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必修四文言文翻译(教师版)(2020年8月).doc

上传人:xiang****la438 文档编号:141100863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必修四文言文翻译(教师版)(2020年8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必修三必修四文言文翻译(教师版)(2020年8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必修三必修四文言文翻译(教师版)(2020年8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必修三必修四文言文翻译(教师版)(2020年8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必修三必修四文言文翻译(教师版)(2020年8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必修三必修四文言文翻译(教师版)(2020年8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必修四文言文翻译(教师版)(2020年8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寸 光 阴 不 可 轻必修三必修四文言文翻译 姓名 班别 寡人之于国也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2.(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3.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4.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5.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6.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7.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8.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猪狗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9.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10.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

3、姓都会来归顺了。劝学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冻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冷。2.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智慧明达,行动没有过错了。3.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我曾经整日地思索,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比不上登上高处见得广。4.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

4、也。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5.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土块成为高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 积累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人的智慧自然得到,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6.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没有办法形成江海。7.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

5、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放弃。拿刀刻东西,如果中途放弃了,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过秦论1.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在那时候,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致力于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2.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诸侯恐慌害怕,会集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3.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

6、下诸侯已困矣。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4.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有富余的力量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追赶逃走的败兵,倒下的尸体上百万,血流成河,可以使盾牌漂浮。5.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趁着这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诸侯,分割各国的土地。强国请求屈服,弱国入秦朝拜。6.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大大地发展了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举起长鞭来驾驭天下,吞并东周、西周使各诸侯国灭亡,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

7、震慑四海。7.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胡人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弯弓射箭来报仇。8.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变得愚蠢。9.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10.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似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像影子似地跟着他。11.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个戍卒发难宗庙就被毁灭

8、,自身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啊。师说1.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2.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以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3.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

9、,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4.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吧?5.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不知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之处。6.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职高的人当做老师,就近于谄媚。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10、。听说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廉颇蔺相如列传1.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如果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得不到,白白地被骗;如果不给,则担心秦国会出兵攻打赵国。拿不定主意,寻找可出使答复秦国的人,找不到。2.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3.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就派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和氏璧,从小路逃走,使璧玉归回赵国。4.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因此派人拿着璧回

11、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5.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考虑商议这件事。”6.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终于在朝廷上接见相如,完成礼节后,让他回赵国去了。7.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相如回国之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被欺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8.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于是相如的门客就一齐规谏说:“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只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节义啊。9.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蔺相如坚决阻止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

12、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10.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相如虽然无能,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的原因,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11.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12.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听到这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说:“我这个见识短浅的人,想不到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苏武传1.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

13、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旄出使匈奴,送被扣押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趁机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2.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3.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单于很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都派人问候苏武,而将张胜逮捕监禁起来。4.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身体日渐好转,单于又派人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让苏武投降。5.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白白把身体给野草

14、做肥料,谁又能知道呢?6.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你明明知道我不会投降,想要让两国互相攻打,匈奴的灾难,从我苏武开始了。”7.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天降大雪,苏武躺着咀嚼着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过了几天都没有死。8.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苏武到北海后,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他只好掘野鼠、收草实来吃,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每天躺着起来都拿着,节上的牦牛尾的毛全部脱落。9.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你这样长期不能回国,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1

15、0.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使者非常高兴,依照常惠的话责备单于。张衡传1.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2.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3.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4.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往往多年得不到提升。5.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张衡一到任就治理严厉,整顿法律制度,暗中探知一些奸党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来,官民上下都很敬畏,赞颂河间地区政治清明。6.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告老还乡,朝廷任命他为尚书。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