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G讲义教材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41252670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9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G讲义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G讲义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G讲义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G讲义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G讲义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G讲义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G讲义教材(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发展,主要内容:,概述 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发展经验、教训与改革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第一节 概述,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 说法一:以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为产生标志 说法二:以1883年德国制定并施行有关社会保险法律为产生标志,2、以社会保障的具体内容划分:,社会救助型阶段 1883以前 社会保险型阶段 1883二战前 社会福利型阶段 二战后,二、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 社会结构变迁、社会成员分化、社会矛盾激化 道德伦理因素 西方 宗教组织教化人乐善好施 中国 儒家提倡仁者爱人 政治因素 西方 16世纪宗教改

2、革,政府进入济贫领域 中国 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延续政权生命 历史文化因素 民族习性及社会文化氛围,第二节 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一、慈善事业时代 从不同国家出现自发的、临时性的救灾济贫活动算起,到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介入社会保障活动为止。 社会背景;经济不发达的农牧社会 特点:随机的、临时的、落后的 主要形式:宗教慈善事业、官办慈善事业和民办慈善事业,影响较大的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 主要形式: 一方面,宗教教义倡导个人行善,如佛教教人慈悲为怀,爱护众生,基督教教人爱人如己; 另一方面,宗教组织开展救灾、济贫、施医助药的活动。,1、宗教慈善事业,2、官办慈善事业,西方:宗教慈善事业不能满足需要时,

3、官方会出面举办临时的救济活动; 中国:由于宗教势力不大,一直由官方办 形式:仓储后备和以工代赈 带有恩赐的意义,并且救济水平非常有限,3、民办慈善事业,民间的自助或他助活动 西方:行业互助基金会,如手工业者的“基尔特”、英国的“友谊会”等 中国:个别官员举办, 如“义田”:范仲淹“于苏州吴、长两县置田十余顷(十顷为千亩),其所得租米,自远祖而下诸房计其口数供给衣食及婚嫁丧葬之用,谓之义庄。”,二、济贫制度的出现与发展,1、济贫法颁布与济贫制度确立 背景: 一是圈地运动使大量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彻底的无产者;同时,产业革命使大机器代替了手工业生产,大量手工业工人失业,失去保障。这两部分人群给社会带

4、来了不安定的因素。 二是教权衰落,宗教势力衰退,慈善济贫事业不能满足需要,同时,王权兴起,政府也迫切希望通过介入济贫事务来加强争取的力量。,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介入济贫事务 旧济贫法的主要内容: 第一,为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劳动机会; 第二,资助老人、盲人等失去劳动能力的人,为他们建立住所; 第三,组织贫困人员和儿童学习技术; 第四,建立特别征税机关,从比较富裕的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 第五,提倡父母与子女的社会责任。,2、济贫制度的发展,继英国之后,许多欧洲国家开始效仿。 中国没有明确的济贫法律,但有赈灾济贫的常备制度。,三、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评论,1、性质是居高临下的

5、施舍型。 2、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的反抗 3、保障项目极端有限 集中在救灾济贫上 4、保障水平极端低下 仅一天或几天的粮食 5、保障效果不好 整体看是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中的初级阶段,第三节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制度产生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规律,一、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标志: 1883年德国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 背景: 德国工人运动迅速发展 德国新历史学派产生 政府为了加快工业发展实施对外扩张,特征: (1)社会保险在性质上是权利与义务结合型 (2)根本目的是分担社会成员的未来风险 (3)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 (4)保障过程是强制化、规范化 被保险者与保险提供者在法律上处

6、于平等地位,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1、发展线索 1883 德国 现代社会保障建立 德国俾斯麦政府的社会保险立法 疾病保险法(1883年)工伤保险法(1884年)老年和残疾人保险法(1889年),1935年 美国 第一个社会保障制度确立 美国罗斯福政府的社会保障法 1948年 英国 福利国家模式的确立 英国 “贝弗里奇报告”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标志,(1)性质上是全民的普遍性福利 (2)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3)福利保障项目完备化 (4)多方分担机制日益成熟,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规律,1、立法

7、先行 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3、协调发展 4、多样化发展,第四节 社会保障发展经验、教训与改革,一、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经验 1、尊重本国国情 2、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 一方面是制度本身的长期稳定、协调,另一方面是制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稳定、协调作用。 3、健全社会保障法律 是社保事业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前提。,4、趋向社会化 社会保障事业不再是单纯的政府责任,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事业,政府、企业与个人分担缴费、参与管理、监督基金运行。 5、对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日益重视 一方面,基金制要求社会保障基金必须与资本市场结合;另一方面,许多国家将部分社会保障事务交由市场或社会组织来承担

8、。,二、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教训,1、社会保障财政赤字危机 主要是欧洲福利国家 2、社会保障水平高养懒汉,影响国家竞争力 3、社会保障体系残缺不全或水平过低,使社会关系恶化。 主要是非洲、南亚国家,三、国外社会保障改革,1、福利国家的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危机:失业率高、社保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等 改革措施: (1)削减福利支出 (2)调整福利结构 (3)扩充社保基金来源 (4)引入私营机制,提高社保系统的运行效率,2、美国的社会保障改革,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三部分组成。美国自30年代建立保障制度以来,已形成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主要特点是: (1)适时建立

9、和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老年人生活处于最困难境地,社会退休金成了老年人的希望所在。1934年,罗斯福成立了经济保险委员会,1935年公布了社会保障法,1939年增加了伤残保险和老年配偶养老保险。经过几年准备。在积累了一大笔基金后,于1942年付诸实施,开始支付退休金。二次大战中没有新的变动。50年代经济有了很大发展,1965年增加了老人医疗保险,1972年又增加了残废者医疗保险。经过50多年的逐步发展与健全,形成了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2)老年法定退休保险具有强制性、贡献性和福利性,退休和医疗保险基金有正常来源渠道,能自我调整和自我调整。其退休金的收与支是按照现收现付

10、、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的,根据人口老龄化的预测、退休费支出的需要,不断调整保险税税率,通过自我调整达到自我循环正常运转。,(3)发展保险公司经营的自愿投保退休金保险,吸收闲散资金增强经济实力,为人口老龄化做准备。美国的一些人寿保险公司除经营人寿保险、财产保险、死亡保险外、还大力经营集体和个人自愿投保性质的私人退休金保险,作为法定退休保险的补充。集体退休保险,由企业雇主为雇员投保,根据企业经营好坏和雇员个人情况投保可多可少,雇员退休后逐月领取。政府通过对退休保险金免税手段予以支持。并通过投资获取的利润,用来弥补膨胀使投保金额贬值的问题,以保证退休者收入,增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感。 (4)严格控制失业

11、救济金发放标准和发放时间,以利于失业者积极再就业。联邦立法规定由企业雇主缴纳失业保险税款,雇员不缴。利率由各州自行确定,全国不统一。救济发放时间,大多数规定需经一周等待期后方可使用,最多支付26周,联邦法规定在失业高峰期可延长合乎法定救济周数的50%,即最多追加13周。严格限制发放周数的目的在于促使失业者积极再就业。 ,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大政府、小社会、高税收、高福利向小政府、大社会、低税收、有限福利转变。以增收节支,迎接老龄化的严重挑战。 其研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注重研究管理与效率、保障目标与水平问题,逐步提高保险税税率;退休金也纳入个人所得税范围之内,把负担加在高收入者身上;适当降低各

12、项福利待遇水平,使之不紧跟工资水平的增长;利用退休基金搞投资经营,增加储备,减少年轻人的社会负担。,经验: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注重个人责任的回归、适度引入市场机制是发展趋势。,第五节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一、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创建时期(1949年1957年) 调整时期(1957年1968年) 受挫及恢复时期(1969年1985年),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覆盖了各种所有制企业,到1956年,已建立起了国家为主要责任主体、城乡单位共同承担责任并一起组织实施的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966“文化大革命”工会解散,劳动保险重回单位,实行封闭化运作。 1978

13、第五届人代会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恢复退休制度,重建民政部。,(一)建立过程(线索):,(二)形成的体系:,国家保障子系统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公费医疗、工伤及生育保障、国家救济、国家福利事业、军人保障、物价补贴、住房福利、教育福利等。 企业保障子系统职工劳动保险(含退休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与生育保险等)、职工福利、职工生活困难补助等。 农村集体保障子系统农民合作医疗、“五保户”制度、军属优待、集体救济等。,(三)评价:,1、单位为中心的国家单位保障制 2、条块分割,封闭运转。 3、缺乏效率 劳动所得与福利混淆,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

14、代,原来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被推到了改革的前沿。 从1986年起,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全面改革的新时期。 1986年4月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在我国首次提出了社会保障的概念,而且单独设章阐述了社会保障的改革与社会化问题,社会保障社会化作为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对立物被正式载入国家发展计划。,(一)改革的原因:,一是经济改革带来社会机构变革,社保制度所依存的经济与社会基础不存在了; 二是原有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存在缺陷; 三是世界潮流。,(二)简要历程(线索):,19861993 重点是为国企改革配套和缓解农村贫困 19931997 新旧制度并存 1998以后 成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全面社会化、制度化,社会保障不再单纯为经济发展服务而是为整个社会协调稳定发展服务。,(三)评价:,1、渐进式,每个政策都经过了长时间的试点。 2、从国家-单位制向社会化的转型基本完成,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基本确立。 3、制度发展依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一)主要问题: 1、社保体系很不完善,保障明显不足 2、立法滞后 3、责任模糊 4、制度有效性有待提高,(二)发展任务:,1、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明确责任分担 2、制度进一步社会化 3、提高制度的有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