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畜牧管理}海南大学农业气象学第三章温度

上传人:卓****库 文档编号:141249712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PPTX 页数:38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与畜牧管理}海南大学农业气象学第三章温度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农业与畜牧管理}海南大学农业气象学第三章温度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农业与畜牧管理}海南大学农业气象学第三章温度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农业与畜牧管理}海南大学农业气象学第三章温度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农业与畜牧管理}海南大学农业气象学第三章温度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与畜牧管理}海南大学农业气象学第三章温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与畜牧管理}海南大学农业气象学第三章温度(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温 度,第三章 温度,1 有关温度的统计量 2 土壤温度的变化 3 土气系统热交换 4 空气温度的变化 5 温度与农业,1 有关温度的统计量,气温、土温、水温、体温 平均温度 极端温度、日较差、年较差,气温,气温是指离地面1.50米气层的平均温度。,离地1.50米:既脱离了局部地表的影响,也照顾了人类活动空间的现实。 气层的平均温度:由于大气是流动的,所以小范围内空气温度是相对均匀的,只要保证空气是自由流通的即可认为任一点的气温为其平均温度。,(1) 这里指的是通常意义上我们所说的气温; (2)在特定要求下测定的气温需解释说明,且二者之间不可比较。,土壤温度,土壤由于和空气物理性质差异

2、较大,其温度差异明显,另外,土壤的流动性很差、成土母质和含水量及其上植被等各有不同,因此,土壤温度不象空气温度那样相对均匀,即没有代表性,而且垂直梯度很大,所以,不能说笼统说某地土壤温度,而要具体说明某地点某深度的土壤温度。,一般我们所说的土壤温度指的是020cm土层的温度,分别测定其0、5、10、15、20cm深度的土壤温度。,土壤温度对植物种子的萌发、根系的生长、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土壤生物的活动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等都会产生直接影响,是农业生产十分关注的环境因子。,水温,水温影响到水中藻类、水生生物、水体的理化性质等,不同养殖项目需要在不同的水温下才能进行良好。 水温的变化程度介于空气温

3、度和土壤温度之间,它没有空气流动性强烈,但相对土壤来说,其均匀性要好得多。 对于水温的测量,目前生产上进行的尚不多,随着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水温的测量及其调控必将越来越重要。,体温,体温即生物体表的温度,对于生物体来说,体温是直接反映其生理状态的外在特征。 体温包括植物的叶温、茎干温度,动物的体表温度等,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叶温。 植物的叶温受环境和自身生理状况影响,不同个体差异较大,常用叶气温差来表示叶片的生理活动状况。,日平均温度,以每天北京时02h、08h、14h、20h的温度值的算术平均来表示。 温度值以正点百叶箱中玻璃温度表的测定值为准,如果没有02h的观测数值,以自动观测值来替代,若没

4、有自动观测值,也可以用下式的计算结果来替代: t02(前一天t20今天tmin)/2 根据要求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日平均温度的统计方法(或某段时间的平均温度),但需要注意的是: 1:取样要均匀; 2:不同的统计方法得到的数据不具有可比较性; 3:需要有说明。,候、旬、月、年平均温度,候平均温度:5d为一候,一月中有6候,第六候天数以26号至月末持续的天数,把该候内每天的日平均温度再求算术平均即为该候的平均温度。 旬平均温度:10d为一旬,每月3旬,第三旬天数从21号到月末,该旬内每天的日平均温度的算术平均即为该旬的平均温度。 月平均温度:该月内每天的平均温度的算术平均平均值为该月的平均温度。

5、年平均温度:一年中各月的平均温度的算术平均值为年平均温度。 多年平均温度:多年来该月(旬、候、年等)的温度的平均值,表示平均状态。,滑动平均和加权平均,滑动平均:常用3d滑动和5d滑动,即在一个温度序列x1、x2、x3xn中,依次取前3(5)个样本值求其平均作为新序列的数值,即: yn(xn-1xnxn+1)/3 加权平均:当序列中每样本的重要性不同时,常用加权平均求其平均值,即: cixi 其中ci为样本xi的权重,ci1,极端温度、日较差、年较差,极端温度:包括极端最高(低)温度、某时段内最高(低)温度、平均最高(低)温度。 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差值,或称之为温度日变幅。 年

6、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温度和最冷月的平均温度之差。,2 土壤温度的变化,土壤的热特性 土壤表面热收支状况 影响土表温度变化的因素 土壤温度的变化,土壤的热特性,热容量(cv):单位容积土壤温度变化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J.m-3.-1)称作容积热容量。,土壤各成分的热特性,导热率():在单位温度梯度的两个界面间,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热能,称作导热率(J.m-1.s-1.-1)。,问题:分析比较疏松与板结、潮湿与干燥土壤温度的变化情况。,解释说明:霜容易形成于哪些地方,为什么?,土壤表面热收支状况,在地面热量平衡中,假定土壤热通量密度分为表面热收支与深层热通量,则该表达式可以写作: Rn

7、Rst(1-r)RlnGHLEG+GdHLE GRst(1-r)RlnGdHLE 则: tG/Cv 显然,当G0时,地表温度增加,反之当G0,地表温度降低。,影响土表温度变化的因素,影响到达地表的总辐射数值大小的因子: 纬度、季节、不同时刻、大气透明度、坡度、坡向 影响地表反射率的因子: 颜色、植被、土壤含水量 影响地面有效辐射的因子: 地表温度、空气温度、云状、云量、空气中尘埃 影响土壤热通量大小的因子: 土壤类型、土壤湿度、孔隙度、土层温度垂直梯度 影响地表蒸发速度的因子: 土壤湿度、空气湿度、地表风速、地形、大气压 影响显热通量大小的因子: 气温垂直梯度、风场、空气湿度,日变化: 一天中

8、最高温度一般出现于午后13h左右,而最低温度出现于日出前后,一天中温度变幅即日较差,随纬度、地形、季节、离海远近、土壤性质、天气等而不同。 年变化: 一年中最高温度一般出现于七月,最低温度出现于一月,土温的年较差大小主要决定于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随着纬度的增加,年较差变大,如广州15.9,北京34.7,齐齐哈尔47.8,另外也随着离海远近而有一定的差异,沿海小而内陆较高。 垂直变化: 土温随深度的增加,其振幅减小、位相落后,到某深度后,其日(年)较差为0称为日(年)恒温层。 思考:地下水的温度年变化特征,土壤温度的变化,3 土气系统热交换,热传导 对流与平流 辐射 蒸发与凝结 湍流,热传导指的

9、是物质系统(气体、液体或固体),由于内部各处温度不均匀而引起的热能(内能)从温度较高处向温度较低处输运的现象。热传导的实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或电子的相互碰撞,而使热能(内能)从物体温度较高部分传到温度较低部分的过程。热传导是固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在气体、液体中它往往与对流同时发生。 土壤间热量传递以热传导方式为主,而空气间这样传递量很小,一般可以忽略,但在研究边界层的热量流动时需要重点考虑。,分子热传导,对流与平流,对流:空气的垂直运动成为对流。按照成因可以分为自由对流(热力对流)和强迫对流(动力对流)两种。对流促使不同温度的空气团发生位置的交换,从而带动热量的垂直输送。对流是基层大气能量流

10、动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水汽和污染物质、灰尘等输送的最主要途径。,自由对流:当垂直方向气温的梯度大于某临界值,上层空气密度较下层更大,空气自由发生位置交换。,强迫对流:当水平运动的空气遇到障碍物(建筑物、树、山等)而翻越时发生的气流垂直方向的运动。,平流:指空气的水平方向运动或其运动的水平分量。平流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水平方向气压的不均匀(实际上是由于温度场的不均匀造成的),空气从高压向低压方向运动,所以,平流是不同温度空气团的位置交换,与对流相类似,在平流的同时发生热量、水汽等的交换,地表空气的热量流动基本上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辐 射,蒸发与凝结,蒸发将地面热量通过水汽输送到高空,再通过凝

11、结而释放,也可通过结露(霜)等形式将热量输送到地表。 蒸发输送的热量相当惊人,地表约有一半的热量是通过这种形式来输送的。 练习:某地一天(按12小时计)蒸发量为8毫米,计算其平均潜热通量。 蒸发与凝结调节着地表的温度,使地表温度变化和缓,如无霜的霜冻要比有霜的霜冻对作物伤害更大。 水汽的蒸发与凝结也是有些天气系统(如热带低压、台风)等存在和加强的基础。,湍流,空气的不规则运动称为湍流(乱流)。湍流一般发生于边界层空气与下垫面之间的相对运动。这种运动是边界层热量交换的重要方式。 湍流运动是大气动力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广泛应用于汽车、轮船、火箭等高速运动物体的设计等领域。,4 空气温度的变化,空气温

12、度的日变化 空气温度的年变化 空气温度的垂直变化 逆温,空气温度的日变化,一天中,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时,最低温度出现于日出后; 随高度的增加,日较差减小,其峰值时间推迟; 影响日较差大小因素: 纬度、季节、地形、土壤性质、天气,返回,空气温度的年变化,一年中最热月一般为7月,最冷月为1月,部分海岛地区最热月和最冷月向后推迟,称为海洋性气候。 我国气温的变化,夏季南北差异小,冬季差异大。 随离海洋的远近,年较差一般增加。,返回,返回,返回,温度的垂直变化,对流层空气温度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平均来说,每升高100米,降低0.65; 气温垂直梯度:每升高1hm,空气温度下降的数值。 形

13、成这种温度分布的原因? 问题:温度下高而上低会不会产生自由对流? 临界气温垂直梯度:1/hm。即当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超过1时,可发生自由对流,而小于这个数值时,气层是稳定的。 如气温垂直梯度小于0,表面随高度的增加气温在增加,在对流层中发生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发生逆温的气层称逆温层。,返回,逆温的原因及种类,辐射逆温:由于下垫面夜间强烈辐射而形成的。 平流逆温:暖平流到达冷的下垫面,由于热交换而形成。 山地逆温:山区夜间山顶冷空气下滑迫使谷中暖空气抬升而形成。 锋面逆温:冷暖气团相遇,在其交界面形成。 逆温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 (1)利用逆温现象防霜冻(熏烟,逆温层空气层结稳定); (2)喷

14、洒农药; (3)作物种植地块的选择; (4)昆虫的迁徙与逆温。,返回,5 温度与农业,温度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三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 积温及其在农业生产中应用 土壤温度与农业生产 调控温度的农业生产措施,温度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影响作物的分布界限 不同作物都有其适生环境,其中温度是其重要的限制因子,温度的自然分布决定了作物的分布。 影响作物的产量 在合适的温度下,作物的光合与呼吸达到最佳配合,净光合速率最大。 影响到作物的生长期 一般来说,温度高,作物的生长期缩短。 影响作物的花芽分化 对作物来说,花芽分化是其重要生理时期,对环境相当敏感,合适的温度是其重要因素,如水稻(晚稻),有些

15、作物还需要一定程度和持续时间的低温(春化)等。 影响到作物的光合与蒸腾等生理活动 植物叶片温度的高低,是影响其蒸腾活动的主要因素,同时叶片的气孔开张,光合作用的全过程等都与其温度是相关的。,三基点温度及农业界限温度,作物生命活动过程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 在最适温度下,作物生长发育迅速而良好;在最高和最低温度下,作物停止生长发育,但仍维持生命。如果温度继续升高或降低,就会对作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直至死亡。 三基点温度之外,还可以确定使植物受害或致死的最高与最低温度指标,称为五个基本温度指标。 作物生命活动的各个过程都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通常维持作物生命的温度范围大致在一

16、10到50之间,而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温度,约为5到40,农作物发育要求的温度则又在生长温度范围之内,通常为2030。在发育温度范围外,作物发育将停止,但生长仍可维持;当温度不断降低,达到一定程度后,不但作物生长停止,而且生命活动亦受到阻碍,受低温危害,甚至受冻致死,大多数作物生命活动的最高温度为4050之间。 不同作物或不同品种的不同生育时期,三基点温度是不同的。 作物生长发育时期的不同生理过程,如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时等的三基点温度也不同。光合作用的最低温度为05,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温度为4050;而呼吸作用分别为一10,3640与50。有人研究,马铃薯在20时光合作用达最大值,而呼吸作用只有最大值的12;温度升到48时,呼吸率达最大值,而光合率却下降为0。,三基点温度和农业界限温度,虽然作物生命活动的三基点温度受作物种类、生育时期、生理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变化,但各种作物生命活动的三基点温度仍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