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题西林壁》教案 (15)

上传人:双*** 文档编号:141407383 上传时间:2020-08-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题西林壁》教案 (15)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题西林壁》教案 (15)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题西林壁》教案 (15)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题西林壁》教案 (1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题西林壁》教案 (1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镇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班级: 学生姓名: 上课人 : 日期: 课题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课型综合解决课主备人剌小荣使用人学习目标1、 通过小组合作读、赛读、表演读等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2、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3、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学习重点:理解诗句并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学习难点:体会诗人的心境。 导 学 流 程独学建构一:了解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澈被合称“三苏”。主要作品有念楼娇.赤壁

2、怀古2、 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并用“/”标划节奏。,3、 把诗正确、美观的写在下面。4、 解释下列词语。题: 西林: 横看: 岭: 峰: 不识: 面目: 缘: 此山: 5、 比一比,再组词。缘( ) 题( ) 壁( ) 侧( ) 庐( )绿( ) 提( ) 璧( ) 测( ) 芦( )合作学习展示交流1、 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么位置看庐山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后两句诗中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3、 作者想借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巩固提升达标检测一、我能正确、流利地把诗背下来。二、我能把诗默写下来。3、 给加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Hng hng

3、横( )幅 横( )七竖八 蛮横( ) 横( )祸四、根据理解填空。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代诗人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不同位置观看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 2. 俗话说:“当事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 3、 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 。 5、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开心记忆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