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战略}第四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101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41048521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X 页数:101 大小:303.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发展战略}第四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101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企业发展战略}第四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101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企业发展战略}第四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101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企业发展战略}第四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101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企业发展战略}第四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101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发展战略}第四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10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发展战略}第四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101(10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理论,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认识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三、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一、区域经济增长释义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区域所生产的物质产品与劳务的数量,在一段较长时期内的增长 区域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该区域经济总产出来衡量的。一般是通过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收入(NI)等量值表达。,在多数情况下,按一定时期内某区域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来衡量区域经济增长。 如果以t表示报告期年份,b表示基期年份,n表示这段时问内的年数,r表示所要确定的年增长率,其计算公式即为 n GNPt =G

2、NPb(1十r),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 就业人数及其年龄性别构成; 非全日工作的人在内的工时数; 就业人员的教育年限; 资本(包括土地)存量的大小; 资源配置的改善,即低效率使用的劳动力比重的减少; 规模经济实现的程度; 知识(包括技术与管理的知识)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其中,前三项为劳动投入量,第四项为资本投入量,后三项是单位投入量的产出率,即要素生产率。,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包括: 一是投资量。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二是劳动量。在劳动者同生产资料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条件下,劳动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三是生产率。生产率是指资源

3、(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贡献。,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战略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 合理的、积极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对长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然而,不切实际的、盲目的发展战略无疑不利于长期增长。,2.制度创新对长期增长的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 制度与经济发展和长期增长的关系 制度的起源、 制度变迁与创新、 国家制度供给 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3.资源约束对长期增长的影响 在世界范围内自然资源要素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稀缺对象。 今后的长期增长,将被能源

4、短缺、土地中可耕地面积不足、水资源的减少而限制。,4、创新对长期增长的影响 早在1912年,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他称之为“创造性破坏”的一个不连续创新过程。 创新既可以在实体部门发生也可以在金融部门发生,这两个部门的相互作用为经济的动态发展提供了推动力。,5.人口及其结构变动对长期增长的影响 人口数量 年龄结构 生育理念,人口年龄结构 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对儿童与老年抚养赡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

5、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形成了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黄金比例”。 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劳动力储蓄增加,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好处。,某个国家如果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最充分的阶段,经济增长就会获得格外的供给源泉,这就是人口红利。 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是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6.短期冲击对长期增长的影响 最近二三十年来,出现了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新现象,那就是一些原本经济发展业绩良好的国家,其经济高速增长的进程受到短期性的冲击而突然中断,并陷入长期的停滞或缓慢增长。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短期

6、冲击案例有:30年代的“大萧条”,70年代的石油危机,80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80年代以来的拉美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90年代初俄罗斯等国家的“休克疗法”、现阶段的美国次贷危机等,三、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 传统的经济理论把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归结为 劳动供给增长率、资本存量增长率、技术进步速率三个方面。 而现代经济学家们在传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则更多地强调了知识、人力资本因素的重要性,并作为增长的重要源泉被纳入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形成内生技术进步和规模收益递增的新增长理论模等。 制度经济学家们则认为经济增长不仅是技术变迁的结果,也

7、是制度变迁的结果,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是社会与经济演进的基本核心,只有研究制度安排,才能说明驱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激励机制。,。 任何形式的经济增长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必然是多元和多样的,但在不同国度不同区域或同一国度(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以上诸多因素中的不同因素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对于一个正处于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区域经济的增长更应该重视制度因素的作用,发挥政府在推进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区域经济利益。要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就必须建立以经济利益为动源和首要目标

8、的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在一个经济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都表现为经济主体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从空问结构或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各个地区都是相对独立而有理性的经济主体,都要追求本区经济量的最大产出和经济福利的最大提升,形成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2.经济增长的区际传送机制 在开放经济系统中,区际间的传递机制是区域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外在化和在区域间的运 作,也就是经济增长要素(资源、商品、资金、技术、信息、体制等)、经济结构、运行机制在区际之间的运行、调整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3.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区际传递规律表明,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因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而导致地区经

9、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但过大的差距又会引发社会诸多矛盾,因而要求政府给予一定的干预和调节,将经济增长的差异和地区差距的扩大控制在一个社会所能容忍和可接受的限度之内。这就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完整、有效运行的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机制。,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机制从空间结构的角度看,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区域经济系统内的协调机制 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人口发展之问的关系,实现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建立合理的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的分工体系。,二是区际之间的协调机制。 要在区际之间建立起一个相互补充、相互推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10、能够获得双赢或多赢的协调机制。,;,4.区域的创新机制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的涵义:主张产业均衡化和空间的均衡化。 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一)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P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 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 上以一定的速

11、度和规模持续 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 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 高速增长。大推进理论的论 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 函数、需求、储蓄供给的 三个“不可分性”上面。,1、社会基础设施或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 基础设施的投资只能以大量的、全面的、连续的方式进行,否则就不会达到最适规模,也就不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来降低经济成本。 2、需求的不可分性 产业或部门间由供给与需求关系形成一个整体。只对单一产业和部门投资就会因缺乏需求而难以维持,因此必须广泛的、大规模的对多部门、多产业进行投资。 3、储蓄的不分性 投资的来源主要是储蓄,储蓄只有在收入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才会快速增加,因此经济建设规模必须保证收入的

12、增长超过一定程度,并以此突破“储蓄缺口”。,政策主张: 一是在不降低国内生活水准的前提下,将一切可能的收入转化为投资,通过投资增加收入,提高储蓄率,再将储蓄转变为投资,从而形成国内投资良性循环。 二是用开放经济发展模式,引进国外资本,并以国外资本投资的新增收入,提高边际储蓄率,再将储蓄转变为投资,从而形成引进国外资本到增加国内投资的良性循环。,(二)诺斯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 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1955)提出,其基本思想是: 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

13、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三)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1953年,罗格纳纳克斯(Ragnar Nurkse)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投资的资金供给(储蓄)和产品需求(消费)都不足,这就限制了资本形成,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于贫困之中。,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供给方面,“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二是需求方面,同样存在着一个“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

14、环。,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必须大规模增加储蓄,扩大投资,形成各行业的相互需求,使恶性循环转为良性循环,“供给创造需求”。,(四) 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理论 (Low Level Equilibrium Trap) 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 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

15、口增长率。,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陷阱”,必须大规模投资,使投资和产出超过人口增长,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经济增长。 低水平均衡陷阱是由低下的人均收入造成的。若要冲出这个陷阱,人均收入就必须大幅度地、迅速地增加,使得新的投资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持续地快于人口的增长。,(五) 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the theory of cirtical minimum effect) 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不发达经济中,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

16、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 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理论要点: 发展中国家要打破“恶性循环”跳出“陷阱”必须先使投资率足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即:以“临界最小努力”使国民经济摆脱极度贫困的困境,均衡发展理论的缺陷 缺陷之一:忽略了不发达区域不可能具备推动所有产业和区域均衡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在经济发展初期很难做到均衡发展。 缺陷之二,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似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就能决定劳动和资本的流动,就能决定工资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的高低。,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趋向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 发达区域由于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