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学案(配套课件+教案+练习)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41214827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学案(配套课件+教案+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学案(配套课件+教案+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学案(配套课件+教案+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学案(配套课件+教案+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学案(配套课件+教案+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学案(配套课件+教案+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语文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学案(配套课件+教案+练习)(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十二章同步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学习重点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助读资料】一、走近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入仕。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二、知识链接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

2、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宋儒把论语和中庸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预习导学】一、基础积累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论语( ) 说( ) 愠( ) 三省( ) 曾子( ) 传不习乎( )逾( )罔( ) 殆( ) 一箪食( ) 曲肱( ) 笃志( )2.通假字(1)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 )3.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1)子曰( )(2)人不知而不愠( )(3)不亦君子乎(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5)传不习乎( )(6)不逾矩( )(7)学而不思则罔( )(8)思而不学则殆( )(9)人不堪其忧(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1)饭疏食饮水

3、( )(12)曲肱而枕之( )(1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4)匹夫不可夺志也( )(15)博学而笃志( )4.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饭疏食饮水( )5.古今异义(1)可以为师矣( )(2)饭疏食饮水( )(3)三人行( )(4)吾日三省吾身( )6.一词多义 学而时习之( )而 人不知而不愠(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不义而富且贵( )为 为人谋而不忠( )可以为师矣( )二、整体感知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

4、)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2.重点句子翻译。(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第二课时【课堂探究】1.这十二章论语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2.“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3.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4.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5.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

5、食瓢饮”?【课后作业】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时常,按时) B.不亦乐乎(同“悦”,愉快)C.不逾矩(规矩,规范) D.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2.翻译句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选文中谈学习方法的句子是: , 。选文中谈学习兴趣的句子是:

6、,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 。点拨指导第一课时【预习导学】一、基础积累1. ln yu yn xng zng chun y wng di dn gng d2.(1)“说”同“悦”,愉快 (2)“有”同“又”3.(1)先生,指孔子 (2)生气,恼怒 (3)指有才德的人 (4)诚信 (5)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6)越过 (7)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疑惑 (9)能忍受 (10)喜欢,爱好 (11)吃 (12)胳膊 (13)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14)改变 (15)坚定4.(1)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名词作状语,每天 (3)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

7、体会” (4)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5)名词作动词,吃5.(1)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2)古义:冷水;今义:包括冷水和热水 (3)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古义:每天;今义:日子6.而:表顺承 表转折 表顺承 表顺承为:替 做二、整体感知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8、?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害。(3)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不好的地方就改正。(4)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淌。(5)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第二课时【课堂探究】1.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1)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学习

9、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教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2)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3)品德修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心而为)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三军可

10、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2.“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3.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

11、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受不住诱惑或经不住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4.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5.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生丙:我不十分赞同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课后作业】1. C 解析:C项,矩,法度。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不亦乐乎三省吾身三十而立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