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险度评估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41419866 上传时间:2020-08-07 格式:PPT 页数:101 大小:32.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险度评估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险度评估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险度评估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险度评估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险度评估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险度评估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险度评估PPT课件(10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危险度评估,内容:,一、病原微生物试验活动危险度评估的定义 二、目的、意义和用途 三、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原则 四、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五、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依据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六、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要考虑的因素 七、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评估方法 八、我市的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情况,一、病原微生物试验活动危险度评估的定义,危险度评估:是在对某种病原微生物以及对其操作程序或实验活动的潜在危害进行评估。它应该建立在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传播的宿主范围、致病性等已经了解的基础上;对于未知病原微生物,可以在对已知病原体特性的了解基础上根据有限的临床资料

2、、流行病学资料及实验室数据等作出可能性的判断,根据可能性采取进一步的评价。危险评估可以借助多种方法进行,其中重要的是专业评估,应由生物安全管理机构、实验室或项目负责人、各类有关的专业人员共同进行。,生物危害评估工作由谁来做?,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病原学专家 免疫学专家 检验医学专家 流行病学专家 预防兽医学专家 环境保护学专家 实验管理学专家,二、目的、意义和用途,1、目的、意义 主要目的是在实验活动中根据病原微生物可能对个人或个体或实验环境造成危害的高低,来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制度和操作程序,选择相应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及设备配置,实验人员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使用相符的安全防护装备,以及在发生

3、意外泄漏或意外事故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来达到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被污染和实验环境不被污染的目的。,二、目的、意义和用途,2、用途 (1)通过评估确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根据评估结论确定实验室安全防护等级、个人防护级别及相应的安全措施等。 (2)根据评估结论制定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操作、仪器设备使用及管理规程和操作程序;制定实验室和实验室废弃物的消毒与处置及意外事故处理、人员培训、个人防护剂健康监测等工作程序。,二、目的、意义和用途,(3)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工作中收集的许多相关信息,对于实验室人员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需要学习掌握。 (4)通过评估我们能对某种病原微生物在实验室检测时

4、在实验条件、人员、设备等各方面是否符合生物安全管理要求,该项操作的安全是否能得到保证等问题有比较全面的掌握和了解。 (5)通过评估我们能清楚地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特性以及它的改良性、传播途径、感染途径、治疗措施的现状。,三、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原则,1、坚持结合实际,科学评估。 要根据各自实验室人员组成和设备条件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避免生搬硬套,不加分析随意引用他人的评估资料,要求有针对性。 2、坚持简明扼要,科学可行原则。 要求突出重点,内容齐全,避免内用繁杂,操作性科学性不强,结论要明确。 3、坚持专业人员协助完成的原则。 危害程度评估是一项专业性很强且跨专业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其他

5、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配合协同承担完成,四、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依据: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GH19489-2004) 按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四类危险程度最低 第一类危险程度最高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要要求 危害程度由4级至1级递减。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五、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依据,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是危害评估的主要依据。某种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高低主要产生的相对危害程度的大小,应取决于它对个体和群体感染后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因此要根据各自不同实际情况作出科

6、学的恰如其分的评估。,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2006-1-11,我国对病原微生物除进行危害程度分类外,还规定了其不同实验操作的防护水平以及运输的包装要求,具体内容见卫生部颁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该名录已于2006年1月11日下发执行。核心内容是对病原微生物的常见实验操作的生物安全实验室等级提出明确要求,指导各单位涉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活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病毒-160 类 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155 类 真菌-59 类 朊病毒-6 种,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表2. 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

7、螺旋体分类名录,病例分享:血培养检出布鲁氏菌,血培养涂片,对比:协和医院血培养布氏涂片,纯培养物革兰染色及相关试验结果,触酶阳性,氧化酶阳性,动力阴性,血培养四天报阳,尿素酶阳性,柯氏染色阳性,布氏杆菌?,流行病学史?,布氏抗体检测?,呼吸科病人:周xx 女 65岁 梧州富民人 病历未提及职业情况 主诉:咳嗽、胸痛一周余 入院查体:发烧达39以上、纳差、乏力消瘦、肌肉酸痛、颈肩关节痛、皮肤黄染、两肺呼吸音粗 实验室检查:ALT258 AST366 GGT 201 TBIL79.1 临床诊断:肺部感染 肝损查因 颈椎病 临床用药:左氧+呋辛 症状有所改善。 血培养双瓶双侧(四瓶)报阳,涂片镜下高

8、度怀疑布氏杆菌! 电话要求护士帮忙问职业情况特别留意是否养羊或与是否有羊接触史。 护士回报:“一个月前在家吃过羊肉火锅、经常去菜市场、丈夫5 年前养羊!”,病史摘要,布病概况,1 布氏杆菌病又称布病、波状热,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病原菌为革兰阴性短小杆菌,按生化和血清学反应分为马尔他布鲁菌(羊型)、流产布鲁菌(牛型),猪布鲁菌(猪型)! 2 主要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波状热)、多汗、乏力、关节痛、肌肉酸痛、睾丸炎、肝脾肿大等,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和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3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以羊最多见)、布鲁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

9、或与疫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病原菌分离: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等任一种培养物中分离到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对人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应是综合性的。即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损伤皮肤、粘膜(眼结膜) 鉴别诊断:主要应与风湿热、伤寒、副伤寒、肺结核、风湿性关节炎等做出鉴别诊断,布病概况,布氏杆菌具有传染性,人群普遍易感,对人有极强的致病力,有可能通过人传人感染,但极少发生故临床上做好接触隔离即可 因此对于二级实验室:在生物安全柜内做完关键的鉴别试验后报告布氏

10、杆菌属,为临床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不必鉴定到种及相关药敏 培养物及接触活菌物品应高压灭菌后再离开实验室 上报CDC,完善相关鉴定及流调,结果报告,治疗原则:早期 联用 足量 多疗程 治疗药物: WHO推荐多西环素200mg/d和利福平600900mg/d联用,疗程6周甚至更长!或者用利福平联合四环素或链霉素进行治疗! 复方磺胺甲恶唑能渗透到细胞内,对急性患者退热较快。常用剂量翁每日46片(每片含TMP 80mg,SMZ 400mg),分2次口服。连服46周。 布氏杆菌感染容易复发,临床治疗失败多为患者感觉症状消失后自行停药导致!,治疗用药,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A类:使人染病或使人和动物都

11、染病者,联合国编号UN2814,其运输专用名称为危害人的感染性物质;仅使动物染病者联合国编号UN2900,其运输专用名称为仅危害动物的感染性物质。,不符合A类标准的感染性物质,其联合国编号为UN3373,运输专用名称为诊断标本,临床标本或生命物质B类。,六、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要考虑的因素,1、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 致病力越强,导致的疾病也越来越严重,其危害程度就越高。 2、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 一般情况下,通过呼吸道,以气溶胶形式传播或扩散的危害,通常要比消化道或接触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要高,造成的危害的范围要广。 3、病原微生物宿主范围 宿主的范围越广,其感染、扩散的可能

12、性就越大,危害性也就较大。,气溶胶,六、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要考虑的因素,4、是否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有有效的疫苗免疫措施而且有有效的治疗措施,哪怕这种病原微生物致病性比较强,其潜在危险或导致的后果相对来说也比较低。 5、是否为已知的病原微生物 对于未知的病原微生物,在对其有限的了解的基础上,要采取更为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认真对待。 6、人群的免疫屏障 如果对某一人群进行免疫,建立起了有效的免疫屏障人群,其防护要求比没有免疫屏障人群肯定要低。,七、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1、微生物的一般生物学特性概述 简述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比如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致病性、感染途径、流

13、行现状、治疗与预防措施、自然宿主构成等 2、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明确该病原微生物不同性质的材料作为评估危害等级、分类的依据,危害评估结果,作为采取检测过程中预防措施的基本要求等。 3、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剂量 明确易感人群、致病性的强弱,感染后病死情况以及感染剂量的多少。,六、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4、暴露后的潜在后果 分析实验人员暴露后,可能对实验人员产生的后果,以及可能对周围环境和人群带来的危害等,如果通过呼吸道、伤口或其他部位暴露时,有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潜在危害更大,对这些都需要评估。 5、自然感染途径 明确自然感染途径的种类和方法。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自然感染途径有其固有的

14、特点,一旦改变感染途径,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危害需要进行评估,所以在评估报告中要说明情况。,自然传播途径 病原微生物可通过,空气 水 食物 接触 血液 母婴 虫媒 土壤,传播途径,六、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6、实验室操作所致的除消化道、呼吸道以外的其他感染途径 如皮肤接触,通过伤口、粘膜的等途径感染,因为有些病原微生物除了自然感染途径会引起疾病以外,在实验室检测过程中有可能因实验差错或意外导致其他途径感染,并有可能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7、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一般来讲在自然感染条件下,生物学特性稳定,对外界自然条件抵抗力强的病原微生物,其危害性就要大些。,六、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

15、素,8、所操作微生物的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 原始生物样本和经过培养或浓缩的生物样本,其危害程度也相差很大的,后者危害程度明显大于前者 9、微生物自然和易感人群宿主 评估时要讲述清楚该病原微生物的自然宿主的构成、易感人群的分布特征等问题,这样有利于对某些实验操作者采取更为科学到位的防护措施,防止发生实验室感染事件。,六、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10、宿主来自临床、实验、动物研究的信息 根据这些资料和信息制定范围全面的预防控制措施,尤其对一些新发现的或输入性疾病的病原体要高度重视。 11、计划进行的实验操作 要明确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引起感染或外泄的关键环节,同时要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制定具有针对性

16、的预防控制措施及处置方法等 12、可能会扩大的宿主范围和重组的DNA的操作 在进行DNA实验操作时要严格控制进行两种微生物间的基因重组实验,防止发生可能产生的潜在危害。,六、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13、预防和治疗措施 对一些未知的或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的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操作要采取更为严格的防护要求和防护措施,尤其是一些致死性、易扩散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的实验要严格管理控制、确保安全。 14、评估结论 简单总结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性、致病性、稳定性及危害性,提出实验活动中需要关注和控制的关键环节与预防措施等,以及发生意外时要有足够能力来应对这些不测事件,防止发生实验室感染和向周围环境扩散。,七、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评估方法,首先收集整理拟开展实验活动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资料和信息,针对评估要素逐条加以介绍与表述; 然后对拟从事实验活动的危险性和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分析。包括实验操作的非自然感染途径、所操作的病原体的浓度、实验操作项目、方法的流程和步骤及可能产生暴露的环节等,并提出实验操作要求和预防控制措施,以及说明是否涉及动物实验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