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中)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1128757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9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中)课件(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俊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 三、为什么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意义) 四、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五、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 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 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自1959年美国IBM公司研发出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以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CAI(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 这一阶段基本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

2、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这些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在这一阶段,一般只提计算机教育(或计算机文化),还没有提出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2、CAL(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 这一阶段基本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此阶段逐步从辅助教为主转向辅助学为主,也就是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例如用计算机帮助搜集资料、辅助答疑、自我测试、以及帮助安排学习计划等等,即不仅用计算机辅助教师的教,更强调用计算机辅助学生自主地学。在这一阶段,计算机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两种概念同时并存。 3、IITC(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

3、段 90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是国际教育界非常关注、非常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模式。在这一阶段,原来的“计算机教育”概念已完全被“信息技术教育”概念所取代。,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起步较晚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试验研究,比美国落后了20年,加上我国教育界历来受“以教为主”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自主地学。所以尽管国际上自80年代中期以后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模式逐渐由CAI转向CAL,但是在我国似乎并没有感受到这种变化不仅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是如此,甚

4、至到今天,我国绝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模式仍然主要是CAI。,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现状是:硬件设施大幅增长,应用大大落后于硬件设施建设。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所以未能深入发展,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缺乏认识和理解。,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现象一、有少数教师至今还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一种时尚,不清楚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为了什么目的,只是因为大家都在应用信息技术,或者是上级号召应用信息技术而不得不应用。 现象二、还有不少的教师只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或是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如

5、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把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融合在一起,以便在学习其他学科课程的同时能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现象三、更多的教师则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或是课件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凡此种种,都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错误或是片面的认识。正是由于很多学校的管理者、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不清楚,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不了解,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掌握得不理想。也就是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整合,不了解什么是整合,不知道如何进行

6、整合。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广度与深度都非常有限。,三、为什么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意义),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贯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成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根本措施,而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质则是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的有力

7、的学习工具,三、为什么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种教学环境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而这正是素质教育目标所要求的。,三、为什么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意义),信息技术

8、与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既是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我们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才有可能深刻领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才能真正弄清楚为什么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总体目标就是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化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彻底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培养出大批21世纪所需的创新人才。,四、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实质),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

9、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四、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实质),包含三种基本属性,四、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实质),这三个属性并非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逐步递进的关系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构是为了支持新型教与学方式,新型教与学方式是为了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则是为了最终达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即创新从才培养的目标)。 可见,“整合”的落角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

10、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五、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由于“教无定法”,谁也不可能提出一套适合所有学科的“包治百病”的整合方法。但是不同学科要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都需要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因而需要遵循共同的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只要掌握了这种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各学科的老师完全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相应的学科创造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的整合模式与整合方法来。,五、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 在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建构主义理论成为指导整合实践的重要理论之一(创造性思维、多元智能)。它

11、所强调的“以学为主”、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建构获取知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多年来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是极大的冲击。,五、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新型教学结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这是衡量整合效果与整合层次深浅的主要依据。 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法 由“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支持新型教学结构创建要求。,五、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建设丰富而优质

12、的学科教学资源 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已有资源,并且教师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林黛玉进贾府路线图 创建能实现新型教学结构的各学科教学模式 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教学模式是两种以上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的稳定组合。,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从结构性强弱的角度出发,可将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看作是处在不同层次上的概念,教学结构较为宏观,教学模式是教学结构在具体学科领域中的体现,教学策略最为具体。,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13、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案例一(接受式教学模式) 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讲授型”教学模式,也称为接受式教学模式。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形式得到新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体现在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建立新旧知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选择和设计适当的自主学习策略,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理解、保持、迁移和应用。,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中学物理教学案例光的传播 情境导入:教师借助多媒体投影展示一些光与影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光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和美丽,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光,看看它是怎

14、么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和美丽的”话语引导,激发学生对“光”进行研究的兴趣。 呈现教学内容:教师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物理的角度来研究,大家想想看,都要研究些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以下内容“认识光源”、“光的传播方式”、“光速”,同时将之板书在黑板上。,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认识光源:教师呈现另一些光与影的图片,问“这些美丽景象中,光是从哪儿来的”。学生分别回答,之后师生共同概括出“光源”的概念。 实验探究光的传播方式:教师提出问题“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通过日常经验猜猜光在这些介质中是如何传播的?”“做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学生思考教师

15、提出的问题,并分组动手做实验验证猜想,学生小组演示“光在固体中的传播实验”和“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实验”。全班同学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之后教师用动画演示“太阳光射到地球上时光线会发生弯曲”这一情景,从而归纳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由此,教师教授学生用物理符号的方式表示光线。,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光直线传播”的实例及其应用:教师通过小孔成像、影子成因、日食月食成因的模拟这些物理实验,让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是光的一个基本传播规律,在生活中有大量应用。之后,学生举出“看物体的边是否直”、“排列站齐”、“射击瞄准”、“激光掘进准直”等实例予以说明上述规

16、律。 学习光速:教师通过“打雷时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我们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打雷”这一问题引发出学生对光的传播速度的思考,从而引出光速的概念和量值。 教师小结,课后迁移: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同时,教师给出了三个设计题目“利用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个测出某盏路灯高度的方案”、“阅读历史上对光速测量的相关材料,试设计一个测光速的实验”、“试设计一个针孔照相机”,由此使学生继续研究,并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与案例分析,点评:本内容是初中物理光的现象中的第一节。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并不知道光的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学生也知道三点一线的实例,但并不清楚这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等。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本节课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学生实验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情境导入这个环节中,利用了多媒体手段,引发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呈现了当前学习的先行内容“光的研究”。随后,通过情境图片引发思考,教师引导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研究光的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