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教案资料讲解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249211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教案资料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教案资料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教案资料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教案资料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教案资料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教案资料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教案资料讲解(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讲教师:陈孟林,本章重点介绍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经常使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第 八章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8-1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区域开发建设的特点(与单项建设项目相比),占地广,规模大,门类复杂,涉及多种行业,不确定因素多,环境影响范围大,程度深,有条件实施集中的环境保护对策,多部门负责,管理层次较多,战略性强,服务层次高 内容面广,综合性强 评价方法多样,技术复杂(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评价时间的超前性 更强调社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特征,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具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和联系,附:区别与联系表,区域

2、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8-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目的及意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同一性原则: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纳入环境规划之中,在制定环境规划的同时开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整体性原则:以整体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环境影响问题,综合性原则:在评价分析中强调采用综合的方法,以期得到正确的评价结论,实用性原则:在制定优化方案和污染防治对策方面,应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效果上可靠,战略性原则:从战略的层次进行评价,可持续性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及意义,目的,通过对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完善区域开发活动规划,保证区域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避免重大决

3、策失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为区域开发各功能的合理布局、入区项目的筛选提高决策依据,有助于了解区域的环境状况和区域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从而有助于制定区域环境污染总量控制规划和建立区域环境保护体系,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作为单项入区项目的审批依据和单项工程评价的基础和依据,减少单项工程评价的工作内容,并使单项工程评价兼顾区域宏观特征,更具科学性和指导性,意义,8-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与内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开发区规模与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开

4、发区的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开发区的选址合理性分析,区域开发土地利用与生态适宜度分析,拟定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规划,8-4 区域环境容量分析,国外学者对环境容量概念的描述,环境容量的概念,环境容量是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与环境中污染物浓度的比值。,环境容量是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与该污染物在环境中降解速率的比值。,环境容量是按环境质量标准确定的一定范围的环境所能承纳的最大污染物负荷总量。,我国对环境容量概念的解释,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包括:,基本环境容量(差值容量):通过拟定的环境标

5、准减去环境本底值求得;,变动环境容量(同化容量):环境单元的自净能力。,环境容量的类型,通常地,可分为整体环境单元(区域环境)容量、某一环境单元单一要素的容量。,按环境要素:大气、水(包括河流、湖泊和海洋)、土壤、生物等环境容量。,按污染物性质:有机污染物、重金属与非金属污染物的环境容量。,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机理:物理扩散型、化学净化型。,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机理,物理扩散型,(1)城市区域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排放量Q、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与扩散系数的关系可表示为:,(2)入口小的港湾,污染物排放量Q与海水中污染物浓度的关系可表示为:,QF ,QS K z,rKr Q Kr V ,

6、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机理,化学净化型,污染物在环境单元中发生化学分解反应,分解速度 r 与排放量Q的关系为:,对一级反应:,Qr V,环境容量的估算方法,水环境容量的估算,大气环境容量的估算,模拟法:利用环境空气质量模型来模拟区域开发活动所排放的污染物将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从而确定环境容量。,线性规划法:以区域内不同功能的环境质量标准为约束条件,以区域污染物排放量极大化为目标函数,根据线性规划理论计算大气环境容量。,A-P值法:以大气质量标准为控制目标,在大气污染物扩散稀释规律的基础上,使用控制区总量允许限值和点源排放允许值来估算大气环境容量。,8-5 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区域环境污

7、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和分类,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在某一区域环境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核定主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并以此进行合理分配,最终确定区域范围内各污染源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总量控制分类,指令约束下的总量控制,环境容量约束下的总量控制,目标约束下的总量控制,最佳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总量控制,技术路线,(1)弹性系数:资源指标增长率和经济指标增长率之比。 (2)资源需求总量计算公式: QwiQ0 ( 1 + K Ni ) t,区域开发主要资源预测,资源预测方法,常规资源需求预测方法,弹性系数法,人均资源消费法、分部门资源预测法、时间序列法、投入产出法、弹性系数

8、法。,能流分析,水流分析,区域发展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分析,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测算,国家规定的总量控制指标: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工业固体废物(“十五”期间) ;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十一五”期间) 。,项目特征污染物,测算方法,能流和水流分析,计算能流和水流中所携带的污染物量,考虑各环节的污染物削减,污染物的最后排放量,Qj 地区第 j 类污染物总量指标; tk 地区第 k 类指标总量。,总量合理分配分析,方法:等比例分配、排放标准加权分配、分区加权分配、行政协商分配、数学优化分配等。,等比例分配计算方法,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技术经济分析,包括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等方面

9、。,预测总量的环境影响分析,所确定的污染物总量必须满足环境质量的要求。可采用建立污染物总量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的方法,通过模拟计算进行分析。,总量控制指标必须满足的要求,符合达标排放的要求; 符合相关环保要求:比总量控制更严的环境保护要求(如特殊控制的区域与河段); 技术上可行。,8-6 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概 念,环境承载力: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区域环境承载力: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区域环境

10、承载力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建立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原则,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分类,(1)科学性原则 (2)完备性原则 (3)可量性原则 (4)区域性原则 (5)规范性原则,(1)自然资源供给类: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2)社会条件支持类:经济实力、公用设施、交通条件; (3)污染承受能力指标:污染物迁移、扩散和转化能力,绿化状况。,开发区土地利用和生态适宜度分析,土地利用适宜度分析,分析方法:矩阵法、图解分析法、图形叠置法等,这些方法往往结合在一起使用。,土地利用适应性分析的一种综合方法,(1)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过程,(a)确定土地利用的类型 (b)环境潜能分析,

11、针对已确定的土地利用类型 建立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利用需求、土地利用需求与环境潜能的关联矩阵 得到土地使用类型与环境潜能的关联性,如图所示 进行发展潜力分析 绘制环境潜能图。,(2)环境敏感区的确定,(3)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的过程,(3)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的过程,针对土地利用类型 、开发活动、环境影响项目、环境敏感性 建立土地利用类型与开发活动或利用行为、开发活动或利用行为与环境影响项目、环境影响项目与环境敏感性之间的关联矩阵 得到土地利用类型与环境敏感性之间的关联性,如图所示 进行环境限制分析 绘制环境限制图。,(c)环境限制分析,(4)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5)综合分析,将环境潜能图和环境限

12、制图进行叠加,综合环境潜能和环境限制的分析结果,得到土地适宜性的级别。,比较区域中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分级,进行社会、经济评价。,生态适宜度分析,(1)分级:5级:很不适宜、不适宜、基本适宜、适宜、很适宜;3级:不适宜、基本适宜、适宜。,选择生态因子:选择能够准确或比较准确描述土地用途,对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目的影响最大的因素。,单因子分级评分,(2)进行分级评分时考虑的因素 A、生态因子对给定土地利用目的的生态作用和影响程度。 B、城市生态的基本特征。,(2)加权叠加,综合适宜度的计算,(1)直接叠加,综合适宜度分级:,(1)分三级:根据适宜度计算值分为不适宜、基本适宜、适宜。,(2)分五级

13、:很不适宜、不适宜、基本适宜、适宜、很适宜。,区域开发方案合理性分析,区域开发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致性分析 分析开发区的性质是否符合地域或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是否与周围环境功能区协调,这取决于开发区的性质和选址是否合理。,(1)工业区用地布局的合理性分析,A、工业用地与其他用地关系的分析 a、是否与居住等用地混杂; b、污染重的工业是否布置在开发区小风风频出现最多的风向;,B、工业用地内部合理性分析 a、企业间的组合是否有利于综合利用; b、相互干扰或易产生二次污染的企业是否分开; c、是否将污染较重的工业布置在远离居住区一端。,开发区总体布局与功能区的合理性分析,(2)交通布局的合理性分析,A

14、、开发区应根据交通运输及其特点,明确分工,使人车分离,减少人流、货流的交叉; B、防止干线交通直接穿越居民区,防止迂回往返; C、对外交通设施,应尽可能布置在开发区边缘,对外交通线注意避免穿越开发区。,(3)绿地系统的合理性分析,A、绿化面积或覆盖率是否达到标准; B、绿化防护带的设置:位置是否合理,有效宽度或距离是否能防止污染源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否符合国家关于防护距离的规定。,8-7 区域环境管理计划,机构设置与监控系统的建立,环境管理机构与环境监测站的主要职责,环境管理机构与监测站的人员与仪器配备,环境监测计划,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区域环境管理指标选取的原则,科学性原则,规范化原

15、则,适应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区域环境管理指标的类型,区域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分析,确定环境目标时应考虑的问题,考虑规划区的特征、性质和功能; 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考虑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 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要同步协调。,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分析,从投资分析环境目标的可达性; 从环境管理技术和污染防治技术的提高论述目标的可达性; 从污染负荷削减的可行性论述环境目标的可达性。,第 8 章 总 结,基本内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特点、原则、目的与意义、工作程序、基本内容;区域环境容量的概念、类型和估算方法;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分类,区域开发主要资源预测,区域发展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分析;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研究对象与内容、指标体系;土地适宜度分析,生态适宜度分析,区域开发方案的合理性分析;区域环境管理计划。 重点 基本概念、基本方法; 教材P239240的思考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