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资源科学思想与资源科学史观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260416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 资源科学思想与资源科学史观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2章 资源科学思想与资源科学史观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2章 资源科学思想与资源科学史观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2章 资源科学思想与资源科学史观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2章 资源科学思想与资源科学史观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章 资源科学思想与资源科学史观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 资源科学思想与资源科学史观课件(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章 资源科学思想与资源科学史观,2.1古代朴素资源史观:自然崇拜观、尊重自然观、因地制宜思想 2.2近代资源无限史观:无限史观与资源合理利用思想 2.3现代人本位资源史观 2.4当代资源可持续利用史观:资源有限论、可持续利用史观,人类资源关系的演进历程,2.1古代朴素资源史观:自然崇拜观、尊重自然观、因地制宜思想,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历史大约为200300万年,这与地球4560亿年漫长的历史相比,仅仅是短暂的一瞬。 2.1.1 自然资源的原始利用与自然崇拜观 时间:从狩猎采集型社会过渡到农业社会,人们花了几百万年的时间才使野生流量资源终被耗尽几乎占据了人类历史的8090。 资源:人类利用的基

2、本上是可更新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其更新的时间尺度可以用年来度量,除土地资源外,与人类个体生存的时间尺度基本一致,并没有数量级上的差别。 社会模式:人类是采用古老的流量技术采集与狩猎,利用初等的流量资源生物资源来支撑人类社会发展的,这种资源利用技术与资源利用类型是狩猎采集型社会的基本特点和生存基础。,科技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在不断积累。首先出现的肯定是天文和历法知识。为了获得生存的物质保障,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都需要与自然界中的循环节律相协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发现月亮有圆有缺,气候从寒冷到温暖、再到炎热循环变化,这一切都是从地球上的物候观测得来的。 埃及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

3、阳历法:在公元前4000年埃及人就已经把一年确定为365天。在农业社会中,确定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耕作、播种和收获只有在一年中适当的时候进行才能获得丰收。 美索不达米亚:同埃及一样很早就发展了农业,大约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以月亮的盈亏为计时标准发明了太阴历法,到公元前2000年已将一年定为12个月,一共364天。 在中国,公元前5000-6000年,黄河、长江流域已开始农耕作业。约公元前2400年,人们已经知道一年有366天。 以上表明,在远古时期,天象观测一定是与某种宗教上的需要密切关联。人们敬畏天,试图通过天象观测了解天神的旨意,了解命运的归宿,去灾避难。,自然崇拜:,生存环境土地成

4、了农业文明时代的核心资源:在狩猎采集型社会,当人类把种子有意识地撒向大地时,人类文明便前进了一大步,土地成了农业文明时代的核心资源。 城市国家:早期的农业生产很难说是耕耘,能利用的土地仅限于有自然水利条件的松软土地,即河流沿岸与绿洲盆地,因此,远古文明理所当然地产生于大河流域与绿洲地区。这样,居住在小块隔开的可耕地上的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各自的“城市国家”。 对自然的崇拜:在诸多自然力量左右人类生存的变幻莫测的世界里,人类只能以迷信和崇拜来保佑自己,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处于浑沌、神秘阶段。 例如:中国原始社会一些部落把云等天气现象、熊等飞禽走兽这些自然物作为“图腾”膜拜,甚至认为山和山上的树

5、木都有神灵存在。因为“神”或“上帝”主宰着所有自然变化和人类社会活动,所以神的赐物云、雨等自然现象也就成为人类崇拜的对象。古代人类由对神的敬畏而产生对自然的敬畏,慑于自然威力而产生出各种自然图腾。 这段时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虽然也积累了一些极为原始的经验,但根本上谈不上总结和记载。只有考古学家们利用零星而片断的考古发掘与记录,对这一时期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情况进行约略的推断和复原。,2.1.2 古代朴素的资源意识与尊重自然观,背景:公元前15世纪,在美索不达米亚及西北印度,开始在城市及河岸和绿洲地区建立水渠;公元前1400年前后,铁器出现,“开垦出了”耕地。灌溉事业的普及使得在干燥土地上

6、发展农业生产成为可能,而铁器的发明在开发森林及在坚硬土地上耕作发挥了重大威力。公元前14、15世纪,铁器出现、灌溉普及,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导致了“古代社会”的“农业革命”,结果是统治系统从有限的河岸、绿洲扩展到周围地域,可以支配周围农村和商业道路的“区域国家”开始形成,并进入一个长期运转和发展阶段,同时,原来的自然图腾也逐步凝固或汇入宗教程式。 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 矿石(铁、铅、金、银、铜、锡) 土地(耕地)、林木(盖房材料、冶炼燃料) 水流(灌溉)、水力(水车)等, 资源的供给规模扩大到能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行,尤其是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深度与广度上大大增加。,认识过程尊重自然,古希腊

7、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已经认识到:不能使国家过大或过小,也就是要尽量保持人口的平衡;土地必须足以抚养一定数量居民的最低生活和一国的人口应尽量保持稳定。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的“理性思维”认为,人类生活及社会的每个方面,都是思考与分析的客体;宇宙万物不被神、机会和幻术所控制,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运行。这与公元前6世纪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尊重自然观念如出一辙。 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世纪,古罗马先后有4部农书问世: 公元前180年嘉图(MPCato)的论农业 公元前36年瓦洛(MTVarr)的农业论 公元60年前后

8、科路美拉(LJMColumella)的农业论 公元4世纪帕拉提乌斯(R TAPalladius)的农业论,主要论述了当时农业资源利用、种植栽培技术以及农奴管理等问题。,中国: 上农、任地、辨土、审时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先秦时期的农业文献,出自成书于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土容论。 上农主要论述重农抑商政策和措施,任地主要讨论土地利用与土壤改良,辨土重在土壤耕作与合理栽培,审时强调“得时”的重要性,认为农业生产必须顺应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并指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这是中国历史上对农业生产中天地人关系的第一次科学概括。 贾思勰在公元533544年写成的齐民要术,是世界上现存

9、最早、最系统的农业科学著作。 齐民要术根据实践经验,得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即认识到要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协调好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把天地人有机结合起来,精耕细作,合理经营,才能“用力少而成功多”,否则,不按客观规律办事,自由放任、蛮干胡来,只能是“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坂走丸,其势难”。这种在尊重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已成为中国传统农学的主导思想。,反物质主义思想,在欧洲、中东、印度和中国,普遍发达的奴隶制度都是其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古代文明发展到公元前后,人口已达2.5亿。古代人们已经失去了物理

10、意义上的新边疆,古罗马和中国实质上都已不能再扩展疆域;同时,由于古代人类的惟一能源森林资源枯竭,给产业活动以毁灭性打击,物质生产水平也难以提高;加上,作为原始动力的奴隶供应也开始减少;古代社会生产力在耕地、能源和工具等3项条件的制约下难以发展。 反物质主义思想:到公元2世纪,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由于不可能开拓新疆域和能源枯竭,对物质生产的增加感到绝望,由此产生了反物质主义思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关心超过了对物质的关心。在古罗马帝国,崇尚清贫的未开化的异教开始流行;在中国,求仙之术及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广泛传播。 需要指出,贯穿于整个奴隶社会的“尊天命”和“反天命”,“天人相反”与“天人相分”等的哲学思

11、想斗争,既是以后几千年人类无所顾忌地开发资源的“单向索取”思想的根源,也是神化的(“天亦道”)“资源保护”思想的基础。此外,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都是合理利用资源及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基础。资源科学思想在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萌发过程。,2.1.3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禁锢与中国古代农业的因地制宜思想,1中世纪欧洲的宗教禁锢 在中世纪,整个欧洲被基督教所统治;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进而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广大地区为伊斯兰教所统治。在宗教精神强大的中世纪,想靠理性去观察和认识事物的理性主义被当作邪恶的思想而受到

12、攻击。希腊精致的宇宙理论被抛弃,代之以原始粗陋的宇宙图景:宇宙是个大帐篷,天是篷盖,地是篷底,耶路撒冷居篷底中央,日月星辰挂在盖上;即宇宙帐篷说,连大地球形的概念都没有。 以至于13世纪末,欧洲发行一种绘有奇怪草木的植物图鉴,曼德拉哥草的茎是人体,叶子上拴着一条狗,流露出无知和迷茫。直到十字军东征,从阿拉伯人那里带回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和希腊的学术,才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宗教特别是佛教,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唐代中国出现了以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在资源开发方面最重要的是煤炭利用,特别是唐末发明炼焦方法以后,煤的利用在10世纪迅速普及,主要用于取暖和烧饭;同时铁、铜

13、产量迅速提高。到11世纪欧洲也开始使用煤炭,矿产资源开始进入社会化生产过程。,2中国古代农业的因地制宜思想,在中国,因地制宜思想早在封建社会前期就与资源利用密切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资源保护思想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周礼、管子、礼记和齐民要术等著作中都有因地制宜方面的阐述。那时因地制宜思想的内容主要是: 土宜,即不同土壤所宜种植的作物。 地宜,如在淮南子泰族训和礼记礼器中都讲到不同的地理条件各有所适宜发展的生产。这里讲的不同的地理条件,主要指不同的地形,如山陵、平原、低地和水泽等。 因地制宜更被认为是一项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原则。农书中多有专篇加以论述。1149年陈敷在他的陈敷农书中列有“地势之

14、宜篇”;第一次提出了“地力常新壮”“用粪犹用药”的观点。1304年的王祯农书地利篇首先叙述了以“土宜”教民的历史,说大禹平治水土之后,后稷教民稼穑时,已“视其土宜而教之”。马一龙(1547年进士)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重农思想,认为“农为治本,食乃民天”,在农说中,承继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在论述时宜、地宜、物宜时说:“知时为上,知土次之;知其所宜,用其不可弃;知其所宜,避其不可为;力足以胜天也。”清楚地阐明了顺应天时、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人力可以胜天的科学思想。,因地制宜思想在我国已有2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所包括的内容和所起的作用,又不完全相同。 因地制宜从资源保护思想的角

15、度而论,至迟在汉代已有这样的认识:资源的利用,要尽量利用和发挥自然条件之所宜,不损伤资源,以便更好地发展生产,并能使资源能较长时期的利用。在这一长久的农业文明时期,虽金属工具和简单机械有了简单应用,但耕地、草场、森林、水域等可更新资源仍是人类主要的生产对象和生存基础,对自然资源的认识仍因宗教的禁锢和对自然的神化而受到约束。,2.2近代资源无限史观无限史观与资源合理利用思想,概述: 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结束大约400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加到了10亿,尽管人口有很大的增加,但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人类对环境并没有形成很大的压力,这时的人类与资源的状况可以形象地用“天苍苍野茫茫”的牧童式的经济来表达稀

16、少的人口、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 在这一时期,资源尚未成为经济发展的限制因子,人类也基本上没有意识到资源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利用是这时期人类发展的主旋律,资源无限史观占据人类认识的主导地位。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产生了一些有关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朴素思想,在一些政治思想家和博物学家的著作中,对自然资源进行了记载和总结,这些零星但又宝贵的经验,为19世纪开始的各有关学科对各项自然资源进行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2.2.1 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西方: 文艺复兴以意大利为先驱。莎士比亚(15641616)的名言:“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杰作呀!人的理性多么高贵!人的能力无穷无尽!人的洞察力多么宛如神明!”是对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一个精彩概括。以人文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文艺复兴,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西方近代科学革命(科学复兴),另一方面为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础 。 地理大发现所引起的观念革命与它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一样巨大,在人类史上开启了到新世界探险和殖民的时代,在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种剧烈的变革首先表现在远洋航海和贸易的发展方面,从而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