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我的回忆》课件31幻灯片资料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1105962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3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我的回忆》课件31幻灯片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4《我的回忆》课件31幻灯片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4《我的回忆》课件31幻灯片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4《我的回忆》课件31幻灯片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4《我的回忆》课件31幻灯片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我的回忆》课件31幻灯片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我的回忆》课件31幻灯片资料(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回忆(节选) 孙中山,学习目标,一、了解一般传记、自传及回忆录的区别和回忆录的特点。二、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了解孙中山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情感世界,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一般传记、自传的区别,自传与一般传记的区别: 从形式看,自传没有传记完整,传记一般记录传主的一生经历。自传由于作者就是传主,因此不可能写出自己完整的一生。 从方法上看,自传比传记更自由,主观性更强,客观性相对较弱。传记恰好相反。,回忆录的特点,回忆录同一般的传记或自传相比,有几个不特点: 回忆录涉及的生活面一般比较广阔,回忆录同当代社会生活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间上没有很大差距。 回忆录的形式极为自由,有些作者

2、完整和连贯地叙述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中的经历,也有的回忆生活中的某些互不相干的片段。 由于回忆录是作者的亲历、亲见、亲闻,所以一般比较真切,常包含许多轶事、对话和细节。,作者简介,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名文,幼名帝象;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孙中山幼时即参加生产劳动,了解人民的深重疾苦。在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1879年(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3、。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为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896年10月,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看到西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生字词,皈( gu )依 薪( xn)饷(xing) 胡髭( z ) 踝(hui)骨 昭(zho)雪 间 (jin)或 祸福未卜( b ) 扰(ro)攘(rn

4、g)不安,多音字,qin 纤夫,纤,Xin 纤弱 纤维,解,ji解放,ji押解,xi浑身解数,形近字,汕 (shn)汕头,讪(shn)搭讪 讪讪,髯(rn)美髯,成语,晴天霹雳 臭名昭著 盛情难却 无地自容 无足轻重,从课文中了解孙中山这段时期的人生轨迹:,本文线索就是孙中山逐渐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以及在逃亡过程中地点的转移。1885年以后,于广州学医五年;1892年打算于澳门开业,受民主进步思想感染加入少年中国党;1894年于广州建立哥老会,草拟请愿书,打算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被通缉,逃脱;在神户、火奴鲁鲁、旧金山、欧洲,一面躲避追捕,一面学习西方的民主革命经验;回国后宣传革命道理,得到美国军事

5、家咸马里将军的支持;在“南京”游轮上有一金姓人打算出卖孙中山,被说服后惭愧自尽;在广州,孙中山用救国思想说服缉拿他的青年官吏。,弃医从政,加入少年中国党 呈送请愿书 广州之役 逃亡日本和美国 伦敦被绑架 回国革命,索购首级,索购者自尽 索购者被杀 索购者感慨离去,为何在20世纪初会有很多人放弃自己的专业而从文或从政(比如鲁迅和孙中山)?,“大医医国,其次医人。”(国语)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有自尊和警醒的中国人不满足于掌握某一谋生的专业,他们的目标是解救中国和全体国人。因此孙中山弃医从政,以推翻帝制为己任;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代刀,直指中国落后麻木的社会弊端。,在这篇回忆录中作者除了叙述了自己某段

6、时间的经历,其中还有很多细节描写。你认为哪些经历最重要,哪些细节最能突出作者的性格品质?,刚学医毕业的孙中山面对甲午战争失败的耻辱在广州建立了哥老会,并上书请求对日的反抗斗争。其间虽处境危险,屡遭迫害,但孙中山却坚定地走上了中国的救亡之路而且在逃亡中从未停止过救国的行动。在巴黎游历时,于一次演讲中与咸马里将军相遇。咸马里被作者的思想主张和斗志感动,同意作军事顾问。这衬托出孙中山救国主张的正确和革命决心的坚定。在“南京”轮船上作者与那个要出卖自己的人的对话描写最细腻。其中人格的对比更衬出孙中山无私为公的精神和磊落沉着的气概。在广州时,本要捉拿作者归案的两个官吏在两个小时的争论后居然被作者说动,放

7、弃了逮捕行动,可见作者所持的救国观点只要是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赞同。,这篇回忆录中涉及的作者的几次险些被抓又最后幸免的经历有何不同?,在前面的逃亡中,作者大多得以幸免全仰仗朋友的帮助,即与作者志同道合的朋友的保护。后来的经历有所不同,如用大国小家的道理说服出卖者,用救国的道理说服来逮捕他的青年官吏。这恰恰证明了作者民主救亡的道理是逐渐被国人所接受的,而且人群范围不光是战友、朋友,包括一切有良知的爱国之人,甚至是清朝的官吏们。,课文中三次提到“天命无常”,你能找到吗?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信念?,第一次:第三页第三行 第二次:第四页中间部分 第三次:第七页倒数第六行,要救国民于水火之中就必须逆封建时代

8、所谓的“天道”而行,先推翻旧制度的束缚才能改革中国社会的现状。“天命无常”是作者对封建旧制度的反抗宣言。,当孙中山在广州郊区避难时,听说有两个欲杀他的士兵反而被打死,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暗中保护孙中山的人很多,也就是,理解并支持孙中山政治主张的人越来越多。,文中的“他是一个好人,致力于行医”一句有何用意?,明指孙中山的职业,实际上指他从事的救民于水火中的推翻帝制、寻求民主道路的思想及行动。两个清政府的官吏称他为“好人”,即表现对孙中山思想的认同。,全文几乎都在描述孙中山艰难的逃亡经历,为什么文章结尾处作者会说:“我的生命现已无足轻重”?,因为作者在逃亡过程中一面学习西方的民主思想,一面宣传适合于拯救中国的民主思想,使这种思想在国民中逐渐扩大,从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作者从来没有顾惜过个人生命,当他看到革命者的队伍逐渐扩大起来的时候,他才欣慰地感到自己身上的重任减轻了,个人生命也就无所谓了。,课后作业,1结合孙中山回忆录中的遭遇和作为,联系课上介绍的时代背景,谈谈辛亥革命成功推翻帝制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努力方面的原因。2结合一个单元的关于传记文学的知识写一篇传记,可以是评传、自传或回忆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