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与真题完全整理: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上传人:cbx****17 文档编号:141143846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与真题完全整理: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1年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与真题完全整理: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1年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与真题完全整理: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年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与真题完全整理: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与真题完全整理: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与真题完全整理: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目录考情分析1考向预测2思维导图2知识清单2我们的中华文化2 我们的民族精神6真题再现12【考情分析】考试大纲要求课标全国卷地区考题考查点我们的中华文化2020全国卷.20结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考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知识2017课标全国卷I40(1)(3)结合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考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文化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019新课标全国卷40(2)结合其美多吉先进事迹,考查培育和践行爱岗敬业精神的启示2019新课标全国卷39(2)以弘扬焦裕禄精神为背景,考查其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

2、重要意义2018全国卷40(2)结合“将军农民”甘祖昌的事迹,考查民族精神【考向预测】高考对本考点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华文化的特点、包容性及民族精神的作用等知识点上。选择题的选项经常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的关系,民族精神的作用以及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上设置错误认识来迷惑考生。【思维导图】【知识清单】知识清单一: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表现 (2)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关系: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

3、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点拨:(1)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2)如何区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二者侧重点不同,区域性侧重于地域色彩,民族性侧重于文化的民族差异。中华大地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千差万别,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如滇黔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三秦文化等。中华民族是多民族共同体,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和生活习俗,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

4、民族文化。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并非完全无关联,有时二者经常结合在一起,一些地域文化又是民族文化。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点拨:(1)在分析具体材料是否能够体现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时,可以从“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来思考。(2)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3)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4)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

5、处、完美结合、融入、借鉴等。(5)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易混易错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汉字和史书典籍。()提示: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提示: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3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提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中国古代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就是它的独特性

6、。()提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独特性是从不同的文化形式上来看的,主要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表现出来;区域性是从不同地区上来看的;民族性是从不同民族的角度来看的。所以,命题说法错误。5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提示: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这不等于民族文化之间没有共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6黎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提示:

7、地理环境是文化性质的影响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经济、政治的性质决定文化的性质。7中华文化一脉相传,指的是没有融入外来文化。()提示: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外来文化相互借鉴、交流与融合。8不同区域的文化在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过程中,会渐趋同一、融合统一、特色消失。()提示:会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而不会渐趋同一、融合统一、特色消失。9包容性即包容一切文化,包容性会使民族文化逐渐丧失其个性。()提示:(1)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外来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以外国优秀文化为营养,同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2)包容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兼收并蓄并不是“全盘外

8、化”,而是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不仅不会使民族文化丧失个性,还会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世界文化的发展。10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提示: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知识整合1中华文化的力量2.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1)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9、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文化创新。(4)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知识清单二:我们的民族精神考点:民族精神一、永恒的民族精神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1)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由中华文化所孕育,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

10、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是中华文化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创新、发展、繁荣的根本。弘扬中华文化,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2正确理解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3.正确理解爱国主义(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与爱国主义息息相关。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为什么要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第一,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第二,作用: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

11、,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在当代中国,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第一,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爱社会主义,并与爱国主义统一起来。第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3)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古代爱国主义:缔造、维护和捍卫祖国的统一及民族团结、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近代爱国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反对封建主义压迫,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在当代中国,爱祖国

12、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点拨: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民族精神没有精华与糟粕之分;不能认为中华民族精神是最宝贵的,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都是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民族精神的作用问题上,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其作用,二是忽视其作用。2理解爱国主义时,应注意以下三个观点:一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具有爱国主义这种民族精神;二是并非所有国家、所有时代的爱国主义的内涵都一样;三是并非所有人表达爱国主义情怀的方式都一样。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1)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深厚的民族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

13、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贯穿于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2)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2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3.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方法与规律】(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相关问题的解答模板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原因答题要素:重要性(关系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必要性(重要任务民族素质、综合国力、强基固本)重要性:a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b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

14、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民族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必要性:a重要任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b民族素质、综合国力、坚持道路: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c强基固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民族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答题要素:旗帜继承传统吸收优秀外来文化时代精神实践a主心骨: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主心骨”的作用。b继承传统: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c吸收优秀: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d时代精神:必

15、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e实践: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2)弘扬民族精神过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答题模板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伟大实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答题要素: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外来文化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我们必须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时摒弃其腐朽、落后的成分,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关注文化安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优秀外来文化,都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根源;同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