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上传人:q45****455 文档编号:141136602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DF 页数:31 大小:12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技巧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 ( 含答案 )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对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足鸡豚 ” 一个 “ 足 ” 字,表达了农家款 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 颔联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C. 颈联中,诗人在赞美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同时表现了诗人的苦闷和对家乡的思念之 情。

2、D. 尾联描绘的意境是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 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2)下列关于这首诗的格调,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格调高远意蕴悠长 B. 明快抒情富含哲理 C. 意境辽阔基调低沉 D. 豪放洒脱轻松愉快 【答案】 (1)C (2)B 【解析】 【分析】( 1)ABD 赏析正确。 C “ 颈联表现了诗人的苦闷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是 错误的,这首诗陆游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 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

3、面它又富于哲理,第二联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 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 于开拓,人生就能“ 绝处逢生 ” (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故B 正确。 ACD 不 正确。 故答案为: C; B 【点评】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题目、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需在 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此题考查理解诗歌格调的能力。格调就是诗歌的格律声调。亦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解 答是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刈麦

4、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这首诗歌给我们描绘了哪三幅画画? (2)请简要分析“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一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一、惜时收割,妻儿送茶饭;二、丁壮勤收割;三、有贫妇拾遗穗,居易感 悲伤。 (2)写夏天天热昼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体现人们

5、对即将到手的麦 子的珍惜。 “ 惜” 字用得非常好,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的感情烈度。 【解析】 【分析】( 1)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 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 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全诗 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 这“ 人倍忙 ” 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 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

6、面描写收麦劳动。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 拾麦穗为生。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据此概括即 可。 (2) “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 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 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 虎口夺粮 ” ,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 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 惜程度。 “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句写出农民劳作的辛苦,以及对农民的同情。 故答案为: 一

7、、惜时收割,妻儿送茶饭;二、丁壮勤收割;三、有贫妇拾遗穗,居易感悲 伤。 写夏天天热昼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体现人们对即将到手的 麦子的珍惜。“ 惜” 字用得非常好,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的感情烈 度。 【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掌握能力。考生要结合诗句,用流利、连贯、 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此题的关键在于考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本题是对诗歌诗人的情感的考查。考生要理解诗句的意思,针对诗句的表现手法和用语 进行分析,概括出诗人在诗句中所蕴涵的情感。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春尽 (唐)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

8、,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乙】春尽 (宋)郑獬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 两首诗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B. 【甲】诗首联写诗人因借春而连喝酒的行为和醉昏昏的状态。 C. 【乙】诗颈联描绘了山回路转、气象万千的景象。 D. 【甲】诗尾联写诗人愧对流莺清晨到西园的厚意,【乙】诗尾联写诗人喜于山间怡人之 景。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

9、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情感沉挚动人;【乙】诗重在写景,情寓景中。 B. 【甲】诗使用 “ 细”“浮”“别”“断”“孤” 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诗人悲凉情绪。 C. 【乙】诗 “ 春风应怪在天涯”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风趣。 D. 【甲】诗 “ 地迥难招自古魂” 表达的心境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 处。 【答案】 (1)A (2)B 【解析】 【分析】( 1)A 错在 “ 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甲】诗流流露出伤春之感 与家国之悲。【乙】尾联 “ 尘埃污 ” 和“ 清泉漾白沙 ” 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行人对乌烟瘴 气之官场的厌恶

10、以及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BCD理解正确。 (2)ACD 赏析正确。 B 错在 “ 反衬了诗人的悲凉情绪” 。这里应该是用景物烘托了诗人悲凉 情绪。故选B。 故答案为: A;B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 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 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 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 的

11、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 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 蓬 ”“雁” 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 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 /直,长河 /落日 /圆。 D. 尾联写作者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2)而庵说唐诗评价本

12、诗时说:“大漠 长河 联,独绝千古。” 请仔细品读颈联,完成 下面的题目。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该联的画面。 请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其“ 独特 ” 之处。 【答案】 (1)D (2) 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缕孤烟扶摇直上,直插云霄;苍茫暮霭中,滔滔河水绵延 千里,一轮红日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缓缓下沉。 赏析语言: “ 直” 表现孤烟之高,于荒 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 圆” 表现落日之低、之圆,写 出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 了神奇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解析】 【分析】( 1)ABC解说

13、正确。 D 尾联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 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并没有表达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2) 颈联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写的景物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把这 几种景物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画面,并用优美、富有诗意的语言进行描述。 结合诗歌内 容分析,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 称作 “ 孤烟 ” 。一个 “ 孤” 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 直” 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 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 长 ” 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 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

14、,这里用一“ 圆 ” 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 感觉。一个 “ 圆” 字,一个 “ 直 ” 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 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根据此理解答题 即可。 故答案为: D; 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缕孤烟扶摇直上,直插云霄;苍茫暮霭中,滔滔河水绵延千 里,一轮红日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缓缓下沉。 赏析语言: “ 直 ” 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 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 圆 ” 表现落日之低、之圆,写出 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了 神奇的塞外

15、风光,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点评】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 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 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 况。 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 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 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 享受。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 点。鉴赏诗

16、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 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诗 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用典、融情于景、对比烘托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 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B. 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球,且对仗工整。 C. 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 驱”“带” 两字写活了画面。 D. 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 首联的 “ 徙倚欲何依 ” 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 颈联中的 “ 返” 与“ 归” ,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 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