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之范进人物形象浅析

上传人:左****笑 文档编号:141236976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0.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林外史》之范进人物形象浅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儒林外史》之范进人物形象浅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儒林外史》之范进人物形象浅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儒林外史》之范进人物形象浅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儒林外史》之范进人物形象浅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林外史》之范进人物形象浅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林外史》之范进人物形象浅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儒林外史之范进人物形象浅析 明清时期的科考取仕制度让众多的读书人沉迷其中,他们捧着“书中自有黄 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的座右铭,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渴望利用八股 文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进而飞黄腾达。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范进出现了, 也挤上了科举这座畸形的“独木桥” 。 (一) 儒林外史 中描绘了芸芸众生, 上至皇帝下至娼妓, 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可以说是一部“社会全景史” ,但作品中主要描绘的是读书人的活动。小说中主 要写了三种“士”,即:进士、名士和穷士,三种读书人。每一个读书人都希望 考取进士,中了进士就可以做大官,享受荣华富贵,从而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运。 名士多是考不中举人的

2、秀才,小说中不仅刻画了他们的“怀才不遇”,也突出了 温饱问题。穷士则是普遍存在的,他们一生贫困潦倒不能养活自己,倍受歧视, 一事无成。范进就是这三种“士”的结晶,他既经历了穷士的困苦,也品味了名 士的辛酸,最后终于体会到进士的荣耀。 长期的封建科举取仕制度让人们形成一 种共识:穷苦的农民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做官,而士大夫的后代则可下降为穷士。 科举作为取仕手段,对读书人来说有着极大的诱惑力,科举考试就像龙门一样, “鲤鱼跃龙门”,你跃过了它,就改变了一生,社会地位,家庭境况,一切都发 生了巨变。因此,科考便成了读书人猎取功名富贵的惟一手段,八股文应时而生, 成了文章的主流。作品中的马二先生迷信八股

3、到这样的程度,他说: “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 “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 子的举业。讲到战国时,以游说做官,所有孟子历游齐梁,这便是孟子的举业。 到汉朝用“贤良方正”开科,所以公孙弘、董仲舒举贤良方正,这便是汉人的举 业。到唐朝用诗赋取士,他们若讲孔孟的话,就没有官做了,所以唐人都会做几 句诗,这便是唐人的举业。到宋朝又好了,都用的是些理学的人做官,所以程、 朱就讲理学,这便是宋人的举业。到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 2 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 日

4、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 ,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 (第十三回) 另一个人物鲁编修常常告诫他的女儿说: 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 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 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 邪魔外道。 (第十一回) 在他的影响下, 女儿鲁小姐在晓妆台上, 刺绣床前, 摆满了一部又一部的八 股文,甚至因丈夫八股不甚在行而愁眉泪眼,怨他误了终身。 范进与他们二者相 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中举前家徒四壁,科考30 余年,进场 20 余次。小说虽 然没有详细描绘他如何痴迷于科考、醉心于功名的言行。 但从他参加科考的次数 之多、时间之长中, 我

5、们可以感受到在历经一次次失败的打击下,他却能坚持下 来,不去放弃。可见,科考、八股已成为他生命的全部。小说就这样通过一连串 的人物活动, 写出科举、八股文是如何使一些年轻人在科举征途中消磨了自己美 好的青春, 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 对士林阶 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含泪的批判。鲁迅先生在评论儒林外史时称:“迨吴 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挝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蹙 而能诣,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二) 在文学史上,文人对小说的创作常常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示作品的主 题和思想内容。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清代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但儒林

6、外 史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又不同于一般的古代小说:它是以一个特定的时代为背景, 以许许多多的不同阶层, 不同身份的文士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并且又选择了这些 普通文士极其平凡的生活内容为题材,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人物形象 摆脱了以往小说人物的定型化、模式化,实现了向“性格化”的转变。儒林外 史描写的主要是“儒林”中的人物,在人物描写上堪称“独树一帜”。作者所 有的生活阅历和不凡才情,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和对社会的深刻认识的共同作 3 用,使儒林外史在人物描写上颇为不凡。 其中对范进的人物刻画就特别出色, 给读者展示一个典型的、鲜活的人物形象。 小说描写范进一出场,他面黄肌瘦,花白胡须,穿着麻

7、布的直裰,头戴破毡 帽。这个时候已是十二月上旬了,他却穿着很薄的单衣, 况且麻布衣是夏天时穿 的衣服,所以他冻得乞乞缩缩,非常猥琐,非常的悲凉。可见他的家境是十分贫 寒,根本无法来维持生计。小说里又有一段描写:他住在茅草棚的屋子里,这个 屋子破破烂烂的, 没有什么像样的摆设。 范进没钱, 经常要靠他有钱的岳父胡屠 户来资助, 一家才能勉强度日。 最后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 家里已经断粮好几天 了,母亲饿得两眼昏黑看不见。 无可奈何, 他把家里唯一的一只老母鸡抱到集市 上去卖。为什么范进能让自己的家庭生活过到这般潦倒的地步?小说中也写到另 外一个人物,那就是匡超人。 他也是热衷于科考, 但是他的家

8、庭生活要比范进好。 匡超人出身贫困,原来是纯洁朴实,用自己的劳动既养活了自己又养活了父母。 相比之下,在这一点上范进是不如他的, 可见范进除了读八股文和参加科考之外 是毫无生存能力,这更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因此,在岳父胡屠户的眼中,范进是 “下人”一类,“下人” ,对人低三下四 ;更确切的说,就是对来自周围人们的侮 辱、轻蔑和嘲笑都默默接受下来,不敢有丝毫的反抗。范进“下”得软弱,乃至 尊严尽丧。例如:他中秀才之后,胡屠户依旧说他是“烂忠厚没用的人”、 “现世 宝穷鬼” ,他居然“唯唯连声”,不作辩解;为了参加乡试去向岳父借盘缠,又被 胡屠户“一口唾在脸上,骂个狗血喷头。 ”称他是“癞蛤蟆想吃天

9、鹅屁” 。真可谓 卑怯之至,屈辱之至。 范进尽管是如此的可怜、 落魄, 但是在小说中他是以一个喜剧的形象出现的, 让读者感受到他的言行是可笑、荒唐的, 在微笑的同时又陷入了沉思之中。范进 作为一个文人与科举考试和八股文打了半生的交道,然而他的知识却又是如此的 匮乏,让人不禁愕然。 小说在写范进中了举人后和张静斋到汤奉县打秋风时的一 件事: 静斋道: “讳基的了。他是洪武三年开科的进士, 天下有道三句中的第五 4 名。 ”范进插口道:“想是第三名?”(第四回) 举人出身的张静斋把刘基误说成是明代的进士,同是举人的范进为了显示自 己的“才华”也随声附和地认为刘基是明代的进士,并且两人为了刘基是第几

10、名 进行相互争论, 其实刘基是元代的进士, 两位文人是多么的无知。 后来范进中了 进士,就更忘乎所以,本来没有什么学问,但他到处卖弄自己的学问,让人家对 他仰慕,甚至恬不知耻的说: “苏轼是我朝普普通通的人,凭什么大家都夸扬他 呢?”他连苏轼是宋代的文学家都不知道,可见是何等的荒唐愚昧。 这些描写不 禁让读者对范进发出一种嘲笑,对孕育“知识畸儿” 的封建科举制有了深刻的认 识。特别是他由喜到疯, 又被胡屠户一巴掌打醒的荒唐经历,让人感到他太富有 喜剧性了。 然而在读者微笑的同时, 又会发现其实范进是虚伪自私的。小说中写 道: 两人(张静斋和范进)进来,先是静斋谒过,范进上来叙师生之礼。汤知县

11、再三谦让,奉做吃茶,同静斋叙了些阔别的话,又把范进的文章称赞了一番,问 道: “因何不去会试?”范进方才说道: “先母见背,遵制丁忧。 ”汤知县大惊, 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 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 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 想是不用这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 举。静斋道: “这个箸也不能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 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 倘或不用荤酒, 却是不曾备办。 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 捡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第四回) 中举后的范进不顾戴孝在身, 跑到

12、高要县汤知县那里去打秋风,在酒席上扭 捏作态,不肯用银做的酒杯和筷子,以显示守孝,最后换用木筷子,可夹起的却 是大虾元子送到嘴里吃。 范进这种口是心非的 “遵制丁忧” 使他虚伪的一面暴露 无余。鲁迅在评儒林外史写范进时称:“范进家本寒微,以乡试中式暴发, 旋丁母忧,翼翼尽礼,则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 矣。 ” 5 (三) “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就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 撕破给人看。” 这句话也是范进人生的真实写照。小说写范进在 20 岁的时候就 开始应考了,在 30 多年中,他经过了20 多场考试。他在小说中一出场,年纪 已经是 54 岁了,范进整

13、整考了 35 年的时间, 但他始终是一个老童生。 童生是刚 刚起步,参加初试,还没有真正获得科举考试的名分。要有一定的名分,得是秀 才,才算进了学。没有秀才身份就不能进学,还是老童生。像范进这样的老童生 在当时是很多的, 小说前面描写的范进的主考官周进同样是老童生。所以,在周 进做了主考官后就非常同情老童生,在考试中特别注意老童生, 他一看到老童生 就油然产生一种怜悯之情, 觉得范进和自己的经历相似, 所以在考试时就特别关 照范进。小说中有很生动的描写: 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 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 ”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

14、 来交卷,心里又想到: “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 苦志。 ”从头到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 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 “这样的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 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 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 ”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 (第三回) 就这样范进由童生到秀才, 由秀才到举人, 再由举人到进士, 历经了大半辈 子的科考,年近花甲,荒废了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人生毫无意义和价值, 一生都活在压抑、郁闷和悲愤当中。久而久之,范进的心灵变得扭曲,极度得不 自信,并使自己受到屈辱, 以至在

15、听到自己中举后发疯。 邻居到集市上去寻找他, 并告诉他中举的消息, 他是极不相信, 还认为是邻人在戏弄自己, 最后硬是被拉 回家来。几十年的科场困顿,贫穷潦倒,形成了他卑微、猥琐的心理,他不愿意 再受令人难堪的奚落。 当看到家里高高的张贴了他中举人的报帖,心灵便震颤了, 6 那种如梦如醒、如痴如醉的神情,包含着极为复杂,常人难以想象的心理活动。 文中写他发疯时的情景: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 “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 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唬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 一脚踹在塘里, 挣起来, 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 直走

16、到集上去了。(第三回) 一个醉心科举, 神魂颠倒, 亦痴亦狂的腐儒丑态被作者描绘的淋漓尽致,使 读者在哑然失笑的同时深感他的可悲,可鄙。体会到作者在对人物的个性化动作 和语言的刻画中不动声色地鞭挞了八股取仕制度的罪恶,对范进产生同情、怜悯。 范进把毕生的精力倾注在科举之上, 自己毫无生计能力,更无暇顾及家中的生活。 本来自己应该是家里的顶梁柱,有责任养家糊口,然而,他却是“仰不足以事父 母,俯不足以蓄妻子。” 家中贫困之至,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家里好几天没有 吃的,母亲饿得两眼昏黑看不见。作为人子,他没有照顾好母亲,不能说是个孝 子。可在他中举人后,老太太也因: 这些家伙什物都是自己的,不觉喜欢,痰迷心窍,昏绝于地。(第四回) 范进为了办一个隆重体面的丧事和张静斋一起去汤奉县打秋风。生前不能赡 养母亲,不能让他老人家过上好日子,死后却费尽心机,借钱办风光的丧事。前 后鲜明的对比, 就范进而言, 可以说是一种虚伪可悲的做法。中举后的范进人格 被扭曲了,这种扭曲意味着他当官以后恐怕更多的是找回自己所失去的,那对百 姓、国家又能有什么贡献呢?足见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