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168468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课件(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马政经研究的基本方面,本章结构,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1.社会再生产过程/社会总生产过程: 观点: “生产就是再生产”(列宁) 含义: 由生产(即直接生产过程)和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它们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2.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生产 (直接的生产过程),分 配,交 换,消 费,中间环节,(桥梁和纽带),(起点、终点),(起、终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生产与消费是同时进行的,且是同一的。,狭义的生产关系: 指直接生产过程

2、(人们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的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政经研究的 人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补充说明:,3.生产关系的组成要素:,系统:包含多重关系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 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起着基础性作用;此外,还要联系经济运行的方式计划与市场),一、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间的关系:,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数量和质量);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消

3、费需求的增长,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中国的产能过剩: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一、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间的关系:,2.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生产决定分配的对象和方式(以什么方式参加生产就以什么方式参加分配); 分配反作用于生产(分配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 适合生产发展的分配方式,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阻碍。,一、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间的关系:,3.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生产决定交换 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 生产发展的程度/广度和深度决定着交换的发展程度(生产越发展,分工越细,交换越频繁)。 交换反作用于生产(市场范围大小、市场机制健全与否等会影响交换并进而影

4、响生产) 中国:统一的市场体系 世界:消除贸易壁垒-贸易保护主义,小结:,生产 (直接生产),分 配,交 换,消 费,反作用于生产,注:实际上,各个环节之间都有关系。如,分配与消费、交换与分配等。,决定,1.生产资料所有制: 1)含义: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 2)基本形式:公有和非公有/私有,即生产资料谁所有决定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结合的社会形式 说明: 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问题(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该社会的性质),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的关系,几点说明,占有,相对于所有而言,是一种有条

5、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出卖),但可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期限内他实际上占有生产资料,并具有排他性。,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即所有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2.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四环节的关系:,一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和地位(如,经济运行方式有关)。 另一方面,四环节及其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着反作用生产资料所有制总是通过四环节来实现自己。,二、人们在生产

6、、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的关系,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一、内涵 二、构成要素 基本要素 潜在要素 三、发展途径,1.定义:指人们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能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全球节能减排、低碳经济) 说明: 生产力不是一种自然力,而是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社会力量。又称为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本身不包含任何社会制度的属性,但它又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联系(没有脱离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也没有脱离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2.性质及作用: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也标志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一、生产力的

7、涵义:,二、构成要素: 1.实体性要素/基本要素:,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劳动者,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决定性因素,起着最根本的作用,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二、构成要素: 2.潜在要素: 生产力是包括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在内的,但它们都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通过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这些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起作用的。 论断:“生产力也包括科学技术” (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结论: 新科技的出现是先导性的,现实生产力的发展是后续性的。即,科学技术本身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它一旦进入生产过程,同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劳动者

8、的劳动技能,而且使劳动者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工艺方法),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科技转化率。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而且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周期在不断缩短)。,三、发展途径:,合理的生产组织形式: 分工、协作、机器大生产等(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阶段-实践已证明) 制度安排: 产权制度、管理制度等。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革命 低碳经济时代 ,三、发展途径(一)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重要的生产组织形式,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阶段,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1.分工: 1)形式: 包括:社会分工、企业内部分工/个别分工;劳动职能的分

9、工;机器体系中的分工; 2)原因: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注:斯密对分工有着系统的论述(如,著名的制针手工工场的例子“生产率提高4800倍”),并将其作为整个理论的出发点。,2.协作:有计划地协同劳动(集体劳动) 优越性:如,短期内迅速完成任务等 负效应:如,成员偷懒等 统一指挥和管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1+12) 发展阶段:简单协作机器协作。 3.机器大生产和生产社会化: 机器大生产对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影响: 第一,促进了自然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推进了技术革命和技术进步。 第二,创造了在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促使生产的社会化。 第三,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跳跃式的扩展能力。,三、发展

10、途径(一)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产权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就是自己的” 当年粮食大丰收 管理制度: 管理是一门艺术(企业家才能-生产要素) 如,海尔(如今的家电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三、发展途径(二)制度安排,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几次科技革命。 1.原因: 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对象进一步优化;生产工具更加先进。 2.具体表现: 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产业结构升级(涌现出一批新的产业部门-新的增长点)和调整(用新技术武装传统产业部门) 注:产业结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三、发展途径(三)科技

11、革命及其影响,3.说明: 第一,科技革命的影响不仅限于生产力范围,而是生产方式的整体,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第二,20世纪末,美国等开始的新的科技革命的前景,以及可能给社会、政治与经济方面带来的影响至今还很难估计,但作用肯定超过前几次。,三、发展途径(三)科技革命及其影响,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1.生产方式:,生产力是 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 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方式,对立统一 并非简单加总,人们获取物质资料的方式,对立统一关系: 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因为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共同的经济规

12、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而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于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另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决定或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基础。(如,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更替,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为什么会产生矛盾?不适应。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不适应适应) 调整生产力(不可取)经济危机 调整生

13、产关系(根本性调整和局部性调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及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说明的道理: 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旧的生产关系)向高级形态(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着同一社会形态有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目的是揭示某一社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以资为对象的政经分析,以社为对象的政经分析,马政经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方面,资的某些做法可以被社的建设和发展所借鉴(当该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可以缓和时,资必然会为避免社会矛盾激化采取某些调整生产关系的措施),一方面,指出资的最终发展方向(当这种对抗性矛盾单靠资本主义自身力量

14、不能根本克服时,资必然被社取代);,寻求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途径(社的这种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得到解决,即通过社的生产关系的调整,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先进社会生产力: 1)概念: 指那些掌握和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与“落后”对应) 说明: 动态的概念 现在的先进生产力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生产力,2)实现途径: 一是依靠科学技术来推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加快推进现代化的进程,即通过推进现代化建立起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三是加快产业升级(产业结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高科技产业)。,关于社会分工的漫画,中国的产能过剩,2008年底,中国炼钢业产能为6

15、.6亿吨,而需求为4.7亿吨。其差额大致相当于欧盟的总产出。“目前中国还在建设5800万吨的新产能”。 2009年铝业的产能利用率预计为67%;风力发电业为70%;炼钢业为72%;水泥业为78%;化工业为80%;炼油业为85%。然而,庞大的额外产能仍在建设中。 中国欧盟商会的报告,中国的产能过剩,启示: 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一种畸形的增长。 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0-40%; 改革30多年来,出口对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08年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领域的冲击较为明显; 家电下乡(“三赢”),资料:二战以来世界范围内连续5年每年经济增长均在10以上共出现4次,第一次:1960年代的日本(实现了NI

16、倍增计划); 第二次:1980年代的新加坡(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 第三次:19921996年的中国(14.2%、13.5%、12.5%、10.5%、10%) 第四次:20032007年的中国(10%、10.1%、10.4%、10.7%、11.9%),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分配原因:,一是,在初次分配环节,工资收入所占比重偏低; 二是,在再分配环节,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没有很好起到调节作用。 对于中国而言,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一个长期过程。 注:一个社会/国家的生产成果在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或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分配决定着消费。,概念比较:,生产资料所有制: 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社会的性质,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经济制度: 反映社会的性质,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关于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 经济体制: 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经济运行中的制度) 注:三者均是关于制度方面的规定。,所有制、所有权与产权,所有制与所有权: 区别: 所有制经济范畴,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经济制度; 所有权法律范畴,即财产归谁所有的法律制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