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标学案第四章第一节说明文阅读教学提纲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185269 上传时间:2020-08-05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5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达标学案第四章第一节说明文阅读教学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达标学案第四章第一节说明文阅读教学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达标学案第四章第一节说明文阅读教学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达标学案第四章第一节说明文阅读教学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达标学案第四章第一节说明文阅读教学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达标学案第四章第一节说明文阅读教学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达标学案第四章第一节说明文阅读教学提纲(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实用文体阅读 第一节 说明文阅读,(一)(2009广东) 某名牌婴儿洁肤用品最近被曝检出有毒物质,引起公众特别是年轻母亲的不安。不负责 任的制造商固然应该受到谴责和惩罚,然而消费者自身也有需要检讨的地方。 我国一位儿科皮肤科专家指出,婴幼儿的皮肤天生就会分泌具有清洁功能的油脂,所以 小孩洗澡时尽量不用洁肤用品,用清水洗就行了因为清水是最好的清洁剂。如果一定要使用 洁肤用品,首先也要强调温和无刺激。 专家的话道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人尤其是婴儿自身有较好的清洁功能,洗澡用大自然 恩赐的清水就足够了。使用洁肤用品必须适度,不然会反受其害。 今天,不少人对于健康的理解是:住在清洁干净的城市和屋

2、子内,没有细菌,一尘不 染,吃消过毒的食物,喝消过毒的纯净水,使用经过抗菌处理的物品。然而,正是这种过度的 保护,将人类的健康推向另外一种危险。 使用产品直接导致中毒是一种危险,而过度保护造成的危险却被广泛忽视。例如,今天 的日本是世界上最洁净的国家之一,不少日本人出现了“洁净嗜好症”。在日本,不仅厕所用 品,连圆珠笔也使用抗菌材料。由于没有适宜的病原菌刺激机体的免疫功能,反而造成国民免 疫力低下,日本人很容易就患上原虫和大肠菌引发的疾病。 人需要与自然密切接触,包括接触各种微生物甚至是致病微生物。只有这样,才能激活 和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抵御各种疾病。现代人对自身的过度保护,让自己人为地远离

3、自然, 结果就是受到自然的惩罚。,3.给本文加一个恰当的标题。(4分) _ 命题意图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特征的理解能力。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知识 对相关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推断的能力。3.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实战点拨 1.一般要指出“不能删去”,“尽量”是程度限制,删去范围就变大了,言论变得 太绝对,失去语言的准确性特点。2.首先要找到出现“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句话的位置,接 着联系上文,主要是第段,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3.答题时必须联系文章内容,可以直接用 原文的关键句,也可以自己归纳。,(二)(2011广东)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李栓科 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

4、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 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 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 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 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 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

5、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 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 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 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 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 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

6、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 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 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 的营养物约4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 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 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 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

7、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 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 棵又一棵枯树。 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 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 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 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沙尘暴带人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沙尘暴之所以会

8、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 一面。 2.第自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 “过度”和“许多”能去掉吗?请说明理由。(3分) _ 3.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4分) _ 命题意图 1.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与筛选信息的能力。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 性的理解能力。3.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知识对相关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推断的能力。 实战点拨 1.每一项都可以在文中找出依据,根据第段的内容,我们可以判断B项错误。2.一般要指出 “不能删去”,“过度”是程度限制,删去结论就不能成

9、立;“许多”一旦删去,范围就会扩大不合客观实际。3.答 题时必须联系文章内容,把作者对“沙尘暴”认识梳理出来,结合自己的理解阐明即可。,【剖析与探究】 近几年广东省中考对说明文的考查所涉及的信息如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 1.从考查的时间上看,基本上是两年考1次,即逢单数年考查。 2.从涉及的考点上看,主要围绕三大考点:内容理解、体会语言、知识运用。 3.从文本的选取上看,所选文本大都涉及社会热点、科学前沿、环保、新能源开发、自然生态、 文化民俗以及科技与日常生活等。 4.从考查的题量上看,题量保持3题不变,总分较稳定,为11分。 5.从考查的题型上看,以文字表述题为主,但2011年增加了选

10、择题,主要涉及内容的理解,如关 键信息的筛选、关键语句的理解等,这给考生带来了理解上不小的困难。,一、说明文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 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 人获得有关知识。 二、说明文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 平实性说明文语言平实,如数学、自然教科书,科技资料,实验报告,说明书等; 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如知识小品,科学小品等。 (3)根据写作目的分类: 实用性说明文如说明书之类;科学小品文主要以介绍科学技

11、术知识为内容。 三、说明对象及特征。 (1)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例如苏州园林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 是:苏州园林。 (2)说明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 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有的事物的特征显露在外面如形态、方位等:有的特征在内部,如 性质、功能等。 例如死海不死主要说明了死海为何不死的原因,是因为死海咸度高的特 征,死海水中的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海水的2325(这和一般的淡水湖不同)。,一、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辨析说明方法要注意的两点。一是区别“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引资料”四种说 明方法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表

12、述方法。“作比较”在议论文中称之为“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 法,在记叙文中称之为“对比”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打比方”在议论文中称之为“比喻论 证”,“比喻”是修辞手法的表述。“举例子”在议论文中称之为“举例论证”;“引资料”的修辞表 达是“引用”。二是区别“下定义”、“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一般为判断句式,语言简 洁,直接。“作诠释”是用一句或几句话对某个概念或某种现象、某个事物作解释说明。 五、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一般从两个角度谈:准确,这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这是针对 不同语文风格的 角度谈。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 (1)准确(最主要的特点):

13、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 同义词的选用: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2)严密:词句照应、搭配等,注意词与短语恰当搭配与排列。 (3)简明:注意代词的运用,指代词的意义分析。,(4)生动形象(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描述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 六、说明文的顺序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一般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1)时间顺序:主要是说明事物的发展情况,具体顺序有操作程序、发展变化两类。标志性的词 是表时间的词语,如朝代及数字时间等。 (2)空间顺序:主要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具体顺序有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左到

14、右、 从远到近、东西南北中等。介绍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的文章,大多采用这种顺序; (3)逻辑顺序: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事理的关系,说明事物以及事物内部联系的文章,事 理性说明文多采用这种顺序。逻辑顺序的表现形式: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常 用表因果的词,如:因为、所以;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 主要到次要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首先、其次等。 注:有时一篇说明文,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七、说明文的结构 (1)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三种。 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 常按并列方

15、式安排; 承接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或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前后相互承接; 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的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 (2)句段在结构中的作用一般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要从句子的位置入手说明。 如在文章开头一般有“引(领)起下文”、“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 (说明事理)”的作用; 如在文章结尾一般有“总结上文”的作用; 如在文章中间一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等。 注:顺序和结构是两个概念。说明顺序:具体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文章结构: 是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方式。,考点一:筛选信息,把握内容。(考纲要求1、2) 类型1:概括选文(或选文中某一段)的说明对象。 答题对策 说明对象是文章所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 面入手:一看题目;二看首尾段,也有些需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提取。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 物即可(如苏州园林)。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 加内容)(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类型2:给文章拟标题。 答题对策 标题一般为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拟标题时,要体现简明、新颖、概括的原则。 举例 2009年广东中考语文卷14小题:“给本文加一个恰当的标题。” 参考示例 清水是最好的清洁剂 远离自然必受惩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