作教学。 3、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质量观,扎实做好“小升初”最后阶段的复习工作。,新课标第三学段阅

3、读教学重点目标: 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 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策略: (1)、抓关键词句 (2)、抓篇章结构 (3)、以读书为主线,加大思维训练力度 (4)、加强语言积累 (5)、抓文体的辨别,策略: (1)、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2)、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3)、长短课结合改进作文教学。 (4)、多创造一些学生作品交流的机会。,第一单元:壮丽山河,长江之歌 三亚落日 烟台的海 记金华的双龙洞,篇章 目标,长江之歌:文本对话,诗歌背景: 长江之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

4、江主题歌歌词。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诗,诗词意境博大深邃,歌颂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抒发了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诗歌结构: 长江之歌是一曲关于长江的颂歌。整首诗歌从两个方面来写:第一部分(第1节)是写实,从长江的地理特点出发,具体写出了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巨人般的气概。第二部分(第2节)则重于抒情,歌颂了长江古老悠久的历史和奔腾不息、力量无穷的磅礴气势。 诗歌中副歌作用: 文中前后两次出现,重复吟唱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是诗歌的副歌,这2句表达了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反复吟唱的艺术渲染节奏感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且这2遍

5、重复是感情的升华,语气第2次比第1次更强烈、更激情,令人油然而生对祖国、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诗歌美处: 诗歌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句式整齐,节奏轻快,极富感染力。并且运用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读来大气磅礴,气势恢宏。,三亚落日:文本对话,1、课文简读 三亚落日是一篇写景短文。作者运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本文语言清新、词汇丰富,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三亚落日的深深喜爱和赞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情感熏陶、背诵积累的好教材。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没去过三亚,更没亲眼看到三亚的落日,教学时借助多媒体的帮助,让学生形象生动的“看”到落日的情景。 2

6、、课文结构 第一段(1)简介三亚落日的美丽。 第二段(2)简介三亚。 第三段(3-5)详写落日。 3、写作特色 紧扣诗意展开描写,色彩丰富,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角度以拟生动,诗意盎然,将落日分别比作顽皮的孩子,大红灯笼,跳水员。,详略得当,烟台的海:文本对话,1、课文简介: 课文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烟台海的景观:冬日的凝重、春天的轻盈、夏天的浪漫、秋日的高远。及在大海的背景下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感情。因此,教学中理应突出在加强语言训练的同时,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结构完整,条理分明: 总体看,作者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7、,给人以完整严谨之感。 3、由景及人,人景交融 本课构思精妙,结构严谨。文章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辉映。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记金华的双龙洞:文本对话,1、选篇目的: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2、文章简介: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

8、次写到水。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口流出来的”;“在外洞找了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以上两条线索十分清晰。 3、文章言语: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外洞很宽敞,孔隙的窄小,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内洞是一团漆黑”,靠“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才看清楚洞内的景物:首先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点名双龙洞名称的来历;其次是

9、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最后通过比较,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记金华的双龙洞:以图促教,鉴于文章的写作顺序,学生学完后对于游览的地点会混淆,所以教学时可以以图促教。既能清晰的展示出地点,更能体现每个地方的特点。,第二单元:正义必胜,卢沟桥烽火 描述了正义与邪恶在卢沟桥边的较量,展现了中华儿女奋起抗击日寇侵略的动人画面。 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与爱国情怀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体现了编者的慧心,揭示了拒绝战争,渴望和平才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卢沟桥烽火:文本对话,1、抓住课题“烽火”两字。 卢沟桥位于北京的西南郊,著名的“卢沟晓月”就在这里。这样一处优美的景点为何和烽火连在一

10、起了呢?这就是本课需要告诉大家的。“烽火”在古代就有报警的作用,把它作为单元的首篇,是否也有向读者报告“战争”马上就要来了的用意呢! 2、抓住文章的写作顺序。 课文在记叙“卢沟桥事变”时,通过“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连接上下文,让人清楚的了解了“卢沟桥事变”发生的全过程,这就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叙述文章的。 3、抓住词语的感情色彩。 侵占,蚕食,妄图,全副武装,偷偷地摸来,恼羞成怒,魔爪,气势汹汹,人仰马翻,哭爹喊娘,狼狈而逃,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日军的丑恶嘴脸和卑劣行径。 严词拒绝,开枪还击,同仇敌忾,悄悄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冲出,砍去

11、中华儿女的机智勇敢和英勇善战。,卢沟桥烽火:重点把握,1、日寇的狼子野心:起因 2、中日交战的场面:经过 3、卢沟桥事变的重大意义:拉开序幕 4、积累与运用:学会按时间顺序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情。,半截蜡烛:文本对话,1、心理描写细腻 课文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课文大量运用了心理描写,不仅如此,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也相当细腻。 教学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描写是重点,直接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活动的一种方法,就叫做心理描写。知道这点后,让他们在文中自己去找心理活动的语句。 2、情节跌宕起伏 一方面是蜡烛

12、越烧越短,秘密即将暴露,另一方面是伯诺德夫人和大儿子杰克两次用计,却两次受挫,加上课文这样的描写:“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更把紧张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杰奎琳化险为夷,都使人松了一口气。这一惊险的情节,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们抗击德军法西斯的艰难历程相一致。所以教学时,这种一波三折也需要让学生明白。,半截蜡烛:探究与拓展,1、由“半截蜡烛”进行探究 “半截蜡烛”在常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在伯诺德夫人一家看来,却比他们的生命还重要。为了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斗智斗勇,巧妙周旋,最终保住了情报。其实,这“半截蜡烛”里藏着伯诺德

13、夫人一家三口的机智、勇敢和镇静,藏着他们宁死不屈的伟大灵魂。 “半截蜡烛”两次被德军点燃,本来就剩半截的蜡烛,此刻越烧越短,随着时间的流逝,烛油的流淌,形势相当严峻。 2、由“一家的反映”进行拓展 这篇文章情节性强,人物刻画生动形象,语言细腻,处处闪现出人性的光芒。因此,感悟三个人物的内在品质是文章的关键。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学时,要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感悟文本,自主发现文本中人物的光华。 3、积累与运用 a、学会心理描写,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b、续写“杰奎琳塌上最后级楼梯,蜡烛熄灭了.”,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文本对话,1、事情发展 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故事。文章真

14、切而又生动地介绍了记述了聂将军关心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将其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 2、人物刻画 “很快”“抱起”“马上”“慈爱”“亲切”“和蔼”“和善可亲”“拉到怀里”“一口一口喂饭”这一系列对于聂将军的描写都可以证明聂荣臻对这两个孩子的关心是发自真心的。 一开始美穗子是“惊恐”的,因为妈妈死了。到了后来她就“一点也不拘束了”,和聂将军“亲热”了起来。此时不知道的人一定会认为他们是真的父女俩呢。小姑娘的表现可圈可点,作为另一条线,对聂将军的形象塑造起到了一定的衬托作用。 3、情感体悟 “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这里需要仔细推敲:首先,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又是对谁说的呢?一定话出有因。敌人当然是指的“日本鬼子”“日本兵”。那么这里包括所有的日本人吗?聂将军话语中“虽然但”这个关联词用得太好了。因为他强调的是后面的“但”所阐明的观点,那就是孩子是无辜的,应该保护。这是一种大慈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